入藥部位
莖葉或根。
性味
味苦、辛,性溫。
歸經
歸肝經。
功效
祛風利濕,活血解毒。
主治
用於風濕痹痛,鶴膝風,水腫,腳氣,跌打腫痛,骨折,深部膿腫,骨髓炎,化膿性關節炎,脊椎炎,瘡瘍腫毒,皮膚瘙癢。
相關配伍
1、治風濕痹痛:清風藤、尋骨風各9g,煎服。或清風藤、虎杖、松節各9g,煎服。(《安徽中草藥》)
2、治偏癱:清風藤、豨薟草各9g,煎服。(《安徽中草藥》)
3、治跌打損傷:(清風藤)根15-30g,水煎服。或加酒250ml浸1星期,每次15ml,每日3次。(《湖南藥物志》)
4、治跌打損傷,熱癤腫毒:鮮清風藤適量,紅糖少許,同搗爛敷傷處,乾則更換。(《安徽中草藥》)
5、治深部膿腫,骨髓炎早期,化膿性關節炎,脊椎炎:(清風藤)莖60g,獼猴桃根60g。水煎。分多次服。(《湖南藥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大劑量30-60g;或浸酒。外用:鮮品搗敷;或煎水熏洗。
採集加工
5-7月割取藤莖,切段後,曬乾。9-11月挖取根部,切片,鮮用或曬乾。7-10月采葉,鮮用。
形態特徵
落葉攀援木質藤本。老枝紫褐色,常留有木質化成單刺狀或雙刺狀的葉柄基部。單葉互生;葉柄長2-5mm,被柔毛;葉片近紙質,卵狀橢圓形、卵形或闊卵形,長3.5-9cm,寬2-4.5cm,葉面中脈有稀疏毛,葉背帶白色,脈上被稀疏柔毛。花先葉開放,單生於葉腋,花小,兩性;苞片4,倒卵形;花梗長2-4mm,果時增長至2-2.5cm;萼片5,近圓形或闊卵形,具緣毛;花瓣5,淡黃綠色,倒卵形或長圓狀倒卵形,長3-4mm,具脈紋;雄蕊5;花盤杯狀,有5裂齒;子房卵形,被細毛。分果爿近圓形或腎形,直徑約5mm;核有明顯的中肋,兩側面具蜂窩狀凹穴。花期2-3月,果期4-7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800米以下的山谷、林緣灌木林中。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江西、廣東、廣西、貴州等地。
藥材性狀
莖呈圓柱形,灰黑色,光滑,外表有縱皺紋及葉柄殘基,呈短刺狀。斷麵皮部較薄,灰黑色,木部黃白色。氣微,味微苦。
藥理作用
有鎮痛,抗炎和免疫抑制等作用。
相關論述
1、《本草圖經》:“治風。”
2、《綱目》:“治風濕流注,歷節鶴膝,麻痹瘙癢,損傷瘡腫。入酒藥中用。”
3、《安徽中草藥》:“祛風散寒,除濕消腫。”
4、《天目山藥用植物志》:“祛風通絡。治風濕痹痛,肌肉麻木初起,皮膚瘙癢及瘡毒。”
5、《福建藥物志》:“祛風濕,利小便。治風濕痹痛,鶴膝風,水腫,腳氣。”
6、《廣西本草選編》:“祛風通絡,消腫止痛。主治風濕痹痛,肢體酸麻,皮膚瘙癢,跌打腫痛,骨折,瘡癤腫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