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池理論

淺池理論

淺池理論是20世紀初,哈真(Hazen)提出,設斜管沉澱池池長為L,池中水平流速為V,顆粒沉速為u0,在理想狀態下,L/H=V/u0。可見L與V值不變時,池身越淺,可被去除的懸浮物顆粒越小。若用水平隔板,將H分成3層,每層層深為H/3,在u0與v不變的條件下,只需L/3,就可以將u0的顆粒去除。也即總容積可減少到原來的1/3。如果池長不變,由於池深為H/3,則水平流速可增加至3v,仍能將沉速為u0的顆粒除去,也即處理能力提高3倍。同時將沉澱池分成n層就可以把處理能力提高n倍。

基本信息

沉澱原理

淺池理論淺池理論
斜板、斜管統稱為淺池沉澱池,是建立在淺池沉澱原理基礎上的。設有一理想沉澱池,池窖V,表面積A,池長L,寬=B,高=H,處理水量Q,停留時間t,沉降速度U0。則V=Qt,H=Uot,Q=Uot/H=U0A由淺池沉澱原理可知:沉澱效率僅為沉澱池表面積的函式,而與水深無關。當沉澱池容積為定值時,池子越淺則A值越大,沉澱效率越高。所以,如果將沉澱池按高度分隔為n層,即分隔為n個高度為h=H/n的淺層沉降單元,在Q不變的條件下,顆粒的沉降深度由H減小到H/n,則沉澱池中可被完全除去的顆粒沉速範圍由原來的uU0擴大到uU0/n,沉速u。

套用的發展

近幾年來城市給水事業蓬勃發展,由淺池理論原理髮展形成的斜管沉澱池也獲得較為廣泛的套用。我國在1965年開始進行澄清池分離區加斜板的實驗,1968年又在福州水廠做了斜管除沙的試驗,1972年第一座生產性的上向流斜管沉澱池正式投入使用。隨著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和生產實踐的不斷總結積累,斜管沉澱技術正在不斷發展。

設備特點

1、結構簡單、無易損件、經久耐用、減少維修。
2、運行穩定、容易操作。
3、動力少、節約能源。
4、占地省、投資少、上馬快、效率高。
5、停留時間短,沉澱效果高,處理效率高,曝氣強度低,不需污泥回流。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