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白堂記

基本信息

內容原文

一日,命役徒芟而辟之,中獲廢井。即呼工出其泥滓,觀其好惡,曰:“嘉泉也”。乃扃而澄之,三日而後汲視。其泉清而白色,味之甚甘,淵然文余,綆不可竭。當大暑時,飲之若餌白雪,咀輕冰,凜如也。當嚴冬時,若遇愛日,得陽春,溫如也。其或雨作雲蒸醇醇而渾蓋山澤通氣應於名源矣。又引嘉賓,以建溪、日鑄、臥龍、龍門之茗試之,則甘液華滋,悅人襟靈。

予愛其清白而有德義,可為官師之規。因署其堂,曰:“清白堂”。又構亭於其側,曰:“清白亭”。庶幾居斯堂,登斯亭,而無忝其名哉!

寶元二年記。

內容譯文

有一天,我命令衙役清除雜草開闢成平地,(發現)中間有一口廢棄的水井。於是立刻喊來工匠清理出井中的淤泥,觀察這口井的好壞,(工匠)說:“是好泉啊。”於是就將進口關閉,使水中雜質沉澱。三天之後取水,看到這泉水清澈而白淨,品嘗井水,(味道)十分甘甜,水深有一丈多,提水沒有窮盡。酷暑的時候飲用,就像是吃白雪一樣,品嘗著像薄冰一樣的泉水,冰冷爽口。在寒冬時節,遇上有太陽的日子,這泉水又如同陽春三月,一片溫熱。這眼泉水或許是雨水降落、雲氣蒸騰,上下醇厚,渾然一體,大概是山澤相通,在名源相互呼應吧。我又邀請了嘉賓,用建溪、日注、臥龍、雲門等地的名茶試這裡的泉水,果然甘甜滋潤,品嘗之後,讓人心曠神怡。

我喜愛它的清白和有德義,(它)可以成為官吏們效法的楷模。於是就在這裡修建一座廳堂,叫“清白堂”,又要在廳堂的旁邊修建一座亭子,叫“清白亭”。希望我居住在這座廳堂,登上這座亭子的時候,沒有玷污它的名聲。

寶元二年記載。

作者簡介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漢族。蘇州吳縣人。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

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1]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改回本名。後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採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慶曆三年(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發起“慶曆新政”。不久後,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貶出京,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范仲淹扶疾上任,於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贈兵部尚書、楚國公,諡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2]。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世。

內容簡介

清白泉的名字由來,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因遭貶黜,擔任越州知府,他在紹興府山的山岩間發現了一口廢井,井中有泉,命人除去雜草,掏盡淤泥,發現古井“泉清”而“味甘”,“當大暑時,飲之若餌白雪,嚼輕冰,凜如也;嚴冬時,若遇愛日,得陽春,溫如也。”范仲淹把此井命名為“清白泉”,藉以表明自己“清白而有德義,為官師之規”的從政之道。並在井上構築“清白亭”,將其住處的涼堂命名為“清白堂”,還專門寫了一篇《清白堂記》。全文300餘字,至今在府山的越王台的左側。

創作背景

寶元元年十一月(宋仁宗趙禎的年號1038-1040),范仲淹來越州(今紹興)任知州,這次范仲淹是被權相呂夷簡扣上“越職言事,離間君臣,引用朋黨”等罪名遭貶的。這是他第二次到浙江擔任地方官。第一次他被 貶到富春江,在富春江上建造了嚴子陵釣魚台。他在越州大約17個月(即1038.11-1040.3),所做的幾件事,永遠為越州人民所牢記。清理清白泉就是其中的一件。同時,他也放心不下一個同事,而且這個同事也在官場上正在走背向的路,他就是滕子京。

作品鑑賞

文章的主題思想。文章做在“清白”兩字。借“井德”喻“官德”,大力宣揚“所守不遷”,即堅定信念、堅持原則、信守不移;“所施不私”,即清正廉潔、不徇私情。這不啻為當時賄賂成風的官場開出了一劑道德修養的良藥,伸張了正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