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在網上搜了很久,只找到一篇王七一師叔在1990左右發表於《武魂》雜誌的一篇文章,其中介紹了一些清拳的歷史及武功特點。關於清拳知道的人甚少,我的老師李德志師傅把清拳的歷史,清拳的歷史人物以及清拳的傳承和套路訓練匯總成書,我才得以知曉清拳的起源與流傳的歷史以及清拳的奧妙。對於清拳來說甚至對於武術界來說這是寶貴的稀缺的歷史遺產。因為清拳有史以來沒有專著,而是提倡“看書不學藝,學藝不看書”,清拳雖發源於北京潭柘寺但可參考的材料奇缺,唯一的資料就是養性大師的碑文,90年前後師叔王七一曾尋清拳之根,有緣到潭拓寺去查寺志,結果沒有找到有關清拳的記載。我想如果沒有李德志師傅苦心著書很可能武林中將會慢慢忘記了清拳。師傅雖年已六十多歲不僅每天仍堅持練習清拳而且堅持整理記載清拳這一獨特的拳種。
以下概述,歷史人物部分節選於老師李德志師傅所著書中。
概述
何謂清拳?師講:清拳就是“一清二靜”,崇尚淡泊清修,行為內斂,不事張揚,傳拳只限門內。“清靜為基”一清是心無雜念,二靜是在練功是中始終貫徹一個靜字。靜才能神自通,靜才能聚氣斂神。兵以靜為勝,靜才能發現敵之動機,靜才能應敵有法。三是環境靜,要在無人、無聲、無光的環境中練功才能效果最佳。四是清靜莊嚴,練功不許發聲,無橫趟,無斜趟、無滿場跑、架穩功實、功架同練,只有前後奮力踢打、左右閃化。清靜無畏,意、氣、力內外合一。後來發現師講的“清靜莊嚴”正是康熙御筆,在潭拓寺大雄寶殿上檐題詞,不知是巧合還是有什麼來龍去脈。
清拳是極稀有拳種,這個拳種一直禁固在潭柘寺秘不外傳。它的第二十一代傳人就是潭柘寺的萬春、萬光兩位大師。萬春、萬光只傳給養性一人,是為第二十二代傳人。養性戒滿後,重回河北“崇善寺”,此時清拳少到全國只有一人習練的程度。因此它又是我國傳統拳種中,在中華大地出世最晚的拳種,是晚開的一朵絢麗多彩的武術奇葩。
清拳有“少林繼美、武當比蹤”之說,集內外兩家之長。是唯一緣自京西,距京八十里“氣攝太行半,地辟幽州先”燕北叢林中第一名勝千年古剎“敕建岫雲禪寺”,即“潭拓寺”的佛門拳種。
清拳是唯一發源於北方,發源於高手如林的京都勝地北京的獨有拳種。到現在有據可考的,養性大禪師就是清拳第二十二代傳人。直到清光緒三十四年(即1908年)才傳給俗家第一人,就是河北寧晉縣李振鳴(後師養性給改名李鶴鳴),此後清拳開始在冀中大地流傳。
究竟清拳起源於那一年?創始人是誰?此問題歷來無文字資料,老一輩也沒有傳說,只上朔到第二十一代潭拓寺萬春、萬光和尚。萬春、萬光又傳授給第二十二代傳人養性和尚,清拳在潭拓寺共秘傳二十二代。直到清光緒三十四年(即1908年)養性和尚才收了第一個俗家子弟,清拳才有緣出世。因此養性在清拳的流傳是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是承上啟下的樞紐,他是把禁固在潭拓寺的清拳開放與世人的第一人。因此清拳是古老的又是年青的。所謂古老是它在潭拓寺秘傳二十二代,所謂年青是在傳統拳種中出世最晚,年代最短,從1908年到2008年方出世100年,到我們這一代才出世三代,因此它沒有被後人演繹變化,還保持著原始的練功方法和實用價值。
清拳一為拳、二為禪,動以練形,坐以養心。有禪定調身法、內心靜化法、氣斂入骨法、靜修內運法、大力千斤法和睡功調身法等。還有跌打損傷、刀槍紅傷、正骨接骨、推拿急救等內外醫術。
歷史人物
清拳承傳遞表第二十一代 萬春、萬光大師(萬春、萬光大師後來到南方雲遊未歸,杳無音信不知下落)
第二十二代 養性大師(二十二代就只有養性一人,幾乎到了絕跡邊緣,全國各地都沒有清拳的痕跡。因此說養性在保護和流傳清拳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武術高深,武功蓋世,被稱為世外高人。)
第二十三代 養性之徒(養性三十多歲開始收徒,他的承傳有兩種,一是出家弟子,如徒寂王,徒孫靜心、 靜亮等佛界弟子;第二種是俗家弟子,二十三代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李鶴鳴、李奎英等。清光緒三十四年即1908年才傳給俗家第一人:就是河北寧晉縣李振鳴,後師養性給改名李鶴鳴,此後清拳開始在冀中大地流傳。)
范 義、李振鳴(後改名李鶴鳴)、杜元鈞、王省身、高樹恆、郭春海、李奎英、尹 文、趙奎武、曹全虎、杜春林、杜淮濱、冉玉冊、
李懷榮、李殿剛、衛清琢、杜錫爵、郭計泉、自永林、杜元恆、楊喜祥、四樹寬、王殿省、吳太合、王長春、陳慶海、宋永標、李三妮、
司存周、楊醜子、李三堂、高炳勛、趙鳴志、溫二虎、溫安巨、溫二恆、小眼等。
第二十四代傳人 李鶴鳴之徒 (清拳第二十四代傳人是依李老鶴、李奎英弟子為主軸線排下來。)
杜二濱、楊忠德、劉鐵俠、張寶昌、張寶貴、趙 六、陳茂仁、張俊海、王保全、張來福、劉如貴、宋全勝、王壽恆、趙同印、李貢海(兒子)
第二十五代傳人 張寶昌之徒
河北寧晉老家
侯慶富、侯慶祿、趙風燕、趙青元、侯同年、曹俊剛、張振恆、張振領、張振祥、張夢田、王之入、王仁入、溫勝起、溫勝國、王銀剛、張俊峰、焦增發、趙連峰、曹保華、趙屺燕等
北京
李世嵐、關福全、徐立明、吳春林、張 福、鄭建章、李德志、劉國祥、王七一、劉宗耀、張漢強、齊學華、趙家蘭、劉立成、王根生、潘國平、李呈祥、葛懷林、趙 玉、高占冠、曹金芳、尹局成、李福民、王福民、李 冰、王春生、王鳳義、劉伯平、趙樹德、徐振華、李連印、楊 青、張建來、王銀甲、鄭占岐、劉光澤、劉玉格、吳增平等
第二十五代傳人 張寶貴之徒
陳壽澤、陳壽寧、陳壽堂、張志強、張志期、慶 伏、慶 如、周進良、孫興衛、孫光通、張全良、王現傑、王紀安、劉豐山、張興旺(長子)、張興軍(次子)等 李奎英:
李雲霄之徒李雲峰、李紹吉、李俊橋、李斗旺、李同欽(李奎英之孫,自幼年隨祖父習武)
結束語
師傅在前言裡有幾段話很讓人深思:“回想起跟師學藝二十二年(從1967年入清拳門至師1989年去世)的往事還歷歷在目。每天早晚和師相處,為學清拳的打法和拿法,每晚都到十二點甚至一點才回家。師住不到十平方米的小東屋,每晚人滿為患,因為那裡有師徒真情和真正的武傳藝術。到現在2008年,師已過世快二十年了,我也於2002年退休。退休後一是有了富餘時間,二是看到清拳這一珍貴拳種後繼無人,時刻存在失傳和滅絕的厄運,真是痛徹心腹,寢食難安。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呢?我析疑有四:一是清拳不象別的拳種那么開放,沒有民眾基礎,知道的人太少。二是清拳的難度太大,太吃功夫,沒有堅心恆志之人練不了清拳。三是光有實用價值,但時代不同了,現代人已不靠拳腳功夫謀生,學而無用。四是沒有表演和觀賞價值。
如何拯救清拳呢?就我個人能作的努力是把它總結出來,形成一部專著,留給後人,讓更多的人知道清拳,了解清拳,或許能為拯救清拳起到宣傳作用。這只是我殷切的拳拳之心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