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基本信息
山東滕州清泉寺(原人祖廟),位於滕州市郊,荊河西路五里屯轉盤西一公里。始建於北魏正光年間(公元520年),為棗莊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0年重修改名山東滕州清泉寺。山東滕州清泉寺是佛教道場,千年古剎、香火繁盛、弘法有序,人丁興旺。為當地文化建設與道德建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寺內目前有山門、大雄寶殿、伏羲樓(此樓已400年)、藥師殿、地藏菩薩殿、僧寮、齋堂等五幢建築,環境優美、雅宜清致、梵宇崇閎、禪廬周備。
寺內前院供奉釋迦摩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韋陀菩薩、伽藍菩薩,諸佛菩薩慈眉善目、寶相莊嚴。後樓供奉人祖伏羲、左甘羅右梁灝兩位隨從,雖經400年歲月風雨剝蝕仍形象完好、栩栩如生。
寺內晨鐘暮鼓、法音梵唄,每月初一、十五為吉祥法會;每月初八、二十三為三時繫念法會;每逢諸佛、菩薩聖誕更有祝誕、傳燈、祈福、超度等大型法會。
寺廟緣起
山東滕州清泉寺(原人祖廟)建廟緣起
廟裡供奉的是華夏人文始祖伏羲(又稱“庖羲”,後世又被尊為“羲皇”)。滕州市鳧山西麓今有羲皇廟遺址,有斷裂的殘碑。重建於五代後唐明宗長興二年(931年)。
學者考證,據《史記》記載:伏羲為風姓,東夷部族的首領,到東周時,須句、顓臾幾個小附庸國是他的後裔。
邾國(今滕州)滅須句的第二年(公元前638年, 即魯僖公二十二年),魯國出兵干涉。因為魯僖公的母親成風是須句人,須句是僖公的外公家。魯兵曾一度趕走邾人,幫助須句復國。
同年八月,邾國出師時對魯國 進行報復,在升陘打敗魯國,須句最終滅亡。須句的後人成風叫她的兒子僖公在滕州鳧山建廟,延續太昊有濟氏的祭祀。
據說這就是最早的人祖廟,當時稱羲皇廟。羲皇廟後世又稱作“爺娘廟”。殘存的鳧山廟碑碑額題為“耶嬢廟碑”,今在滕城文公廟碑林里收藏。 《滕縣誌》記載說,“染山人祖廟是後世依據鳧山西麓的人祖廟所 創建,始建無考”。
現人祖廟即依染山人祖廟所建。
山東滕州清泉寺(原人祖廟)歷史變遷
山東滕州清泉寺(原人祖廟)始建於北魏正光年間(公元520年),元大德年間(公元1297年) 重建,歷經興衰、屢次修繕,當年規模已無從稽考。
滕縣誌記載:明代中期,滕縣有名人張彩。張彩在山東省府考中“解元”第一名,官居南京刑部正郎。張彩考 證:大彥村北的人祖廟是後人依據染山人祖廟所建。染山人祖廟每年夏曆三月初三是廟會,大彥村人祖廟二月初一是廟會。施主、香客不遠幾十里、數百里來趕廟 會,拜謁始祖伏羲,祈求人祖保佑,天下太平,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崇禎十年重修大彥人祖廟,此 時已是明代的晚期,正處於改朝換代戰爭頻起的動亂年代,從此以後縣誌失載。大彥“張氏族譜”是記載有關大彥人祖廟重修的唯一資料。查閱《古滕張氏族譜·重修大彥村人祖廟碑》記載:此廟名人祖觀,亦名人祖廟。前期是比邱道士募捐重建;明崇禎十年,寬登道士再次重修。比邱以道家法嗣傳給子孫。
清代“康乾盛世”期間,道、釋(佛)、儒“三教合流”,共同護國愛民,保家衛國,弘揚歷史民族文化。僧侶也來人祖廟、觀擔任主持。清道光年間(公元1820年)記載土地八十三畝,北樓三間,前殿、中殿、天王殿、廟碑七幢。
第一代主持和尚是覺輪法師,二代和尚是海潔法師,三代和尚是了塵法師和了飛法師。和尚主持人祖廟一直延續到全國解放。新中國成立後,了塵法師繼續任主持 守護廟宇,了飛法師遠去上海到新設的佛教學院進修。不久,主持了塵也去世。至此,山東滕州市大彥人祖廟(今山東滕州清泉寺)便人去樓空,堂樓便由他人居住守護。當年三代主持在民間還收了 許多弟子,末代弟子大多今已七八十歲,劉繼忠先生就是當年最年輕的弟子之一。
俗家弟子劉繼忠先生幼年曾被舍到廟裡拜和尚為師。孩提時的劉繼忠聽師老爺(該廟主持長老)親口傳授說,該廟觀始建於北魏時代,後因戰爭,原廟碑被廟裡的和尚秘密埋藏,今已迷失具體位置。劉先生雖是親耳所聞,但仍缺乏文字資料依據,只能待日後發掘原碑加以證實。60年代,當地興建小型水庫,重建的廟碑連同廟西南幾代和尚墓地的經幢(圓形塔狀的和尚墓碑),以及附近許多民間林墳的石碑均被毀掉,今無實物可考。
據滕州市大彥張氏的後人81歲的張長寧先生回憶兒童時代的人祖廟(今山東滕州清泉寺)說:1930年的時候,滕州市大彥人祖廟(今山東滕州清泉寺)是前、中、後三進廟院。前院是3間大殿,正殿神龕里供奉的是人祖神像,人祖的彩色塑像,面目慈祥,服飾古樸;東西配殿各是3間, 東殿里供奉的是關帝塑像,有周倉、關平塑像服侍,西殿里供奉的名醫華佗塑像,身旁有侍從端著藥具侍候。人祖廟廟門,坐北朝南,在前院的正中央。廟院裡西南 隅另有一間低矮的小瓦屋是土地廟,土地神像坐南面北,東、西、南三方諸神共同拱衛著人祖;中院的主殿是香堂,廟院裡栽培著無數不知名的珍奇花木,這裡是用 來招待施主和香客的處所,東西廂房分別是存放物品處及招待客廳;最後一進院落是廟宅,堂樓里先後居住的是主持道士及主持長老(和尚),東西廂房居住的是眾 道士、眾僧人兼作廚房。
文化貢獻
山東滕州清泉寺(原人祖廟)文化貢獻
歷史文化見證
滕州大彥人祖廟縣誌雖然失載,也不是名廟古剎,但確是“宗教合一”的見證。自“康乾盛世”300年間,在滕州城西展示著封建王朝時代的輝煌,彰顯著古滕的文化底蘊和魅力,首開了道、佛、儒同尊華夏人文始祖歷史先河,為後世留下寶貴歷史文化遺產。時至今日,在民間還被老人們津津樂道。
清末民國年間,私塾先生張體遠是大彥村出名的學究,也見證了當年的“三教文化”的融合與繁盛。每逢廟祭,當地老者出面邀請這位飽讀四書五經的儒家學者撰寫廟 祭祝文。廟祭大典上,則有眾人推舉德高望重的老者宣讀。道、佛、儒三家的道士、和尚及儒家學究,更是一起參與。有作樂的,有敲罄念經的,有禮讚官吶喊祭奠 程式,與民眾共祭人文始祖。祈雨,民間又叫求雨。有一年求雨,在大彥村北門外設壇,從廟裡抬出關帝神像,安置在祭壇上在烈日下暴曬,參加求雨的人也被曬得 汗流浹背。地方士紳宣讀《祈雨文》,和尚道人各自念經。祭典完畢,再用彩轎抬關帝沿街遊行。如若天降大雨,還要在廟前搭台唱戲“謝神”,以謝上蒼普降甘 霖。靠天等雨,借神歡樂,是當時的生產生活習慣。張老先生人到晚年,還把《祈雨文》集結成冊,送給了年齡最小的學生張長寧。《祈雨文》工筆正楷,記述了祈 雨的盛況。可惜這本《祈雨文》文稿,在“破四舊”時被焚燒。今在民間流傳的明清時期套用文書《款式本》里,今仍可讀到當年道、僧、儒三家關於婚喪禮俗、廟 祭祝文等許多優秀範文。此外,還有獨具特色的本地古滕文化。譬如,頌揚年高有德的婦女有“善國女宗”等等。
山東滕州清泉寺(原人祖廟)老址唯一存在的是後堂樓。老人們還自豪地說,當年堪與嶧縣青壇寺里“岳飛養眼樓”媲美;與滕城廟的後堂樓也是相同模式。滕州的明代古建築今存不多,後堂樓仍舊保留著原始的木樓梯和木樓板,重梁起架的樓梁合抱粗細,顯示著古建築的輝煌,彰顯著能工巧匠們的高超技藝,堪稱為研究滕州古建築的瑰寶。
廟會
山東滕州清泉寺(原人祖廟)每年二月初一是廟會,是滕州境內最大的廟會。
據大彥張氏的後人81歲的張長寧先生回憶,人祖廟香火旺盛。平時,善男信女三五成群地結伴上廟堂或燒香或許願。二月初一是人祖廟的正式廟會,廟會前後,方圓百里的百姓紛紛奔來趕廟會。門前的景況真是人山人海,人聲鼎沸,異常熱鬧。
鄰村一位老人曾回憶說:70多 年前的正月,在滕城廟舉辦寺廟古樂盛會。諸寺院廟宇的道士、和尚都來赴會。人人各顯絕技,個個施展才華,那種“普天同慶”、太平盛世的場面非常隆重。和尚 吹奏的管子更是獨樹一幟,蕭笛伴奏,樂聲輕揚,直上雲霄,觀眾拍手吶喊喝彩。鄰縣百里遠近的嗩吶藝人也特地趕來觀光。到上世紀70年代,滕縣民間嗩吶班的老藝人,還能用“管子”吹奏《商宮小調》。老藝人傳說,最先的傳承是道教,後來又逐漸傳入了儒教、佛教,民間藝人拜師學藝,長老口授《商宮小調》的樂譜是“尺、工、合”古曲譜,由於沒有文字記載,其後老藝人過世,《商宮小調》今已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