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目
【名稱】清聖濁賢【拼音】qīngshèngzhuóxián
【解釋】漢代末年因饑荒嚴禁釀酒,飲者諱言酒,稱酒之清者為聖人,濁者為賢人。用來指酒。
【成語出處】《三國志·魏志·徐邈傳》:“平日棜客謂酒清者為聖人,濁者為賢人。”
釋義
相關典故:
(一)
三國魏初建時,曹操嚴厲禁酒,人們只好私下偷著飲酒,但諱言酒字,故用" 賢人"作為"白酒"(或"濁酒")的隱語,用"聖人"作為"清酒"的隱語。清賢濁聖演變成一個典故。還有一個"青州從事,平原督郵"的成語,也是美酒和惡酒的隱語。南朝人劉義慶在<<世說新語>>中記載,桓溫手下的一個助手善於辨別酒的好壞,他則把好酒叫做"青州從事",青州是一個地名,青州的轄境內有個地方叫齊郡,"齊"喻 "肚臍",好酒叫做"青州從事",是因為好酒喝下去後,酒氣可以通到臍部; 他把壞酒稱做"平原督郵",是因為平原的轄境內有個地方叫鬲縣,"鬲"喻"膈",意思是說壞酒喝下去,酒氣只能通到膈部。
(二)
漢末因饑荒禁釀酒。飲酒者諱言酒,謂酒清為聖人,酒濁為賢人(見《三國志·魏志·徐邈傳》)。後遂以“清聖濁賢”為酒之別稱。陸游《溯溪》詩:“閒攜清聖濁賢酒,重試朝南莫北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