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村[山西省長治市黎城縣黃崖洞鎮下轄村]

清泉村位於黎城縣黃崖洞鎮東南部,清漳河畔,黎城、左權、涉縣的交界,沁涉公路、陽涉鐵路南北貫穿。全村共有人口1700餘人,耕地800餘畝,著名佛教聖地楊岐山就位於清泉村,全村主要經濟收依靠搞運輸和勞務輸出,2005年全村經濟收入900萬元,人均純收入3600元。 科學規劃,建和諧家園。2007年,清泉村利用空閒地6800平方米,多方籌資70餘萬元建成了清泉村休閒娛樂公園,公園種植月季、雲杉、臘梅等名貴樹木30餘種,並建成大小亭台樓閣5個,購置體育器材10餘種。另外,他們籌資80萬元完成舊街拆遷改造,拓寬硬化水泥路500米,並對街道進行了白化、亮化、徹底整治了髒亂差。便民服務站、農民夜校、文化活動室以及村里三個衛生所已完善了各項規章制度,為農民就醫、購物、學習提供了一個好場所。

經濟發展

清泉村 清泉村

投資300萬元的清泉水電站已投入運營,楊岐山旅遊項目開發前期立項準備工作正在進行。這些工程的完成將對壯大清泉村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最佳化村民人居環境提供堅實的基礎。同時,該村是全鎮最大的勞務輸出村,年輸出人口約350餘人,年務工收入可達400餘萬元,主要外出承建鐵路隧道和房屋工程建築。另外煤炭轉運購銷行業發展勢頭良好,為村民提供較多的就業機會。本村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較快,養殖業發展規模、集約化程度在不斷提高。

清泉村位於黃崖洞鎮南部,兩省三縣的交界處,又處於名勝古蹟—楊岐山的腳下。全村總戶數460戶人口,1755人,勞動力1000人,黨員31名,耕地面積1360畝,其中水澆地900畝。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055萬元,人均收入4282元。

一、以高標準黨支部建設為目標,鞏固黨在農 村的執政地位。

清泉村黨支部經過去冬今春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黨支部班子團結戰鬥力強,廣大黨員的思想覺悟高,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增強了黨在農村工作的凝聚力。在支部建設上,黨員共有31名,其中女黨員3名,新發展預備黨員3名,適當調整了一下領導班子,使支委的配置合理,後繼有人。

二、以勞務輸出和運輸業為主導產業,努力發展特色經濟。

2005年,該村黨支部,村委會密切聯繫民眾。村村通水泥路共硬化街巷全長3200多米,約18750平方米;村通道路(涉左公路)較暢通,全村460戶全部接通自來水;閉路電視已全部接通,可收視43套電視節目,沼氣用戶達20家,安裝使用程控及行動電話共有350戶人。農村全作醫療參保率達90%以上,貧困孤寡老人列入農村低保,幼兒、國小教育主要設施較完善,包括幼兒、小學生總計229人,教師11名,全村已基本消除文盲。民營企業快速發展,2006年水電站年產量130萬度,年產值20多萬元;武鑫選礦廠年提煉礦粉1.7萬噸,年收入100多萬,洗煤廠年產值45萬元。

三、抓好綜合治理工作,努力建設和諧農村。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僅要重視物質文明的建設,更要重視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該村黨支部在抓好發展經濟的同時,做好了幾下工作:

1、集體籌資為70歲以上擔任過老隊長、老黨員發放助款。

2、投資38萬多元打壩500米。

3、最近又蓋了大隊辦公室15間。

4、投資2萬多元為學校打樓頂及硬化校園。

清泉村 清泉村

5、投資42萬元進行新農村改造和街道拓寬工程。村容村貌建設成就較大,全村通過舊街改造,規劃新街,全部拆除臨街廁所、豬圈、危房,並硬化了村主要街道,投資150萬元新建了文化廣場、村委綜合辦公樓、游泳池、劇院,並進行街道及公共場地綠化120平方米,種植各種觀賞樹木及楊柳樹共12000棵,成活率95%。

6、2006年投資近80萬元興建休閒娛樂活動廣場。

7、2006年投資2.8萬元硬化街道1300米。

清泉村 清泉村

8、用胡錦濤總書記“八榮八恥”榮辱觀教育廣大幹部和村民。9、為了開發旅遊景點,增加農民收入,現支村兩委想方設法引進外資開發宗教旅遊景點—楊岐山。

10、在社會保障方面,全村共有50多人享受到農村低保、五保戶待遇,農村合作醫療參保比例達到95%,該村貧困戶鎮村支助資金物資約2萬餘元。

由於加強了以上的工作,以致該村無一起刑事案件發生,該村村容村貌整潔,人人思進,積極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而努力奮鬥。

地圖

清泉村地理位置如圖。

著名景觀

楊岐山

楊岐山峰秀地傑,佛教歷史從北宋中至今約千年之久,禪宗和金頂正宗毗盧派先居山開闢道場,同時造就了楊岐方會,淨遇號無邊,秀峰號識昱,德明號月天,萬方號意圓,光玉號崑山,瑞福號裕軒、圓悟、韜光、修齊、靜公等一代又一代名僧,他們前仆後繼,創立了錯落有致的聖水寺、聖水庵(存遺址)、菩薩庵、天壇寺等佛教道場。其中,楊岐方會、圓悟、修奇三位大師影響最大。

楊岐方會(992-1044)是禪宗“五家之一”的臨濟宗(發祥地河北正定)傳人,北宋中葉在五台山受具戒後,沿太行山南行,過遼山(左權縣)隱循於清泉村白岩山峰巔山洞,鑿徑尺許,塗半尺圓池,一泉石出,不涸不盈,年復一年,群山為伴,泉水解渴,須黃蓋頸,痴心悟道,村人數十年,心扉頓悟,獨創禪門(即禪宗“五家七宗”之一的楊岐派)。後南得弘揚其禪法,後輩念其功德,將白岩山改稱楊岐山,悟佛之洞稱為仙人洞。今其佛法,遠傳日本、越南、朝鮮、韓國等地,今海內臨濟宗實際上就是楊岐派後代。

圓悟禪師乃德明禪師門徒,後傳法於江南天童寺一帶,是明朝崇禎年間名僧,著有《辟妄七書》和《辟妄三錄》。

修奇禪師,出家在東北,學道在四川,於民國三年隱循於楊岐山,開闢志公金頂毗盧派道場。後有弟子遠居香港、新加坡弘法,今信徒多在中原地區。

菩薩庵

位於楊岐山的山腰岩谷間,海拔1200米左右,背靠青山,面朝漳水,蒼松環繞,鬱鬱蔥蔥。有碑可考的是金代泰和二年(1202年)重修志記,這裡是德明和尚的悟道場所。庵內現存樓殿五間,東西南轉角樓各五間,雖有些破舊,仍可以看出當年寺廟的興盛。還有碑記七通,樓殿下有水閣,閣中有一眼泉井,清冽不溢,可供400人飲用,有飲泉水,治百病的講究。

菩薩庵中的一大奇觀為院中的飛來石,這塊巨石於1983年7月15日憑空飛來,穿過正殿後,掉入院中,奇就奇在它沒有砸壞任何東西,只在院內砸了一個洞,憑空增添了一處景觀,仔細觀看,門框等處都不能使石頭飛出,而絲毫未損,更覺驚奇。2000年國家佛教協方物館副館長法映法師和臨濟宗第四十五代常弘道大師考察楊岐山時,心有感法,揮毫題寫“飛來石”。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