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劉墉行書詩軸

清劉墉行書詩軸

《清劉墉行書詩軸》是清代劉墉創作的紙本詩軸。 《清劉墉行書詩軸》內容為:野水參差落漲痕,踈林攲倒出霜根。扁舟一櫂向何處,家在江南黃葉村。 老松燒盡結輕花,妙法來從北李家。翠色冷光何所似,牆東鬒髮墮寒鴉。

書法賞析

劉墉行書詩軸 劉墉行書詩軸

劉墉學古不追求外表的形似而注重用筆之法。起筆喜用藏鋒,轉折處用偃筆作折鋒,字形豐滿圓潤,內中骨力強勁,猶如棉裡裹鐵;用墨於潤中見枯,拙中見巧;結體疏密有致,點劃輕靈多變,氣韻蒼遒。清人張維屏在《松軒隨筆》中指出劉墉的書法特徵:“貌豐骨勁,味厚神藏,不受古人牢籠,超然獨出”,可謂中的。康有為也高度評價劉墉的書法成就:“力厚思沈,筋搖脈聚。近世行草書作渾厚一路,未有能出石庵之範圍者,吾故謂石庵集帖學之成也。”

作為劉墉書法的代表作,這件作品體現了上述多種特徵。所書內容取自蘇軾二首詩“書李世南所畫秋景二首”其一,見《全宋詩》卷十八;“謝宋漢傑惠李承晏墨”,見《全宋詩》卷二十三。

作者簡介

清劉墉行書詩軸 清劉墉行書詩軸

 劉墉(1719~1804年),清朝書畫家、政治家。字崇如,號石庵,另有青原、香岩、東武、穆庵、溟華、日觀峰道人等字號,諸城縣逄戈莊(今屬山東省高密市)人,祖籍江蘇徐州豐縣,大學士劉統勛之子。

一生廉潔奉公,處處從人民利益著想,深受百姓愛戴,沒貪過國家一分銀兩,一件器物。修壩建橋時,自己帶領百姓及工作人員努力奮乾在第一線。衣著簡陋,粗糧雜飯。他最愛的食物是煎餅卷大蔥,可以看出為官的他生活是相當艱苦。劉墉是乾隆十六年的進士,做過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劉墉的傳世書法作品以行書為多。工書,尤長小楷,傳世書法作品以行書為多。嘉慶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卒於京。諡文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