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特徵
(1)地勢多平坦,其海床被沉積層所覆蓋,它的邊緣開始向深海傾斜。
(2)深度一般不會超過200米,但寬度大小不一。一般上,與大陸平原相連的淺海底帶比較寬,可達數百至上千公里,而與陸地山脈緊鄰的淺海底帶則比較狹,可能只有數十公里,甚至缺失。
(3)淺海底帶也可以發現一些丘陵、盆地,還有明顯的"水下河谷",這些河谷地形看起來就像是陸地河流的地形,有蜿蜒的河道,有沖積平原、三角洲等等,許多水下河谷還與陸地上的河流相對應,可看做是陸上河流的"延續"。這是因為這些水下河谷都是在遠古大陸架露出海面時,由河流所沖刷而成,只是後來沒入海中。
淺海底帶地貌
淺海水域的大陸架也稱陸棚,是在正常浪基面之下,向海外一直延伸到與大陸坡轉折的淺海海底,海水深度約為10-20m到200m左右。大陸架平緩向外海傾斜,平均坡度為0。07/,一般小於4。其寬度從幾千米到上千千米,平均75km。
在第四季冰期,由於海平面的下降,大陸架的上部常露出海面。在末次冰期時,大部分的大陸架成為陸地。由於地面流水和風的作用,在大陸架上形成了次一級的地貌,如侵蝕作用形成淺的槽谷、侵蝕階地;沉積作用形成堆積階地、沿岸沙堤、沙壩、沙岸、沙丘,他們在海平面上升之後形成水下堆積階地,尤其是沿岸沙堤、沙壩等是確定古海岸線位置的重要標誌,在我國的渤海、黃海、東海和海南的大陸架上都發現了這些地貌。大陸架上還蘊藏有豐富的油氣資源和淡水資源,如東海大陸架淡水資源豐富。
淺海底帶沉積物
淺海海底的沉積物包括碎屑沉積、生物沉積、火山沉積、自生沉積、殘留堆積、化學沉積、碎屑沉積。
碎屑沉積
由近岸到遠岸由粗到細。海進,則自下而上為逐漸變細,海退,自下而上變粗。以石英沙粒和粘土為主,並含有大量生物遺體,沉積物具有良好的分選性和磨圓度。表面發育波痕、生物遺蹟等構造,內部構造種類繁多,有交錯層理、波狀及水平層理、生物擾動構造等。同粒級碎屑常平行海岸呈帶狀。
生物沉積
淺海環境光線充足、水體流動、富氧,生物種類繁多。在其生長過程中產生的排泄物、分泌的有機質、死亡後遺留的骨骼、貝殼等都能形成沉積物。生物沉積主要有以下幾類:
貝殼和生物碎屑沉積:如生物碎屑灰岩。生物礁沉積:如生物礁灰岩。有機質沉積:如油頁岩。在適當條件下,其中的有機物可轉變為石油和天然氣。
化學沉積
淺海的化學沉積作用主要發育於低緯度、陸源物質較少的海域,因鹽度、壓力、溫度、P H 值等變化,化學搬運物通過過飽和、膠體電性中和、微粒吸附和生物濃縮等方式沉積。
碳酸鹽沉積:主要為CaCO和MgCO,溫度升高或壓力降低可導致Ca(HCO)過飽和,動盪海水中可形成鮞狀沉積物,炎熱氣候條件下可使MgCO沉積。通常沉積在碎屑沉積物外側。
鋁、鐵、錳沉積:在濕熱氣候區大量的Al、Fe、Mn的氧化物和氫氧化物以膠體狀態帶入大海,在近岸地帶遇電解質而凝聚沉積,常因海水動盪而形成鮞狀、豆狀或腎狀。主要沉積礦物為鋁土礦、赤鐵礦、硬錳礦等。
矽質沉積:SiO膠體在水溫較低、偏鹼性環境下以膠體凝聚方式沉積形成蛋白石,經脫水後形成燧石。
磷質沉積:因富磷質生物富集而使磷質發生沉積形成膠磷石。
淺海底帶靠近人類的住地,與人類關係最為密切,大約90%的漁業資源來自陸架淺海。人類自古以來在這裡捕魚、捉蟹、趕海,享"魚鹽之利,舟楫之便"。隨著生產的發展,人們又在這裡開闢浴場、開採石油,利用這裡的陽光、沙灘和新鮮空氣,開闢旅遊度假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