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宣化廟宇的傳說

宣化歷史悠久,文化繁榮,是塞北的一座古老的城鎮。 宣化北門外的山坡上,有座廟叫玄空寺。 傳說,在沒有建廟前,這裡是遊覽勝地。

宣化歷史悠久,文化繁榮,是塞北的一座古老的城鎮。人們一提起宣化,自然就會聯想到古代建築“鐘樓”、“鼓樓”、“南門樓”。而對那些遍及城內外的大大小小的廟寺,卻少有人過問。宣化素有七十二廟,七十二橋之說。那些古樸典雅的建築也是宣化文化發展的象徵和基礎。

這些廟寺均是印度佛教的“欲天”、“愛神”的習俗,先是傳到我國西藏地區,就是我們所說的喇嘛教,而後又傳致當地的。其建築形式、塑像、壁畫融匯了藏、蒙、漢等民族的藝術風格。清代時,一些王公首領在寺廟裡舉辦盛大慶典。宣化現有國務院重點保護文物“清遠樓”、“鎮朔樓”,“拱極樓”、“遼代張世卿畫墓”“宣化古城牆”、省級重點文物“五龍壁”“時恩寺大殿”。這些文物對研究古代文化都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廟於的名稱怪異,比如老君廟、相公廟、飛虎廟、孔廟、財神廟、五道廟、奶奶廟、青龍廟、金陵寺、彌陀寺、普華寺等等,多得舉不勝舉,恐怕別處是不多見的。有的廟道士百餘人。之後,由於連年烽火,香火冷落,逐漸無人祭祀,道士紛紛離去,僅有幾個守廟的以種菜餬口,眾多廟於毀於兵禍,少部分因社會發展生產建設需要被拆除。

宣化民間曾流傳著許多廟寺的趣聞和軼事。如舊社會的城隍廟,是管陰間事的。一旦久旱無雨,莊稼枯乾,赤野千里,人臨餓死的邊緣。城鄉居民男婦老幼抬著城隍,儀仗開道,鳴鑼放炮,遊行求雨。遊行隊伍由城隍廟出發,經四牌樓、鐘鼓樓到大北街出北門口。此外,人們為保佑兒女,求病早愈,行人吉利,降生貴子,求福求壽,求婚許願的都到廟內燒香磕頭進行祭祀。

宣化北門外的山坡上,有座廟叫玄空寺。傳說,在沒有建廟前,這裡是遊覽勝地。清朝乾隆年間,北門外有個姓梁的財主,他有個獨生兒子,十幾歲時,一次在山上遊覽中,光顧看景色,一腳落空,摔在半山崖,幸虧被樹叉架住,救回家中,姓梁的財主說:“這是神仙保佑了兒子。”於是出錢就在這山上建了一座廟,名叫“玄空寺”。

我認為,人們希望化險為夷,逢凶化吉,和睦美好,遇難呈祥,這個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故事,引人入勝,使人們聽了大有親切之鹹,是符合當時世態民情的。

相傳,宣化廟台戲從清朝乾隆年間盛行起來,一直流傳到解放前。每年從正月開始唱,一直唱到十月,月月有戲。廟會上有請山西、北京、張家口園館伶人前來演出。同時引來京、津客商和當地號商來此擺攤設點,進行貿易往來。廟台戲有祭戲,旱年祈雨戲等,一唱就是三五天,甚至一天幾處唱。廟台戲也分種類行業舉行;二月二,是大北街真武廟會;三月三,是北山寺農民主持的廟會;四月二十八,是呂祖廟會,由小手工藝人組織的,有木匠、鐵匠、藥鋪、裁縫等行業祭祖戲。廟會上還有挎鼓秧歌、蹬高蹺、耍獅子,也組織大型燈會等。這些廟會上的文娛活動,大大地活躍了市場,繁榮了社會的經濟效益,起著重要的作用。廟台戲劇多是古裝戲,內容豐富,思想比較進步健康,有表現了人們的美好心靈,有歌頌了忠貞的愛情,有鞭撻了罪惡惡,有改變舊習俗,增強自豪感,有一定積極意義,有的劇是傳世之作,對於舞台上鬼魂形象,人們早已不陌生了。人死仍有知,人死而復活,這當然是藝術誇張,然而,我們不能否定,鬼魂形象的出現是符合戲劇哲理學,也就人們現實理想和願望的延伸。也可以這樣理解,他們是一種升華的思想,是一種超脫世俗的淨化了思想的表現。總之,廟宇的傳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源泉。也是民族文化意識的具體表現,它的演變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對於它的研究,這是我們科學工作者的光榮任務。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