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茯苓、橘皮、草果(去皮)、白朮各二兩(各6g),人參、桂心、白芷、甘草(炙)、川芎各一兩(各3g),半夏三兩(洗七次)(9g)。
用法用量
1、現代用法:上藥研為末。每次12克,用水300毫升,加生薑7片,紫蘇葉3片,煎至210毫升,去渣服。
2、古代用法:上為散。每服四大錢,用水二盞,加生薑七片,紫蘇三葉,煎至七分,去滓服。
主治
①《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脾濕熱病,苦足寒脛熱,腹脹滿,煩擾不得臥,舌本強,體重,面黃,右脅滿痛偏脹,口唇乾裂,寒熱如瘧。
②《袖珍方大全》:脾實伏熱,口苦咽乾,或有頭痛,寒熱如瘧。
加減化裁
欲通利,加大黃。
附方
名稱:清脾湯
組成:厚朴四兩(姜制,炒)、烏梅(打去仁)、半夏(湯去滑)、青皮、良姜各二兩,草果(去皮)一兩,甘草(炙)半兩
用法: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二盞,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煎七分,去滓。瘧未發前,並三服
主治:胃瘧;因食傷脾,停滯痰飲,發為寒熱
出處:《三因》卷六
功用:溫脾化痰
名稱:清脾湯
組成:黃耆、香白芷、升麻、人參、甘草(炙)、半夏(湯去滑)各等分
用法: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盞半,加生薑五片、大棗二個、小麥三十粒,煎七分,去滓服,不拘時候
主治:意思過度,蘊熱於脾,口乾唇燥,瀋裂無色;煩渴飲水,小便赤
出處:《三因》卷十六
重要文獻摘要
《醫方類聚》:“脾胃經虛實寒熱證治,清脾湯:治脾實熱病,苦足寒脛熱,腹脹滿,煩擾不得臥,舌本強,體重,面黃頭痛,右脅滿痛偏脹,口唇乾裂,寒熱如瘧。永類鈐方治脾實伏熱,口苦咽乾,或有頭痛,寒熱如瘧。茯苓、橘皮(鈐方淨)、草果(去皮)、白朮各二兩,人參、桂心(鈐方肉桂)、白芷、甘草(炙)、川芎各一兩,半夏三兩(洗七次)。右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二盞,鈐方一盞,姜七片,紫蘇三葉,煎七分,去滓服。欲通利,加大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