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祭藍釉描金團花賞瓶

清光緒祭藍釉描金團花賞瓶

撇口,細長頸,肩部起弦,球形腹,圈足。 明、清時期藍釉習稱“霽藍”,一種高溫石灰鹼釉。 其釉色藍如深海,釉面勻淨,呈色穩定,後人稱其為“霽青”,把它和白釉和紅釉並列,推為宣德顏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

時代:清
尺寸:高38厘米、口徑9.2厘米
撇口,細長頸,肩部起弦,球形腹,圈足。通體施祭藍釉,以金彩描繪,口沿繪如意紋,頸部和腹部繪各種團花,肩部繪纏枝寶相花紋和壽字紋,近底部繪仰蓮紋。圈足內底以黑彩書二行六字楷書款"大清光緒年制"。
賞瓶,為雍正一朝最新出現的一種造型,作賞賜之用。其器型來源於玉壺春瓶,傳世品形制基本相同,撇口,細長頸,肩部裝飾凸弦紋,圓腹,圈足。賞瓶一般採用這樣固定模式的紋飾,頸部裝飾青花蕉葉紋,腹部裝飾纏枝蓮紋。其意喻深刻,“青”代表“清”,“蓮”代表“廉”,“青”“蓮”合在一起,包含著清中晚期社會的意願,希望時政“清廉”。
祭藍釉又稱“積藍釉”、 “霽青釉”。明、清時期藍釉習稱“霽藍”,一種高溫石灰鹼釉。其生坯施釉,1280~1300℃高溫下一次燒成。色澤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調濃淡均勻,呈色較穩定。其釉色藍如深海,釉面勻淨,呈色穩定,後人稱其為“霽青”,把它和白釉和紅釉並列,推為宣德顏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工藝繼承元代傳統,延燒不斷,主要造型為祭器和陳設用瓷。清代霽藍釉瓷器生產歷代未斷,均有精品傳世。有刻暗花紋的,也有描金彩的,常見造型仍是宮廷祭器和陳設用瓷。官窯霽藍釉瓷多有官款,且做工十分精細,民窯也有霽藍釉瓷多是廟堂所用的祭器,以爐、瓶最多,均無官款,但有年紀年款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