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社會經濟史研究

三、財權的“放”與“收” 一、分家文書的序言 一、“傳統”與“近代”

圖書信息

出版社: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集團,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4月1日)
叢書名: 北京師範大學史學探索叢書
平裝: 452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303108602, 7303108602
條形碼: 9787303108602
尺寸: 22.6 x 16.8 x 2.6 cm
重量: 680 g

內容簡介

清代社會經濟史研究》選編了我自2001年至2009年間撰寫的主要學術論文。大致的編輯思路是:第一部分經濟史六篇論文,其中四篇是關於經濟發展三要素——人口、土地、財經的研究和思考;一篇是對於在對立統一、共生互補的中國式“二元經濟”格局中,溝通“二元”、連線“傳統”“近代”的商人——商幫的考察;最後一篇就學術界對中國式“二元經濟”的理論探討進行了梳理。第二部分社會史十篇論文,前四篇是對國家政權最低一級,也是直接統治或控制基層社會的龍頭——縣、知縣的考察和研究;後四篇從家庭、宗族、鄉族考察了中國特色的基層社會結構;最後兩篇,一篇論述了雙重統治格局及其演變,一篇考察了進入上層政權的基層社會精英。第三部分只有兩篇文章,主要表明我對中國史研究的看法。
學史治史30餘年,在清代社會經濟史領域,我最終構築了自己的詮釋體系,這便是“雙重統治”與“二元經濟”。《清代社會經濟史研究》選編的論文,應該有助於讀者了解我的觀點。這些觀點對清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進一步研究及對中國傳統國情的深入理解和認識,應該是很有用的。

目錄

關於中國歷史上人口問題的思考
一、關於中國歷史上的人口問題
二、清帝的錯覺
三、人口對策與政策
四、小結:對中國歷史上人口問題的幾點思考性歸納
關於中國傳統社會土地權屬的思考
一、土地所有權屬的多重性
二、土地所有權屬的認定
三、土地所有權屬轉移的確立
清代土地畝產量、總產量和勞動生產率研究述評
一、土地畝產量
二、糧食總產量
三、勞動生產率
從“耗羨歸公”看清朝財政體系及當代“稅費改革”
一、“不完全財政”及其“依據”
二、“完全財政”的思維邏輯
三、財權的“放”與“收”
以傳統承載近代
一、近代色彩與傳統本質
二、再析徽商特點
三、以傳統承載近代
四、徽商的衰落
對中國式“二元經濟”的理論探討
一、“二元經濟”理論模型
二、對於中國式“二元經濟”的認識
三、對歷史上中國式“二元經濟”的認識
清代候選官員得官初步
一、候選與“花樣
二、“拉債”、“薦仆”與“關係網”
清代知縣的“兩套班子”
一、知縣的重要位置與尷尬處境
二、縣衙兩套班子的構成
三、縣衙兩套班子的關係
清代縣以下行政區劃
一、清代縣以下蕪雜的行政區劃
二、清代縣以下行政區劃的依據
三、清代縣以下行政區劃的性質
對清代州縣佐貳、典史與巡檢轄屬之地的考察試析清代的“分家”
一、“分家”是家庭發展周期的起點
二、“分家”前後的家庭規模與經濟狀況
三、“分家”是形成或擴展宗族網路的重要環節
對清代徽州分家文書書寫程式的考察與分析
一、分家文書的序言
二、分家文書的析產內容
三、分家文書的落款
從婚書看中國傳統社會的禮法秩序
一、“婚書”與“禮法秩序”的演變
二、“婚契”與清代基層社會“禮治秩序”的變調
三、“另類婚契”與傳統社會的“法”與“禮”
從清代安徽的經濟社區看基層社會鄉族組織的存在與作用
一、安徽經濟社區中的市場網路與鄉族組織
二、安徽經濟社區中的水利設施與鄉族組織
19世紀中期以前中國小家庭的社交圈
一、血緣社交圈:家庭與宗族
二、經濟社交圈:家庭與鄉族(上)
三、精神社交圈:家庭與鄉族(下)
試論團練大臣與雙重統治格局
一、戰亂中的雙重統治格局
二、鹹豐二年(1852):團練大臣的濫觴
三、鹹豐三年至十一年(1853—1861):團練大臣始末
四、從安徽團練大臣引發的餘論
從社會史研究視角看劉銘傳的“人仕”
一、劉銘傳“人仕”與晚清基層社會統治的整合
二、劉銘傳“人仕”與晚清上層政權結構的裂變
三、小結:劉銘傳“入仕”的“出格”與“回歸”
今思新史學
一、目的
二、界說
三、方向
對中國史研究若干認識誤區的思考
一、“傳統”與“近代”
二、“增長”與“發展”
三、“邊際效益遞減”與“資源配置劣化”
附錄:張研主要著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