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第17號熱帶風暴
時間
2000年9月15日—2000年9月18日強度
100 km/h, 980 hPa2006年第11號熱帶風暴
時間
2006年8月13日—2006年8月16日強度
65 km/h, 992 hPa概況
在8月13日,一熱帶低氣壓於沖繩島之南形成。它迅速加強為熱帶風暴,日本氣象廳將它命名為清松。清松於8月15日逐漸接近比它強的熱帶風暴悟空,受其影響不斷減弱。日本氣象廳於8月16日將它降格為熱帶低氣壓。2013年第1號熱帶風暴
2013年第1號熱帶風暴“清松”形成
中國天氣網訊 中央氣象台訊息,2013年第1號熱帶風暴“清松”(Sonamu,名字來源:朝鮮,名字意義
預計,“清松”將以每小時20-25公里的速度向西偏南方向移動,穿過我國南沙群島附近海域,強度還將有所加強。
受南下冷空氣影響,4日08時到5日08時,我國南部海區普遍將有7-8級大風,受“清松”和南下冷空

熱帶風暴“清松”向西偏南方向移動
中央氣象台4日10時繼續發布颱風預報:
今年第1號熱帶風暴“清松”(Sonamu)的中心4日08時位於海南省三沙市東南方大約1000公里的南海東南部海面上,就是北緯8.7度,東經116.3度,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8級(18米/秒),中心最低氣壓為1002百帕。
預計,“清松”將以每小時2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偏南方向移動,將穿過我國南沙群島南部海域,強度將有所加強。
受南下冷空氣和“清松”的共同影響,4日14時到5日14時,台灣海峽、

“清松”為近30年來最早生成颱風
中國天氣網訊 在我國大部還處於寒冬的時候,第一號颱風誕生了。昨天(1月3日),今年第1號熱帶風暴“清松”在菲律賓蘇祿海海面上生成,今天凌晨移入我國南海南部偏東海域。“這是1979年以來生成最
據中央氣象台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統計,颱風生成的常年平均日期為3月7日,今年1月3日生成的“清松”明顯偏早,是自1979年1月1日生成的“愛麗絲”之後,近30年來生成最早的颱風。
監測顯示,今天(04日)08時“清松”的中心位於海南省三沙市東南方大約1000公里的南海東南部海面上,就是北緯8.7度,東經116.3度,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8級(18米/秒),中心最低氣壓為1002百帕。
據許映龍介紹,在合適的大氣環流和海溫環境下,颱風1月份生成在歷史上並不少見,雖然目前北半球比較寒冷,但低緯度海區的海溫仍保持在28~29℃,海溫條件依舊適宜颱風生成。不過,1月颱風的生成地點多在菲律賓以東洋面,而此次“清松”則是在菲律賓西部洋面生成,這使它容易受冷空氣影響,不利於後期發展。
根據多年監測颱風的經驗,許映龍總結道,“1月颱風強度普遍較弱,往往以西行為主,路徑

受南下冷空氣和“清松”的共同影響,4日14時到5日14時,台灣海峽、台灣東部海域、巴士海峽、南海東部和南部海域將有7~8級大風,其中南沙群島附近海域的風力有9級,陣風可達10~11級,並有暴雨或大暴雨。提醒受大風影響海域航行、作業的船舶,注意航行安全。(文/劉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