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纂修實錄並無固定機構,都是在上一代的皇帝死後,由嗣位新君特命纂修,臨時開實錄館,抽調翰林院、詹事府及部院在職官員參與其事, 屬於特開之館, 事成即行裁撤。實錄的纂修,首重史料的收集與整理,經皇帝特旨允許,實錄纂修官可以調閱宮廷及政府秘藏,包括檔案、起居註冊及各種文獻典籍。清代歷朝實錄之結構與體例,除《滿洲實錄》外,其餘均基本一致,每一部實錄均由首卷與正卷兩部分組成。首卷主要是序、凡例、目錄、進實錄表及參與修纂的官員名單;正卷即是實錄之正文, 自所錄皇帝即位開始(即位前之出生簡歷亦有約略敘述),分卷記述。《世宗實錄》以前各部實錄,大致每卷敘其一個月至三個月之史事,《高宗實錄》則每月分為兩卷。其編纂方法,原則上是先摘錄史料,然後以時間為序,將史料彙編成卷。其內容包括皇帝的主要言行及國家重大政事活動、武功方略、重要祭祀、朝會典禮、高級官員任免或休致死亡、重大制度的建立與改革、重要機構及行政區劃的設定與變動、人丁戶口及賦稅數字的統計、重要經費的開支報銷、自然現象的變異、災荒的救賑蠲免、河工水利、開館修書、科舉考試、旌表撫恤、外國專使、藩部朝貢等,按其時間順序編纂成稿。經總纂官閱審修改,發交謄清成冊,以黃綾為封面,稱為“小黃綾本”,陸續呈進皇帝審定後發下,即為定稿本。再由譽錄官據小黃綾定稿本,以滿、蒙、漢三種文字,各繕大小四部,用紅綾裝幀。其中兩部大紅綾本分藏於皇史宬及盛京崇謨閣,稱為尊藏本。另兩部為小紅綾本,一為進呈本,藏於乾清宮,供皇帝日常閱讀;一為閣本,藏於內閣實錄庫。其最初之稿本,則於西苑之蕉園焚毀,稱為蕉園焚稿,是沿明代之舊例。其餘在修改過程中所形成之稿本,則存於國史館。實錄未經皇帝特許,臣工人等不得閱看,更不許刊印,屬於內府秘籍。但與前代一樣,清代的實錄亦並非完全照史實直書,而是以對皇帝歌功頌德為主,溢美之詞充斥行間。甚至根據政治需要,對已編成的實錄加以修改刪削也非罕見。清代前三朝的太祖、太宗、世祖實錄,在乾隆朝以前(包括乾隆朝) 就曾被一改再改,此早已為史學家所證實。
相關詞條
-
清代歷朝聖訓纂修之制
清代聖訓的編纂,開始於順治十二年(1655)。 此後由嗣位新君為死去的皇帝編纂聖訓,遂成清代定製。 體裁卻不同,實錄是編年體,聖訓是類編,各有不同的作用。
-
清實錄
《清實錄》,全稱《大清歷朝實錄》,四千四百八十四卷,《清實錄》系清代歷朝的官修編年體史料彙編。主要是選錄各時期上諭和奏疏,皇帝的起居、婚喪、祭祀,巡幸等...
創作歷史 摘要 現存情況 修改情況 研究價值 -
實錄
實錄就是按照真實情況,把實際情況記錄或錄製下來。也是編年體的一種,一般以皇帝的諡號或廟號為書名,也有以王朝命名。在南北朝時期已有。
名詞解釋 命名規則 實錄歷史 明代實錄 清代實錄 -
清代方略編纂之制
在康熙時期,方略館是臨時機構,書成即撤。 敕修《平定金川方略》,翌年,即諭令將方略館作為常設機構。 此外,清代私人也有纂修紀略或方略者。
-
《清實錄》
《清實錄》,清代官修編年體清代官修編年體史料長編。全書自太祖起﹐至德宗止﹐凡十一朝﹐共十二部﹐總計四千四百零四卷(包括《滿洲實錄》八卷及各朝實錄之首卷)。
-
清代中央首輔機構
清初期,承襲未入關前的舊規,以滿洲特有的旗制為其本部骨幹,基本上按明代制度統治漢人。直到雍正、乾隆兩朝,才逐步調整,得以比較穩定下來。
內閣 軍機處 通政使司 -
《明史》
纂修,尚無確切史料證實。清代官書中亦不見有關纂修《明史》的詔令,《清世祖...明史館,因纂修《清世祖實錄》而停止。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以徐元...時,獻書者也極少,就連最基本的史料明代歷朝實錄也不完整,天啟朝實錄缺少...
背景 過程 全書目錄 特點 評價 -
明史[二十四史之一]
何時決議纂修,尚無確切史料證實。清代官書中亦不見有關纂修《明史》的詔令...1665年),重開明史館,因纂修《清世祖實錄》而停止。康熙十八年(公元...,獻書者也極少,就連最基本的史料明代歷朝實錄也不完整,天啟朝實錄缺少七年...
創作背景 創作過程 明史特點 全書目錄 評價 -
康熙皇帝
撲擊之戲,康熙八年五月十六日(1669年6月14日),他突然命令這些侍衛...,以平南王尚可喜請求歸老遼東,但請求留其子之信繼續鎮守廣東為引線,引發了...危在旦夕。隨後,陝西提督王輔臣、廣東尚之信等也相繼反叛,叛亂擴大到廣東、江...
人物生平 個人才能 個人品質 政治特色 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