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

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

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是清華大學校級重點研究機構,是在汪道涵先生和王大中校長的創議下,由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於1999年夏決定成立的,李希光教授任主任。16年來,中心在全球傳播、健康傳播、國家軟實力建設、公共品牌塑造、新聞發言人制度建設與人才培養、危機傳播管理、新聞改革和新聞教育等領域積累了深厚的科研實力和大量的實踐經驗。中心已形成政策、學術、媒體多邊互動的研究構架,被政界、學界和傳媒界視為中國在國際傳播和輿論研究方面的新型智庫,在一些重要決策上參與諮詢。

主要領導

中心主任:李希光

副主任:司久岳、郭曉科

科研部主任:蘇婧

學術會議

中國健康傳播大會

研究室

Students in Nepal, 2010 Students in Nepal, 2010

巴基斯坦文化傳播研究中心

清華-奧美公共品牌戰略研究室

清華-拜耳公共健康與媒體研究室

絲綢之路文化研究室

健康傳播研究所

網路輿情研究室

新聞發言人教研室

新聞採訪寫作國家精品課教研室

建設目標

1.建議並參與國內政策的形成;

2.設計並參與全球議程的形成;

3.創造能轉變為政策的新思想;

4.為新政策提出論點和論據;

5.具備出思想的人才、充足的經費、與政府的溝通渠道,以及變思想和建議為政策的機制。

汪道涵評價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是為黨和國家重要決策和實施做出重要貢獻的“中國唯一的國際輿情研究機構”。

研究領域

早在2003年,國際傳播中心發起了清華大學愛滋病綜合研究項目;2006年參與創建了清華大學愛滋病綜合研究中心;2009年國際傳播中心參與創建了清華大學公共健康研究中心。清華國際傳播研究中心在中國健康傳播領域發揮著領軍者的作用。作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社會輿情與預警研究”首席專家、教育部新聞學科教學委員會副主任、衛生部應急專家委員會成員、衛生部性病愛滋病專家委員會成員、中國健康傳播大會(迄今成功舉辦八屆)執行主席,國際傳播中心主任李希光在健康傳播領域與國務院防治愛滋病工作委員會、國家衛生和計畫生育委員會、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蓋茨基金會、中英愛滋病項目、無菸草青少年運動、擇善基金會等機構聯合舉辦了百餘場健康報導媒體研討班,為中國培訓了2萬多名媒體總編輯、製片人、主編、一線記者。李希光參與國家愛滋病防治中長期規劃和行動計畫的制訂工作,建設了“中國健康報導資料庫”,完成了《中國媒體愛滋病工作現狀評估報告》和《中國青少年自殺報導研究》等報告,出版了《愛滋病媒體讀本》、《控煙報導讀本》、《走出媒體污名》、《中國疾控系統媒體溝通手冊》等健康傳播類圖書。2008年李希光被授予“聯合國防治愛滋病特殊貢獻獎”,2010年獲得健康中國卓越貢獻獎和最具影響力的健康教育者,2011年健康中國十大年度人物等。

清華國際傳播中心協助國家衛生和計畫生育委員會、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部門協助處理了多起重大突發事件,並為國務院應急辦創建了包括公共衛生事件在內的突發事件風險溝通案例庫。

中心的傳統研究領域包括:

衛生促進、健康教育、健康傳播、全球傳播、國家軟實力建設、公共外交策略、公共品牌研究、新聞發布制度與實施效果評估、危機傳播管理、新聞改革、新聞教育;

中心圖書

《寫在亞洲邊地——改變清華學子一生的大篷車課堂》(李希光、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誰蒙上了你的眼睛?》 《誰蒙上了你的眼睛?》

《誰蒙上了你的眼睛?——人人必備的媒介素養》(李希光,法律出版社,2013)

《初級新聞採訪寫作》(李希光,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軟實力與中國夢》(李希光主編,法律出版社,2013)

《輿論引導力與文化軟實力》(李希光、顧小琛,湖南大學出版社,2013)

《大數據》(郭曉科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新聞採訪寫作教程》(李希光、孫靜惟、王晶,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對話西藏:神話與現實》(李希光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新聞教育未來之路》(李希光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疾控部門媒體溝通教程》(李希光、王宇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走出媒體污名——中國愛滋病新聞作品集》(李希光、肖黎黎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發言人教程》(李希光、孫靜惟,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政府發言人15講》(汪興明、李希光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控煙報導讀本》(李希光、周桓宇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人權報導讀本》(李希光、郭曉科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圖瓦佛塔下上課 圖瓦佛塔下上課

《轉型中的新聞學》(李希光,南方日報出版社,2005)

《軟力量與全球傳播》(李希光、周慶安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愛滋病報導讀本》(李希光、周敏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找故事的藝術》(李希光等,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畸變的媒體》(李希光,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初為記者》(孫靜惟,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新聞學核心》(李希光,南方日報出版社,2002)

《全球新傳播》(李希光、孫靜惟主編,南方日報出版社,2002)

《下一代媒體》(李希光、孫靜惟主編,南方日報出版社,2002)

《媒體的力量》(李希光、趙心樹,南方日報出版社,2002

《跟我去樓蘭》(李希光、包麗敏主編,新華出版社,2001)

《變形的新聞屋》(李希光,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網路記者》(李希光主編,中國三峽出版社,2000)

品牌課程

大篷車地圖 大篷車地圖

“大篷車課堂 ”是由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創建和主講的國家精品課程“新聞採訪寫作”的核心教學環節。李希光教授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媒介素養與跨文化對話教席負責人。李希光教授大力倡導並推進“學在路上”、“在戰爭中學習戰爭”的新聞教育理念。他鼓勵學生通過實踐掌握新聞採訪寫作的核心本領,運用“師傅帶徒弟”的“作坊式”教學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尋找陌生人的故事。

2014年與學生們在蒙古杭蓋山一個喇嘛廟 2014年與學生們在蒙古杭蓋山一個喇嘛廟

“大篷車課堂”自1999年創建以來,李希光教授累計帶領超過500名清華大學學生,用自己的雙腳、雙眼尋找真相,並用自己的思維去解構當代媒體和學界關於生活在亞洲邊地上的人的“神話”。李希光借用了古代商人和朝聖者的“大篷車”概念指導這個充滿思想火花的課堂,他說,希望通過這個課堂訓練學生用理性的分析方法看待不同的文化與人類,用自己的雙眼去觀察生活在不同環境下的人們,擺脫大眾媒體刻板成見的束縛去搜尋異國他鄉的故事。

“大篷車課堂”是一次共同的探索,是由好奇心驅使的開闊眼界的旅行,其目的在於拓展學生的視野並提高其與人交往和敘事寫作的能力。無論是在“世界屋脊”帕米爾高原、戈壁沙漠、北方草原、烏蘇里江、貝加爾湖,還是在西伯利亞鐵路、呼麥故鄉、樓蘭古城、犍陀羅發源地、佛祖誕生地,學生們都需要花很長時間來閱讀,並在寫作前進行頭腦風暴,旅行結束時需完成每日的採訪手記和一篇特寫作品。

貝加爾湖上課 貝加爾湖上課

對於李希光教授倡導的新聞實踐教學,已故美國著名新聞教育家、史丹福大學傳播系教授WilliamWoo如此評價:“李希光的課程對我來講一直是重要的,我在史丹福大學自己開設的課上,引進了李希光在教學上的許多原理。他的‘動手式教學法’超過了我所知道的美國任何新聞學課程。”英國BBC資深記者、威斯敏斯特大學新聞學教授HugodeBurgh說:“我驚嘆地發現,李希光的教學方法是中國和歐洲古老哲學家的教學方法與富有魅力的實用技能的美好結合。李希光的教學方法一定會得到亞里士多德和孔夫子的認同。”

2010年飛往尼泊爾-佛陀誕生地 2010年飛往尼泊爾-佛陀誕生地

“大篷車課堂”2014年迎來十五周年紀念,學生作品達千餘篇,已彙編成《寫在亞洲邊地——改變清華學子一生的大篷車課堂》一書,於2015年1月面世發行。15年來“大篷車課堂”出征20餘次,這本書選編了其中14次並分為 上、下冊:“走向塞外和漠北的草原絲綢之路”、“走向西域和藏區的佛教絲綢之路”

上冊包括7處:

荒原列車去漠北(2014年夏蒙古)

遠逝的唐努烏梁海 (2012年夏圖瓦)

蘇武牧羊的貝加爾湖 (2008年夏俄羅斯)

遠征烏蘇里江珍寶島(2005年秋黑龍江)

塞北鳳凰城(2005年春北京)

長城腳下得勝堡(2004年秋山西)

科爾沁的誘惑(2003年秋內蒙古)

下冊包括7處:

穿越法顯海上求法之路(2013年夏斯里蘭卡)

探訪玄奘西天取經地(2012年春巴基斯坦)

喜馬拉雅無媒體生存(2010年夏尼泊爾)

沿著古長城走絲綢之路(2009年夏甘肅)

坐著火車找尋香巴拉(2007年春西藏)

重走藏區紅軍雪山草地路(2002年夏四川)

羅布泊里探樓蘭(2000年夏新疆、內蒙古、甘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