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煙輕雨小[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的作品]

清平樂·煙輕雨小[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的作品]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清平樂·煙輕雨小》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所寫的一首詞。該詞上片描寫詞人於塞上所見景色,下片依然寫景,但更多的是抒情。全詞不過是平淡乏味,但也可以表達出詞人對自己妻子的懷念之情。

作品原文

清平樂

輕煙雨小,望里青難了。一縷斷虹垂樹杪 ,又是亂山殘照 。

憑高目斷征途,暮雲千里平蕪 。日夜河流東下,錦書應托雙魚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清平樂:詞牌名,雙調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韻,後片三平韻。

②斷虹:一段彩虹,殘虹。樹杪:樹梢。

③殘照:落日的光輝,夕照。

④平蕪:草木叢生的平曠原野。

⑤雙魚:亦稱“雙鯉”,一底一蓋,把書信夾在裡面的魚形木板,常指代書信。

白話譯文

煙雨濛濛。我放眼望去,青青一色,一望無際。一縷彩虹掛在樹梢,落日的餘暉又籠罩著荒蕪的山頭。

登臨高處,我望斷遠行的路途。草木叢生的平曠原野上,暮雲千里。河流日夜不停地往東流逝,我應把書信託付給雙魚帶到她的身邊。

創作背景

納蘭自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受命為三等侍衛以來,多次奉駕伴遊塞外,以致與愛妻經常分離。多情的人怎耐這等分多聚少,這首詞就是他作於塞上,抒發相思的離怨別苦。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煙輕雨小,望里青難了。”古代文人要寫離別之情,總是會將情景設定在煙雨迷濛、柳條拂面之中。納蘭這首詞也不例外。煙雨濛濛中,放眼望去,滿目青色,無邊無際。好像詞人此刻的心情,充滿迷濛。

雖然從這首詞的字裡行間可以推斷出這是寫離別之情的。但至於納蘭是為誰寫的離別詞,就不得而知了。從詞句判斷,應該是納蘭的友人。友人離別,站於迷濛的細雨中,看著友人離去的方向,最終望不到友人的身影,想著友人此時應該走到何處。

友情總是納蘭生命中重要的支撐,故而他才會對每一段友情的消逝都感到痛苦萬分。寫完細密的雨,接下來,納蘭便將筆觸延伸到更遠處。“一縷斷虹垂樹杪,又是亂山殘照。”上片之見是時間的一個順延,雨停之後,天邊現出彩虹,在遠處亂石上,夕陽殘照,彩虹掛在樹梢上。

儘管這首詞並非納蘭的佳作,但依然可以從中看出納蘭寫詞的風格。納蘭將每種景致都極致化,令自己的詞成為一種藝術。這首《清平樂》的下片依然寫景,但更多則是抒情。

“憑高目斷征途,暮雲千里平蕪。”登高望遠,方能心胸開闊。納蘭這句詞有著與自己以往詞里沒有的豪氣乾雲。男兒氣概在此時表露無遺,登高望斷天涯路,前方征途漫漫,一眼看不到頭,但是在眼前,暮雲停駐,而雲霞下面,則是千里的平原,草木叢生,猶如思念的荒地,長滿了雜草。

詞在最後,寫下如何緩解思念的方式,便是“日夜河流東下,錦書應托雙魚”。從最後的這句詞來看,似乎是要寫給遠方的愛妻,但從當時的情景來看,納蘭並未有牽掛著的女子。不過,不論這詞是因何而作,也是納蘭將一番思念之苦,化作錦書,托送給雙魚,希望後世都能看到。

全詞通過對塞上風景的描寫,形象生動的表達了詞人對愛妻的想思之情。

名家點評

首都師範大學東方古籍研究所學者張秉戌《納蘭詞箋注》:“塞上寫離情,而此情全憑景物化出。其景象蒼茫淒涼,皆為實景,景中寓託了征人懷思的苦情。”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

納蘭性德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元文賞識。十八歲考中舉人,次年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1676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納蘭性德曾拜徐乾學為師。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彙編——《通志堂經解》,深受康熙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