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蓮庵簡介
清蓮庵座落在泉州市泉港區界山鎮鳩林村,始建於明朝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原是蓮塘畔一民間佛堂,名良德堂,清同治年間,微妙禪師入住,矢志苦修,大力弘法,事跡傳遍泉郡。弘一法師到泉州設“無遮法會”,事畢在返回途中,特往清蓮庵拜會微妙,切磋佛理。臨行題寫一幅對聯“清池長印月,蓮海蜜羅波”,並贈銅缽、應琴各一。銅缽底面刻有隸書“弘一”等字樣。後代弟子為紀念此事,將弘一法師贈聯刻於寺堂門柱上。
清蓮庵歷史
在清蓮庵聖地靈氣的庇蔭下,庵內歷代高僧輩出。開山祖師微妙禪師後來往福州怡山西禪寺修持,成為西禪寺的重興祖師;第四任住持興輝禪師遠渡重洋,往菲律賓、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布法,後定居馬來西亞建寺傳教;第五、六任住持行亮、肅亮禪師本為夫妻,一夜同夢觀音送花,翌日發願出家同修,投在興輝禪師門下。後來行亮亦云游東南亞諸國,因其佛理精深,先後被邀往印尼名宗地藏殿及關帝廟“護香”重興,清蓮庵與印尼地藏殿、關帝廟同譜記載,皆源於此;第六代弟子高參和尚醫術高明,又精於武術,門下弟子數千,名震東南亞,1976年惠安佛教協會為紀念其人其事,在惠安科山建高參和尚紀念亭;第八任住持馨雄禪師慈悲為懷,濟世救人,為惠安縣佛教協會副主席,惠安縣人大代表,其生前收養24名棄嬰,含辛茹苦供其食宿上學,1999年9月《泉州晚報》全版報導這一事跡。現在這些孩子在現任住持蓮振禪師的精心照料和社會各界的關懷下,健康成長。
二百多年來,清蓮庵歷經滄桑,幾遭劫難,經歷了兩次全面整修拓建,如今巍然壯觀。第一次是在清朝同治年間,行亮禪師在新加坡雙林寺任住持,匯款給在堂主持的肅亮禪師,填塘拓建,精塑佛像,寺院面貌為之一新。由於肅亮禪師只收女僧,又為紀念弘一法師題書贈聯之緣,便取對聯首字,改良德堂為清蓮庵。拓建後的清蓮庵面積達30多畝,為目前的兩倍多,行亮禪師興建的其中兩列兩層僧舍至今堅固如初,該僧舍為條石建築,屬近代閩南沿海一帶民居風格。當時修建的一個門匾至今還保存在庵中,該匾四邊藍底浮雕花枝葉,四角浮雕飛蝶,中間楷體浮雕“清蓮庵”三個鍍金大字。為紀念行亮功德,庵內至今還完好保存著行亮遺下的銅佛、銅爐、戒珠、經書、佛衣和刻有行亮書寫禪聯“清風明月臨三界,蓮座慈雲普十方”的古柱。
清蓮庵現狀
今天的清蓮庵占地12余畝,花卉樹木鬱鬱蔥蔥,殿宇廊廡耀眼奪目,行亮禪師在印尼的謫傳三代弟子、印尼棉蘭關帝廟法禪、成雄、睿振等高僧熱心出資,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興建大雄寶殿、觀音閣、僧舍樓三座大樓,使清蓮庵呈現空前的富麗堂皇景象。目前,預計投資近百萬元的前殿正在規劃籌建中,可以想像建成之後,清蓮庵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剎,必將進一步煥發光彩。
大雄寶殿富麗堂皇,共占地280平方米,單層,高11米,碧瓦重檐,飛檐點金,屋脊雙龍戲寶塔,正面以漢白玉貼牆,下立大理石平台,台下一對須兩人合抱的輝綠岩柱,輝綠岩大柱上浮雕著“巨龍祥雲”,氣勢雄壯;大門兩側刻有陰文對聯,真金塗字,寶光流溢。拾階而上,經過平台便可進入大殿,大殿闊15米,進深18米,兩根長柱直擎屋頂,各書18字行楷長聯:
不生不滅不垢淨不增減度十方苦是名諸佛
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離一切相得見如來
字型奔放遒勁,禪思濃郁雋永,為古剎平添一種莊嚴肅穆氛圍;正中供奉三尊銅鑄三世如來,約有3米之高,端坐蓮花,手作無畏狀,恬靜威嚴,兩旁供18羅漢,有的溫文爾雅,有的冷峻肅然,有的威武凜然,形態各異,栩栩如生。
大雄寶殿之後是三層水泥磚石結構的觀音閣,建築面積近900平方米,一層為香火堂,二層為藏經堂,三層奉祀觀音大士。藏經堂內藏有歷代祖師的傳世之物。明代文物為一套萬曆年間的線裝《妙法蓮華經》;11件清代文物,其中一尊泰國進口的漢白玉釋迦牟尼佛,通高45厘米,重約五六十公斤,塑造精美,晶瑩光滑,為第三代住持遺物。觀音堂內蕭牆粉壁,畫梁雕棟,一尊慈眉善目觀世音端坐在佛龕之中,平和端莊,加上四周花卉綠枝,香菸繚繞,更襯得佛家聖境的祥和幽靜。
清蓮庵內四處是綠樹花卉,有盤根錯節的古藤,有粗大蒼翠的椿樹,有爛漫綻蕊的月季,有密密攀爬的蔓草……或許是吸取了佛門聖地的靈氣,大雄寶殿前的一株名為“風塵三俠”茶花開出的花,一瓣三色,各朵又不同色,艷而不俗,麗而不媚。有人說,清蓮庵的歷史是近代中國沿海地區和東南亞各國佛教文化交流史的縮影。只要您了解清蓮庵歷史悠久的過去和香火旺盛的現在,您就會覺得此言並不為過。觀音閣旁那株由印尼禪師特意帶來的印尼果(印尼語:ljanglu),生機盎然,果實清甜爽口,毫無南橘北枳水土不服的跡象,那吐芽噴綠的葉片,仿佛在歡快地證明著異域兩地佛教界千絲萬縷的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