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國奴

清國奴(ちゃんころ):19世紀末20世紀初,日本人對清朝統治下的漢人所使用的一種蔑稱。在古代,“國”的本意是天子或者諸侯居住的城,相對於”野“來說的,而經歷了西周和春秋戰國,“中國”成了禮儀教化的代名詞,更成了禮儀教化的載體——華夏地區的別稱(所謂的鄒衍的“內九州”之說),是華夏人眼裡“世界文明”的中心,所以“中國”在歷史上長期還有四個含義:中央、京師、中原還有(小)九州。十九世紀中後期,經歷了明治維新的日本在“東洋道德西方藝術”思想的支配下建立起了新的“後華夷秩序”思想,加之清朝實力衰退,日本新思想家完全鄙夷曾經作為其老師的華夏人,認為東亞大陸上的中央王朝不是“中國”,而是“清”,於是便諷刺留學日本的華人為“清國奴。

基本內容

清國奴(ちゃんころ):19世紀末20世紀初,日本人對清朝統治下的漢人所使用的一種蔑稱。不過日本對於華夏人的蔑視心理卻並非近百年才形成,自唐代以來日本一直有著視自己為“中國”、天皇為“天子”的意識(《養老律令.儀制令》)。在古代,“國”的本意是天子或者諸侯居住的城,相對於”野“來說的,而經歷了西周和春秋戰國,“中國”成了禮儀教化的代名詞,更成了禮儀教化的載體——華夏地區的別稱(所謂的鄒衍的“內九州”之說),是華夏人眼裡“世界文明”的中心,所以“中國”在歷史上長期還有四個含義:中央、京師、中原還有(小)九州。歷史上,不論是那一個民族入主中原,建立起中原王朝(比如北朝),或者接受華夏文明(比如遼國、喀喇汗國、陳朝越南),都要自命名為正朔,把自己的政權叫做“中國”(雖然他們的“中國”和十八世紀以後的西方人眼裡的主權國家中國含義大不相同)。隋唐時期華夏文化大規模東渡日本,日本在極力吸收華夏文明的同時,也效仿東亞大陸上接受華夏文明的諸民族把自己的政權叫做“中國”,把自己的內本州中心地帶也叫做“中國”。滿清滅亡明國之後,施行推廣剃髮令和十從十不從之綱,屠戮明朝宗室,德川時期的日本人認為華夏正朔已經陸沉,真正的中華文明只有日本得以保留,所以正朔(“中國”)應該在日本。十九世紀中後期,經歷了明治維新的日本在“東洋道德西方藝術”思想的支配下建立起了新的“後華夷秩序”思想,加之清朝實力衰退,日本新思想家完全鄙夷曾經作為其老師的華夏人,認為東亞大陸上的中央王朝不是“中國”,而是“清”,於是便諷刺留學日本的華人為“清國奴。”另有一種說法是根據滿洲人的金錢鼠尾髮型而稱呼。

定義

日本人對清朝人的蔑視性的稱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