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物理系

清華大學物理系

清華大學物理系位於歷史遺蹟環繞、美麗的清華園西北角的理科樓(蒙民偉理科館),毗鄰清華大學數學系、化學系和生物系。目標是培養具有紮實理論基礎和較強科學實驗能力的高質量物理人材。清華大學物理系撤銷後,清華物理學科元氣大傷,名教授全部調離(唯一留在清華的孟昭英教授去了無線電系),6名教師和14名留校的1952年暑期畢業生,重新組成清華大學物理教研組,承擔起全校各個工科系本科生的普通物理及實驗教學。清華大學物理系很快恢復到戰前水準,是當年物理學得最好的青年學生嚮往的地方。

師資力量

清華大學物理系清華大學物理系

截至2006年12月底,,實驗技術人員、職員和工人33人。教師中有教授49人、副教授24人、講師及助理研究員12人。61%以上的教師具有博士學位。教師中包含中國科學院院士10人(陳難先、范守善、顧秉林、鄺宇平、李惕碚、李家明、王崇愚、薛其坤、楊振寧、朱邦芬),博士生導師41人;長江學者成就獎獲得者1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獲得者4人;教育部“長江計畫特聘教授”5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7人;香港求是基金會傑出青年學者獎(物理)獲得者2人,清華大學“百名人才引進計畫”4人。實驗技術人員包括高級工程師和高級實驗師8人、工程師和實驗師11人。

學科方向

清華物理系的學科方向涉及物理學和天文學2個一級學科,涵蓋教育部規定的物理學一級學科下除無線電物理外的全部7個二級學科(理論物理、凝聚態物理、光學、原子分子物理、粒子物理核物理、聲學、電漿物理)以及天體物理1個二級學科,其中凝聚態物理、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原子分子物理為全國重點學科。清華物理系具有國家的物理學一級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還是天體物理二級學科的博士點。物理系設有一個“物理學”博士後流動站,涵蓋了物理學的各個分支學科。

清華物理系教學資源豐厚,教育部物理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和教育部非物理類物理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都在清華物理系,還有3位教育部“國家精品課程”負責人。多位中國科學院院士直接給本科生上課,落戶清華的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已經在2004-2005年度秋季學期直接為物理系新生講授大學物理。

教學成果

物理系培養的學生,應能將現代物理學知識、技術和研究方法,創造性地套用於科技和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其中一部分學生能對物理學和其他相關基礎學科的發展做出貢獻。物理系是全國唯一擁有“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物理)”和“國家工科物理課程教學基地”的單位。在教學管理方面,物理系下設一個基礎物理教研組和一個實驗物理教學中心。實驗物理教學中心目前按普通物理,近代物理和高等物理實驗室進行管理。截至2007年4月底,物理系有676位本科生和286位研究生(其中博士研究生188人,碩士研究生98人)。從1984年以來已培養本科生2203(2007年7月)人,累計授予博士學位134(2007年7月)人、碩士學位629(2007年7月)人。從2000-2003年,本科生中在國內攻讀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比例平均為64%(其中免試推薦58%),出國攻讀研究生的比例平均為20%。

研究項目

清華物理系目前研究方向包括:理論物理、粒子物理與場論、高能天體物理實驗和理論天體物理、核物理實驗和理論、計算凝聚態物理與新材料設計、低維、納米、強關聯體系的理論和實驗研究、超導套用、雷射物理、量子光學與非線性光學、量子計算和通訊、單原子分子探測識別和操作、核聚變、聲學與套用,等等。物理系在科研管理方面下設三個研究所:凝聚態物理研究所,高能物理與核物理研究所和原子分子與光物理研究所;兩個跨二級學科重點實驗室:原子分子納米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科技部材料設計與模擬實驗室(清華分室);五個跨一級學科研究中心:原子分子納米科學研究中心,套用超導研究中心,天體物理中心,清華富士康納米科技中心和高能物理研究中心。現有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2位;國家“863計畫”專家組成員3位;每年承擔國家和省部委的科研項目100多項。近幾年,每年從校內外爭取到的科研經費2000多萬元。物理系近年屢有論文在《SCIENCE》《NATURE》《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雜誌發表。朱嘉麟等人關於低維量子結構的理論研究獲得2000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韓征和等人“Bi系高溫超導線材的研製及產業化技術攻關”項目獲200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對外合作

物理系各學科與國內外同行建立了廣泛的合作與交流的關係。每年都有相當數量的教師訪問國外的院校和研究機構,參加各種學術會議,同時物理系也經常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傑出學者來訪和進行合作研究。

教學改革

清華物理系目前正在按照世界一流大學物理系的辦學模式,結合中國的特點,進行體制改革。清華大學物理系顧問委員會由美國沈元壤教授(UC-Berkeley)任主任、楊振寧、沈平(香港科大)、沈志勛(Stanford)教授任委員。物理系的教授治學體系目前已基本建立:所有與教學科研有關的大事必須通過物理系教授會議和物理系各個委員會研究決定,如學科發展規劃、學術評價、資源分配、教學安排,教師聘用和提職,等等。物理系也正在實行tenure-track聘用教師制度。

歷史

清華大學物理系建於1926年秋,1952年在全國院系調整中撤銷,1982年復系。建系已經85年,復系29年。可分為5個時期。

迅猛發展的初期1926-1937

清華大學物理系成立於“清華學校”設立大學部的翌年——1926年的秋天,是清華大學成立最早的系之一。清華大學的前身“清華學堂”和“清華學校”,是用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建立的留美預備學校,清華學校畢業生中一批去美國學習物理的學生,如葉企孫、薩本棟、周培源、任之恭等人回國後構成早期清華物理系的核心。

物理系首任系主任是我國著名教育家、物理學家、我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之一的葉企孫1934年,葉企孫推薦吳有訓接任系主任;1937年又主動讓賢,推薦吳有訓接任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

從1929到1938年,清華物理系共畢業本科生71人,其中多人成為大師級人物,如核物理學家王淦昌、錢三強、何澤慧、李正武,理論物理學家彭桓武、王竹溪、胡寧、張宗燧,力學專家林家翹、錢偉長,光學專家王大珩、龔祖同,固體物理學家葛庭燧,氣象學家趙九章,地球物理學家傅承義、翁文波、秦馨菱,電子學家陳芳允、馮秉銓、戴振鐸,波譜學家王天眷,冶金學家王遵明,物理海洋學家赫崇本等。此外,還有馬克思主義理論家于光遠,為冀中抗日做出不可磨滅貢獻的熊大縝烈士等許多中華英才。王淦昌、錢三強、彭桓武、王大珩、趙九章、陳芳允等6位科學家於1999年被我國政府表彰為“兩彈一星元勛”。71人中,中國科學院院士有21人,美國院士2人,成才率之高,實為歷史上罕見。

創造奇蹟的聯大時期1937-1945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清華師生於1937年10月撤到長沙,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4月又撤到昆明,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聯大理學院院長由吳有訓擔任,1945年以後由葉企孫接任。

西南聯大物理系的教學已達到當時世界水準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極其艱難困苦的歲月,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培養出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黃昆,“兩彈一星元勛”鄧稼先、朱光亞、郭永懷(聯大助教和研究生),以及張守廉、李蔭遠、黃授書、徐敘瑢、應崇福、高鼎三等一大批傑出人材,開出中國教育史上絢麗的一朵奇葩。

從復員到院系調整1946-1952

1946年5月4日聯大結束。按各人志願,聯大物理系學生10人選擇到北大物理系繼續學習,53人到清華物理系繼續學習。

1946年10月,清華大學在北平開學。清華大學物理系很快恢復到戰前水準,是當年物理學得最好的青年學生嚮往的地方。1947至1952年,物理系共畢業本科生176人,研究生7人。“兩彈元勛”周光召,為祖國核武器事業和物理學做出重大貢獻的黃祖洽、李德平、何祚庥、唐孝威、胡仁宇、劉廣均、陸祖蔭、蒲富恪、楊士莪、葉銘漢、李慶忠、周本濂、高伯龍等一大批著名科學家就是這個時期培養出來的學生。解放初考入清華物理系後來成為著名科學家的,還有管惟炎、鄺宇平、黃勝年、朱高峰、何德全、錢紹鈞等多人。

1952年秋,“院系調整”運動中,清華物理系絕大部分教師和全部學生,和原北京大學、燕京大學物理系以及清華地質地理氣象系的氣象部分合併成北京大學物理系。清華物理系調入北京大學的師生,為北大物理、乃至全國物理教學和科研繼續做出了重大貢獻,周培源、王竹溪後來分別成為北京大學正、副校長,葉企孫開創了北大磁學研究。余瑞璜則調到東北人民大學(現吉林大學),成為吉林大學物理學科的開創人之一。

逆境中的奮鬥1952-1976

清華大學物理系撤銷後,清華物理學科元氣大傷,名教授全部調離(唯一留在清華的孟昭英教授去了無線電系),6名教師和14名留校的1952年暑期畢業生,重新組成清華大學物理教研組,承擔起全校各個工科系本科生的普通物理及實驗教學。

1955年,根據國務院的指示,為培養理工結合的新型人才,開創和發展我國的原子能科學技術,清華大學籌辦工程物理系,並於1956年正式建立,何東昌擔任工程物理系系主任。物理教研組的一批教師如何增祿、劉廣均、胡大璞等調到工程物理系。工程物理系在為國家培養了以王大中為代表的一大批國家急需的核科學技術人才的同時,也建立了幾個與物理有關的專業,如理論物理專業、核物理專業、材料專業等,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惕碚、柳百新、沈文慶、顧秉林、朱邦芬等人都是工程物理系文革前培養的學生。

1973年,清華大學建立了固體物理、物質結構、雷射等四個研究班,在留校的青年教師中招收學員。儘管在“四人幫”黨羽的干擾下,固體物理等研究班只堅持了半年多,但這四個研究班為日後清華大學理科的復興儲備了一批人才。

復興1977-

文化大革命結束,宣布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的來臨。在鄧小平有關教育工作的指示精神下,各項工作撥亂反正,百廢待興,1977年全國恢復高考制度,1978年恢復招考研究生。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理論物理、固體物理、核物理等專業開始招收本科學生和研究生,清華大學物理教研組也開始招收研究生。歐陽鍾燦、顧秉林、范守善、朱邦芬等人都是文革後清華招收的第一批物理學研究生。1979年,清華大學撤銷了1957年將孟昭英劃為右派分子的錯誤決定,年逾古稀的孟昭英院士從無線電電子學系轉入物理教研組。在任之恭等大批著名的海內外校友的呼籲下,為了適應現代化和國際化的需要,清華大學於1982年6月24日決定,在物理教研組和工程物理系理論物理、固體物理、核物理教研組的基礎上,恢復物理系。復系時,物理系全系教職工總人數197人。原工程物理系系主任張禮教授擔任系主任(1982-1984)。雖然行政上已經建系,但原工程物理系部分與原物理教研組部分相互之間的聯繫並不緊密。1984年8月,兩部分在加上原工程物理系的加速器教研組教研組,正式整合為一個實體——現代套用物理系。清華傑出校友周光召院士兼任系主任(1984-1988),劉乃泉任常務副主任。1985年,清華大學理學院恢復,周光召擔任理學院院長。以後熊家炯(1988-1990)、陳皓明(1990-1994)、顧秉林(1994-1999)先後擔任清華大學現代套用物理系系主任。1994年12月加速器教研組又回到工程物理系。1999年現代套用物理系重新更名為物理系,顧秉林(1999-2000)、王青(2000-2003)、朱邦芬(2003-)先後擔任清華大學物理系系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