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信息
主要成份 :梔子、葛根、決明子、槐花、黃精、牡蠣、菊花、蠶蛹粉等
規 格: 0.3g/每粒
包 裝: 0.3g×80粒×3瓶
服用方法:
一日兩次,空腹溫水送服,早餐前半小時服用6粒,晚餐後兩小時服用6粒
(身體虛弱者可初期可4 /4服用,逐漸加量至6/6)
服用禁忌:孕婦忌服,中風后遺症半年內者慎用
執行標準:Q/FZF 005-2007
儲存方式:密封、置陰涼乾燥處保存
生 產 商:哈藥集團黑龍江同泰藥業有限公司
出 品 商:哈爾濱方中方科技有限公司
成分功效
主要成份 :梔子、葛根、決明子、槐花、黃精、牡蠣、菊花、蠶蛹粉等
梔子:味苦,性寒,歸心、肺、胃、三焦經。
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
現代中醫研究梔子:含梔子素、梔子苷、去羥梔子苷、梔子酮敢、綠原酸、藏紅花苷、藏紅花酸、β-谷甾醇等。
①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有降壓作用,其作用部位在中樞,主要是加強了延髓副交感中樞緊張度所致。或有於心收縮力容積及心輸出量下降起到將血壓的作用。還可降低心肌收縮力,能防治動脈硬化。
②對消化系統的作用,有利膽保肝的作用。
藏紅花苷、藏紅花酸能使膽汁分泌量減少,促進膽汁排泄作用。對胃有抗膽鹼性抑制作用,還能促進胰腺分泌。
③ 另外,還有抗炎抗菌,鎮靜抗驚厥及降溫的作用。
槐花:味苦,性微寒,歸肝、大腸經。
涼血活血,清肝瀉火。
現代中醫研究槐花:含芸香苷、水解生成槲皮素、葡萄糖,又含槐花米素及鞣質等。
① 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有降低血壓的作用。
芸香苷、槲皮素能增加心肌收縮力及輸出量,並減慢心率,槲皮素有擴張冠狀動脈的作用。
② 對毛細血管的影響。
芸香苷及其苷原槲皮素能保持毛細血管的正常抵抗力,減少血管通透性,能使脆性增加而出血的毛細血管恢復正常彈性。
③ 降低血脂。
槲皮素能降低肝、主動脈及血中膽固醇量,並增加膽固醇-蛋白複合物的穩定性,對動脈硬化有預防及治療作用。
菊花:味辛、甘、苦,性微寒,入肺、肝經。
平肝明目,疏風清熱,解毒。
現代中醫研究菊花:含菊苷、黃酮類、揮髮油、膽鹼、香豆精類化合物及生物鹼等。
①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能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脈流量,從而減輕心肌缺血狀態。並能降低血壓,抑制局部毛細血管通透性。
② 提高膽固醇的代謝,抑制甘油三酯的升高,預防高血脂疾病。
③ 抗衰老,能增強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活性,降低過氧化物脂質的含量,延緩衰老。
④ 解熱,抗菌,抗病毒,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多種致病桿菌及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
黃精:味甘,性平,歸脾、肺、腎經。
滋陰潤肺,補脾益氣。
現代中醫研究黃精:含多種甾體皂苷、糖類、胺基酸及微量元素等。
① 延緩衰老,抗疲勞,抗氧化,改善記憶力。
② 降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可使血清總膽固醇、血清甘油三酯降低,能減少主動脈壁內膜的斑塊,減輕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
③ 降血糖,黃精甲醇提取物對一般血糖升高有降低作用,並能明顯對抗腎上腺素所引起的血糖升高。
④ 抑制腎上腺皮質功能,對腎上腺皮質亢進引起的脂肪、糖代謝紊亂有一定改善作用。
⑤ 有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結核桿菌、傷寒桿菌、皰疹病毒、真菌
適用人群
1、高血壓高危人群或初患高血壓的人群,沒服用西藥,血壓處於臨界值或血壓偏高,沒有其他危險因素者;
2、血壓控制平穩,長期靠口服降壓西藥的高血壓者;
3、長期服用降壓西藥,血壓不穩定或仍偏高的高血壓患者;
4、中風后遺症者
服用方法
高血壓一般症狀
由高血壓引起的頭痛、頭暈、頭脹、頸項板緊、耳鳴、眼花、健忘、失眠、煩悶、全身乏力、四肢麻木、心悸、胸悶、出汗等不適。及高血壓並發心臟病、腦血管疾病(腦血栓或腦出血)、腎病、視網膜病變等。
中風后遺症者出現全身乏力、一側肢體活動不利或發涼、肢體麻木、言語不利等不適。
調理周期
調理周期根據每個人的體質、身體情況及病情的不同,會有一定的區別,一般分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20~40天):面容面色好轉,全身乏力、下肢沉重無力、失眠、健忘、頭暈、頭痛、眼脹等逐漸改善。
第二階段(40天~90天):全身乏力、頭痛、頭暈、眼脹,失眠、健忘、煩躁焦慮、心悸心慌、胸悶等明顯好轉,血壓控制逐漸平穩,預防心、腦、腎、眼等併發症的出現及發展。
第三階段(4個月~6個月):
1、對於絕大部分高血壓高危人群或初患高血壓的人群(血壓值較高),血壓值逐漸開始恢復正常;
2、對於長期靠口服降壓西藥者,可根據醫生建議降低西藥的用量,並避免口服西藥的失效,同時預防並控制併發症。
3 、精神狀態良好,由高血壓所引起的心、腦、腎、眼部的不適逐漸改善,血壓開始逐漸下降,減肥降脂。中風后遺症者出現的肢體活動不利等逐漸好轉,生活質量逐漸提高。視個人情況,可根據醫生建議減少西藥的用量。
第四階段(9個月~12個月):機體免疫力提高,高血壓及其併發症明顯好轉,血壓逐漸平穩下降,可降至正常範圍,理化指標如血脂、血粘度蛋白尿趨於正常,西藥量可逐漸根據醫生建議減至最小量,中藥服用量可逐漸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