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天氣乍暖還寒的清明時節,雨水紛紛,是人們對清明時節氣候的一般認識。
自然現象
清明時節,中國大部分地區的日平均氣溫攀升到12攝氏度以上,東亞地區的大氣環流已開始實現從冬到春的轉變。此時,來自西伯利亞的冷空氣逐漸減弱,東南方海洋上空的暖空氣開始活躍北上。四月初的江南、華南上空,正是是冷暖空氣往來頻仍、勢均力敵的相持區域。冷暖空氣在此發生衝突,因此,出現綿綿細雨便也不足為奇。
另外,江南、華南一帶的空氣,隨氣溫漸升攜帶水分較多,而清明前後,正是此地區低氣壓頻現之時。這些被稱為低氣壓的氣團,中心較周圍氣壓低。這樣,四周的空氣會不斷向中心流動,形成上升氣流,有利於將水氣帶至高空。水氣遇到冷空氣逐步凝結形成厚雲,從而呈現出清明附近陰沉多雨的天氣。
“聽風聽雨過清明”,南宋詞人吳文英的詩句是千年來江南清明氣象的寫照。
心理暗示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的婦孺皆誦,更是給人們植入了“但逢清明,即雨紛紛”的心理暗示。
環境心理學認為,人和“雨環境”之間的聯繫並不僅僅是物質性的聯繫,更兼心理上的聯繫。換言之,人如何看待、想像和感知環境,反向決定著環境對人的影響。心懷悲戚之人看待清明細雨,會賦予眼前淅瀝一層悲涼。而乍暖還寒的清明,冰冷的細雨滴落肌膚,更加劇了觸感對已植入的這種心理意象的回響。
從心理機制上講,“清明下雨”是一種被主觀意願肯定的假設。在北方,雖然降雨機率未必很大,但由於人們主觀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趨向出“清明就應該下雨”的結論。而即使在“春雨貴如油”的廣袤北方,清明降雨也有一定機率。這時,自我心理暗示對“雨紛紛”概念的產生就頗具貢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