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泉山省級森林公園

靈泉山省級森林公園

靈泉山省級森林公園位於滕州市界河鎮後棗村,在界河鎮境內東北部的鄒城、滕州兩市的交界處,山脊是和龍陽鎮的分界處。

概況

靈泉山,地理坐標為北緯35°20′,東經17°3′。總面積 23000餘畝。實為龍山脈的西側和北側,整個山勢呈南北走向,起伏蜿蜓十餘里,峰巒奇秀,大小山頭11個,主峰大頂子海撥 415米 ,是魯南地區的第三高峰。

明萬曆《滕縣誌"山川志》記載:“其山自東北來,起伏蜿蜒十餘里,峰巒奇秀,山頭有泉曰聖井,水甘洌,禱雨則應,人以穢物觸之,即涸,人自訟其過,復禱之即生,以其靈應故又呼靈山…”。山因泉而靈,因泉而名。因規避龍山公墓的影響,經查閱大量史料和界河鄉民的俗稱,顧定名為靈泉山。

林相奇特、植被率高,山上森林植被豐富,森林覆蓋率為98%。樹木以雜木混交林夾雜部分天然生次生林為主,樹種主要有刺槐、側柏,油松,赤松,橡子樹,杜仲,火炬樹等98科427餘種,春季槐花飄香,夏季濃蔭蔥蔥,秋季碩果紅葉,冬季鐵枝枯乾,盡應四時意境。由於空氣土壤濕潤,森林植被茂密,富含負氧離子,形成了獨特的森林氧吧。鎮黨委、政府和廣大人民民眾十分重視森林保護和封山育林工作,山中動植物類群漸趨豐富,山上灌喬相雜,草木共生,有何首烏、松菇、石林子、天麻、靈芝、八步茶、金銀花等300餘種名貴中藥材和食用植物。,野生動物有狐、獾、豺、狼、野免、山雞等鳥類及爬行類動物18科79種之多。棗莊市林業局領導在檢查林業工作時,曾見到小碗口粗的蟒蛇穿行林中。

靈泉山省級森林公園全景圖 靈泉山省級森林公園全景圖

奇石遍布,形態多姿。靈泉山奇石看外相不著痕跡,被茂密森林掩蓋,而深入林間,怪石奇石遍布其間,加之花崗岩特有的石質,更使歷盡滄桑的奇石形態各異,拙樸返真。山中11個山頭分布的各類奇石不勝枚舉,風雲石、勾勾石、大象石、懸蛋石、熊貓石、飛來石、游龍石等近100處石景惟妙惟肖,意形相輔,形成了靈泉山獨有的特色。

靈泉山氣候宜人,山清水秀、雨量充足屬暖溫帶亞濕潤季風型大陸性氣候。一年中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熱同季,四季分明,適宜森林植被生長的環境,全年平均氣溫為 12.6℃ ,平均降水量 800.5mm ,靈泉山山清水秀,山泉山溪與水色溶為一體。有龍雲水庫(小二型),有後棗、於元、前棗、興隆等小塘壩8座,有馬河水庫北乾渠,山上有靈泉、聖井、龍湫、飲馬泉,牛皮泉等大小泉眼、泉群10餘處。山泉水質甘洌,燒水做飯,從不結水垢,魯南水泥有限公司思味特山泉水廠即取該山區深層地下泉水,加工成純淨水銷售飲用。經化驗富含硒等多種稀有物質。

靈泉山古蹟豐富,傳說迷人靈泉山據傳說原有廟宇99處,香火旺盛,山有玉皇廟、觀音廟和龍泉寺等著名廟宇,有魯班造磨處。有 3000多米抗擊白蓮教和民國初年馬子隊的石寨牆,有清乾隆御封的皇娘溝、張郎背張婆、金魚跳龍門、地堂花里耙和尚、老牛哭石等傳說。有鹹豐皇帝南巡的栓馬石、飲馬泉,明邑人四川監察御史張守蒙、清大學士劉墉、清太子太保何紹基登臨親筆書寫的中堂、四幅屏。建國後李先念、陳永貴等國家領導人曾來此視察。當代著名書法家王學仲、馬士曉等鄉人都有詩文。靈泉山史載有名,歷代名人紛至沓來,歷史底蘊豐厚,文化昌明。

靈泉山民風淳樸,人文豐富。靈泉山特殊的山區地貌孕育了當地人民淳樸醇厚的民風和獨特的人文風俗習慣。當地百姓善良,勤勞,質樸,熱情好客,除了春節、元宵、中秋等傳統的節日,當地民眾節日較多,如走百病、二月二、清明、端午、小年、祭山神、寒節、臘八、辭灶等,每逢節日,一番吉慶祥和鮮光熱鬧的景象。當地青年婚姻,仍保留著定親、下啟、會啟、喜書、迎親、送親、拜堂、送對月等婚嫁風俗和報喜、送粥米、百天褲、抓生、剃羊鬍子、送面魚、送肉等習俗。當地人的飲食以煎餅、饃饃、燒餅為主,以丸子湯、羊肉湯、雜燴湯為特色。同時當地民眾有著剪門對、高蹺、竹馬、拉魂腔、柳琴戲等傳統文化活動,每逢廟會節目熱鬧異常,古韻新風,相得益彰。

交通優越,便利旅遊,靈泉山有優越的交通條件,距京瀘鐵路、104國道 3公里 ,距京福高速公路 350米 ,距滕州市區 15公里,已形成濟南—泰山—曲阜—鄒嶧—靈泉山—墨府(微湖濕地)——萬畝榴園黃金旅遊路線。鎮內去靈泉山有管護完好的市級二級路,和三八路,上山有 13.4公里長的環山路和興官公路,山上有通往4個景區的小道,相互通靈,4條上山道路擬造人文道路“福、祿、壽、財”,命名,山頂摩崖石刻中國最大的繁體“靈”字。意為四路通靈之意。

主要景區

1.廟子溝景區

進山穿行而上約12里。該景區為兩個山頭的山谷,山峰挺拔,岩石奇秀,森林茂密,谷幽景深。沿線有金魚跳龍門殘景、有山泉、老鵯下蛋石、狼窩石、野生葡萄溝、黃花嶺等景點,林深、草密、路陡,置身其間,有陰森的感覺。據鄉民說,多次見碗口粗的大蟒蛇。八九十人結伴探山,非常刺激。

2.白蓮石子景區

穿越漫山遍野的紫荊花路,一條直線緊十八慢十八的上山陡涯,觀賞著兩側的奇石,尤其是白蓮石子雪白的特殊石質,暢遊於自然風光中,忘乎所以,輕鬆自然。

3.燕窩石景區

穿過翩翩起舞的蝴蝶谷後,山林疊翠,風光秀麗,雜木叢生,奇樹異木,巨石林立,火炬園、椿樹園獨具特色、燕窩石洞深難測,登頂遠眺,梯田、庫水、小村、如龍一般的高速公路盡收眼底。

4.盤路口景區

上行盤路口,不遠就是臥虎石,沿線而上石佛,牛皮泉、飛來石、飲馬泉、拴馬石、張郎背張婆、龍游石、南石寨牆分布沿線。其間一段亂石林立,山勢陡峭,攀爬之後方可領略爬原汁原味的野山的感覺非同一般。

5.大頂子景區

靈泉山風景 靈泉山風景

也即山頂,是靈泉山的主峰,從海拔 415米 到 405米,相對平坦,方圓約200餘畝,山頂有很多巨石景點,貓頭鷹石、玉皇廟舊址、龍泉寺舊址、石寨牆、靈泉、龍湫泉、觀音廟等眾景點,視野開闊,一覽眾山小。放眼四周,頓覺心胸坦蕩,融乎天地間,神清氣爽。

龍嶺晴云:

“嶧山戴帽,龍山拉縴”,是當地民眾認為要下雨的象徵。夏日,晴空的早晨,山被濃雲密封山頂,並拉煙似的滾滾奔往驛山,嶧山頂上的雲,則象給驛山戴了頂帽子,龍山上的雲,走之不減,嶧山之“帽”聚之不增,蔚為壯觀。加之山奇水秀,故有“龍嶺晴雲”之稱,為滕縣古代八景之一。明萬曆十二年《滕縣誌》記邑人張守蒙的詩云:“曉日峰頭紫翠重,哪知山畔即龍宮,雲橫疑是乘春出,石吼真成帶雨通。不數南陽多道隱,舊傳東海有神翁,登臨幾欲攀鱗去,惟待風雷響碧空。”

靈泉山山坡上有依託林果業而興建的千畝棗園、板栗園、杏園、桃園、石榴園等生態農業觀光園。山上森林結構複雜,季相明顯,林相獨特,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山清水秀,氣候宜人,奇石遍布,名勝古蹟繁多,交通方便奇石、怪石、奇樹、奇水溶為一體,山水相連,相映成趣。集森林景觀、山嶽景觀、水文景觀、人文景觀和特色農業景觀為一體,是修身、養性、休閒的好去處。

輻射周邊百餘里,有萬畝石榴園、熊耳山地質公園、微山湖紅荷濕地、墨子誕生地—化石溝、墨府、蓮青山地質公園、馬河、岩馬水庫、嶧山、孟府孟廟、孔府孔廟等名勝景區。

建設規劃

界河鎮黨委、政府為認真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從增加山區人民收入著手,立足山區現有森林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森林旅遊業,積極實施林果產業化和小流域綜合開發,促進林果產業化向縱深發展,打造現代觀光農業,帶動山區人民致富奔小康,為廣大人民民眾提供優良的憩息環境,打造滕州的後花園,於 2003年8月,向省、市呈報了《山東省滕州市界河鎮靈泉山森林公園項目建議書》的報告,計畫用3-5年的時間,建設靈泉山森林公園一處。

本著高起點規劃,高標準開發的原則,突出自然資源、生態農業和森林資源相得益彰,人文景觀挖掘內涵,打造國內或乃至國際獨具特色的地方人文自然旅遊景區。

靈泉山風景 靈泉山風景

計畫建設的主要項目:

1.綠化美化工程。加快森林植被的培養和保護,重點發展適宜綠化和觀賞的旅遊樹種,規劃農業生態觀光園區,確保四季花、四季果、讓遊人在休閒旅遊中認識農業、了解農業知識,提高旅遊品位;

2.道路建設工程。新修4.54公里的興官路,使景區4個村與市二級路相連。開拓4條上山道路,將白蓮石子景區開成台階式上山主道;條件成熟後,延伸整修其餘10公里長通向興隆、於園等村景點環山路。

3.水利工程。對現有一座小二型水庫和8座塘壩進行防滲處理,新建8座交通橋,兼顧引洪、觀光和交通安全;對3條侵蝕溝進行改造,使其節節攔蓄,形成連環瀑布,供遊人觀光旅遊和林果灌溉。

4.樓堂館所工程。設計兩處餐飲服務區,一處以茅草屋山村特色的山區飯店,一處標準較高的集餐飲、住宿於一體的仿古式建築,同時,規劃一處休閒小別墅區,滿足部分家庭遊客寄宿的需要。

5.景點建築工程。設兩道石門一簡一繁,恢復山頂廟宇、造像;進行名人題字和4條上山路名的文化刻石;修建部分石亭小景。

6.基礎服務設施工程。設計5000平方米的停車場一處,必要的環保設施1處;公共廁所三處,售貨亭設計10處。

魯班功德堂 魯班功德堂

7.遊樂場館工程。設計建造現代化室內打靶場1處;建造露天標準卡丁車競技場1處;建造現代化聲光軍事遊樂場1處;活禽射擊場、賽馬場1處;藉助小塘壩建設1處垂釣中心;建18洞高爾夫練習場1處;野生動物園1處;梅花鹿養殖場1處等。

魯班造磨處

相傳, 2500年前,工匠祖師魯班曾率領“百家石匠”在界河鎮靈泉山上打造石磨,其遺址“魯班造磨處”經魯班研究會考證至今猶存。石磨的出現,帶來了糧食加工的大革命,把人類一下子推進了“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文明。 “天下石匠戰靈山”的故事亦在當地民眾中廣為傳頌。

為了弘揚魯班文化,傳承魯班精神,滕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魯班研究工作,認定魯班裡籍為滕州、“魯班造磨處”遺址在靈泉山。在市魯班研究會專家的建議指導下,界河鎮黨委、政府對“魯班造磨處”遺址,作為“學習魯班,激勵創新”的人文景點,保護開發,並將保護開發工程納入靈泉山森林公園的整體建設規劃,以求“旅遊文化”與 “文化旅遊”的功能互補及和諧統一。 2006年6月通過開展社會捐贈的方式籌建“魯班造磨處” 暨“魯班功德堂”9月份一期工程建設已竣工。主要包括四個部分內容:即、“魯班廣場” 、“魯班石器園” 和“魯班造磨處” 。

“魯班功德堂”:在山腳下建有200多平方米仿古大殿,堂內牆壁繪魯班“聖跡天下”圖,正堂供奉魯班像,允百姓進香敬拜,陳列聖祖發明遺物;

“魯班廣場”:位於“魯班功德堂”正前方,面積近 800平方米,廣場中央為“魯班揮臂打石磨”石雕,雕塑高 3.8米,雕塑稿樣經我國著名雕塑設計者、山東藝術學院教授池清泉審修定稿;廣場周圍陳列石碾、石磨等。

“魯班石器園”:在環山路兩側,擺放石磨、磨盤、碌碌、石槽等石器總計780餘件,並利用上述石器製作石器小品,擺放在栗子園內,為遊客提供修憩場所。

“魯班造磨處”:位於“魯班功德堂”東北 300米處,在遺址區內,有班道。班門、班坊、班亭、碌路等配套紀念景點;在遺址山崖石壁上,浮雕再現“魯班揮臂打石磨”之雄姿及“天下石匠戰靈山”之盛景。

魯班功德堂暨魯班造磨處,已成為各地工匠憑弔工匠祖師魯班的重地,成為靈泉山森林公園一處極富人文特色的旅遊景點。

二、烈士碑。烈士碑系 1953年鄒縣三區人民政府所立,位於小萬院村東(當時該村屬鄒縣, 1959年劃歸滕縣), 1945年界河戰役中犧牲的烈士104人葬於此地,共有墳墓53座。 1957年,鄒縣人民政府把烈士遺骨全部遷於鄒縣烈士陵園。現僅遺柏樹一棵,石碑一座。

三、管仲墓。管仲墓位於公莊村西,原有一大谷堆,傳說為“管仲墓”。解放後,由於地勢高,水位深,該村民眾在上邊挖井窖姜。“文革”期間,被民眾用土剷平,末發現任何跡象。

四、駙馬城。駙馬城民眾稱之為城嶺。位於化里村西南里許,是占地50餘畝的一個大谷堆。據傳說此地是駙馬城址。但駙馬何人?城建於何時?無從考查。

五、戲樓。戲樓在北界河大石橋的東側。戲台高約 2米 ,寬約 6米,長約 10米。原戲台上有戲樓和化妝室。戲樓正中懸匾“海市蜃樓”。樓在 1945年戰亂時被燒毀,現僅存戲台。

六、南北閣。南界河村大街南北端各有閣一座,南閣叫奎星閣,北閣叫文昌閣(內有神像)。閣旁各有大廟一所。廟和閣規模宏大,十分壯觀。隨戰亂破環,今已無存。但南、北閣之稱沿襲至今。

七、觀星台。觀星台位於化里村東北角,相傳系燕王征北時,駐此觀過星象,故得此名。此地實則是一古墓群,早年有石門,前些年民眾取土時,曾挖出過寶劍、銅錢和護心鏡等。

八、願窮寺。願窮寺本名興隆寺,位於北杜莊村東北角。當時寺廟規模宏大,有房屋百餘間,和尚百餘人,廟占地近二百畝。據傳廟內養耕牛99頭,每天早晨和尚把牛放出,到廟西北角大坑內飲水,去時99頭,回來就增加一頭,具有百頭之數。老和尚願窮不願富,在去飲水的牛角上系紅布作記:發現牛角無紅布者,即宰吃,自此牛去飲水不再增加。因此人們把興隆寺稱為願窮寺,流傳至今。

九、文冠果。文冠果古樹系北方稀有小喬木,生長極為緩慢,在南界河村火神廟院內,此樹種於何年已無從考查。據明萬曆年間重修火神廟碑刻記載:“此樹老封為杏壇”。據傳:此樹原有南北兩股權,但開花發芽不同年,今年這股,明年那股,從不同時。其花似蘋果花,果像石榴但無嘴。色像核桃,皮厚。其仁像石榴仁呈月牙形,玉米色,不可吃。羽狀複葉,葉呈橢圓形。 1984年曾發芽,開花,現已枯死,僅存樹身。

十、槐抱椿。位於北界河村南頭,路西馬神廟五聖堂前,在一老槐樹心中生出一棵椿樹。大殿廊柱上曾有一楹聯。云:“兩岸柳下魚戲水,五聖堂前槐抱春”。隨戰火焚燒,現已無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