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原地震台

清原地震台,區域地震地質概況台址位於渾河深大斷裂帶上,第三紀以前是一個構造變動較為劇烈的地區。渾河斷裂在台址北側,150m處為逆沖斷層,走向為N75°E,兩側有一條北西向斷裂與渾河主斷裂直交。斷層北側為侏羅紀砂頁岩,風化較深,厚約5m~10m,南側為混合花崗岩,並有石英岩脈穿插。

基本概況

一、基本情況台站代碼:21098
台站類別:省級地震台
隸屬關係:遼寧省地震局
所在位置:遼寧省清原滿族自治縣清原鎮腰站村(郵編:113300)

自然地理

1.自然地理台站所在地區位於遼東山地丘陵區,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吉林哈達嶺山脈在縣境北部呈東北西南走向。最高峰莫日紅山海拔1013m。南部為連綿起伏的群山峻岭,屬龍崗山山脈,海拔均在800m左右。中部為渾河谷地,平均海拔在200m~400m之間,起伏不平。渾河、清河、柴河、柳河均發源於該地區,水量充沛,水質清澈。
2.氣候特徵台站所在地屬於溫帶季風型氣候,冬季嚴寒,夏季炎熱,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5.2℃。年平均降水量為836.6mm左右。日照時間短,冬季僅5小時左右。春夏兩季多西南風,秋冬兩季多西北風。年凍結時間約6個月左右。

地質構造

區域地震地質概況台址位於渾河深大斷裂帶上,第三紀以前是一個構造變動較為劇烈的地區。渾河斷裂在台址北側,150m處為逆沖斷層,走向為N75°E,兩側有一條北西向斷裂與渾河主斷裂直交。斷層北側為侏羅紀砂頁岩,風化較深,厚約5m~10m,南側為混合花崗岩,並有石英岩脈穿插。
台站所處地區屬低丘陵區,四周山地海拔400m~460m,相對高度150m~180m,屬地殼上升下切為主地區,與渾河谷一樣,新構造運動表現強烈,主要為上升運動形式,年均高差幅度在0.1mm左右。歷史上本地區曾發生過多次小震,多分布在切過渾河主斷層的後期支斷層部位。

歷史沿革

1975年海城地震後,根據省革委會[1975]41號檔案精神,於同年5月成立清原地震觀測站。編制5人,隸屬於縣革委會辦公室。經廣泛收集資料,多處踏勘,根據測震和水準測量條件要求,定為現址。同年11月開始施工。
1978年8月,根據省革委會[129]號檔案精神,改稱遼寧省清原地震台,編制10人。人員調配、業務工作、儀器設備和經費以省地震局為主;黨的領導和政治思想工作以地方為主。
1980年,根據省人民政府和撫順市人民政府轉發的檔案規定,黨的領導、政治思想工作、人員調配以地方為主;業務和經費以省地震局為主。

基本建設

台站坐落在清原縣城南2.5km的山谷中,距渾河現代河床1.5km,距鐵路2km,距公路0.15km,占地3300m2,建築面積372 m2,山洞一個,長66m,山洞面積116 m2,定點水準測線680m,14個測站,15個測量標志樁。房屋及建築總投資15.5萬元。交通比較方便,使用清原供電局的輸電線路,供電比較穩定,採取自流式自來水方式供水,基本上滿足了台站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觀測項目

(一)地形變觀測簡述台站成立初期有兩種觀測項目:台站水準和地傾斜潮汐形變觀測。
1975年12月,台站在渾河各斷裂帶上選建兩條水準測線,一條是跨斷層的AB測段,長390m,另一條是平行斷層的BC測段,長290m,共設15個測點,屬斷層位移型水準測線。1976年1月1日正式觀測,使用Ni004水準儀,1986 年台站配備了Ni002水準儀,代替了Ni004水準儀,使水準測量更方便,數據更精確。1979年10月在清原北大嶺和南雜木選建兩處 跨斷層流動監測水準測量場地,1980年5月開始觀測,由於測量的效果和經費原因,1993年,根據省局決定,停止了流動水準測量。
1979年8月,台站開始在山洞架設了石英水平擺傾斜儀調試,並投入觀測。因山洞觀測環境較差,1989年,根據省局指示,停止了地形變觀測。
(二)台址條件清原地震台周圍地區地形屬中高山區,四周山地海拔400m~460m,相對高度150m~180m。台址地處的長嶺溝,有一北西向溪流沿支斷層發育,形成兩級或三級階地,屬基座階地。暴雨後,河床中可見到基岩出露。山坡現代沖溝發育。從階地性質與河床狀況看,是屬於地殼上升下切為主的地區,與渾河谷一樣,新構造運動表現強烈,主要是上升運動的形式。在地貌及第四紀地層中尚未發現有變形及錯位現象。
由於組成台址的岩石斷裂發育,風化較深、易透水,而台址位置又較高,因此,地下水位相對較深。河流補給主要是潛水、泉水及大氣降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