淹城遺址公園

淹城遺址公園

淹城遺址公園位於武進區政府西,延政西路北,是目前全國保存最完整的春秋地面城池遺址。淹城遺址公園以其地域獨有的深厚文化底蘊吸引遊客紛至沓來,必將成為聞名遐爾的旅遊景區。

基本信息

簡介

常州春秋淹城旅遊區是以淹城遺址為核心,中國傳統文化為特色,城市娛樂休閒為基礎的國家高等級旅遊景區,2010年8月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11年年接待遊客268萬人次。景區規劃總面積7.6平方公里,累計投入約30億元,包括遺址保護區、春秋樂園區、野生動物區、旅遊購物區、文化居住區、休閒度假區、商業遊憩區和佛教文化區八大重點區域,是集旅遊、觀光、科普、休閒、購物、餐飲於一體的綜合性文化旅遊目的地。隨著知名度的不斷提升和景區服務配套的不斷完善,常州春秋淹城旅遊區已逐步成為長三角地區一顆璀璨耀眼的旅遊新星。

春秋淹城旅遊區的文化原點,是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淹城遺址。

淹城遺址位於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中心城區湖塘鎮大壩行政村,占地一千畝,考古確認為春秋時期所築。淹城古稱“奄”國,建於春秋晚期,距今有2500餘年的歷史,學界較權威的說法為古奄國是由山東曲阜一支殷商後裔來此建立,後水源充分,地方縣誌改為“淹”。1988年淹城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蘇州世界遺產大會上淹城被譽為“冷兵器時代的城防標本,吳越爭霸的軍事堡壘”。2007年淹城被紅色旅遊網評為中國江南第一水城。

詳細介紹

淹城是我國目前春秋晚期城池遺存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城遺址。從裡向外,它由子城、子城河,內城、內城河,外城、外城河三城三河相套組成。這種築城形制在中國的城市建築史上,可謂舉世無雙、絕無僅有。因為當時的城,大多為一城一河,少數是兩城一河或兩城兩河,而三城三河,在國內僅此一家。子城,呈方形,周長500米;內城,呈方形,周長1500米;外城,呈不規則橢圓形,周長2500米。另外,淹城外城河的外側還有一道外城廓,周長3500米。淹城東西長850米,南北寬750米,總面積約65萬平方米。淹城面積的大小,適與《孟子》“三里之城,七里之廓”的記載相吻合。淹城的三道城牆,均系用開挖城河所出之土堆築而成。其方法是從平地起築,充分利用當地土質粘性大的恃點,不挖基槽,亦不經夯打,僅一層一層往上堆築,個別地方鋪一層乾土,鋪一層濕土,依次相間,以加固牆體。因不依版築,故牆體較寬。淹城的三道城牆均呈梯形,現高3—5米,牆基寬30—40米,三護城河平均深4米左右,寬30—50米,最寬處達60餘米。

春秋時進出淹城沒有陸路,只有水道。過去淹城三城之間均有一土壩相通,這三道土壩是當地村民為方便生產和生活,於20世紀50年代所築。現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在三道城河上架設木橋,方便遊客通行和消防需要。

淹城城內及外圍一公里範圍內,原有大小土墩數百座,現僅剩70餘座,土墩高1.5—7米,直徑大多在25—30米之間。經考古發掘證實,這些土墩大多為春秋時期的土墩墓。城內是一墩一墓,均為貴族墓葬;城外是一墩多墓,均為平民的家族墓葬。這些土墩是淹城遺址重要的組成部分。

史書記載

關於淹城,最早有文字記載是東漢袁康的《越絕書·吳地傳》:“毗陵縣南城,故古淹君地也。東南大冢,淹君子女冢也,去縣十八里,吳所葬。”常州武進地區在春秋時稱延陵,至漢改曰毗陵,春秋晚期為吳王壽夢少子季札之食邑;其次是北宋的《太平寰宇記》,云:“常州府春秋時為吳國內地,〈史記〉云:吳公子季札所據,是為延陵之邑。吳為越所滅復屬越,到戰國時越為楚所滅復屬楚,故〈越絕書〉謂之淹君城”;再次是清代的《讀書方輿紀要》,云:“淹城,在(常州)府東南二十里,其城二重,濠塹深寬,周廣十五里。”除此以外,常州武進地區的一些地方志亦有關於淹城的記載,如宋《鹹淳毗陵志》云:“淹城,或雲毗陵城”,清《武進陽湖縣誌》云:“淹城在陽湖延政鄉”等。

淹城已經歷了2500餘個春秋,儘管東漢以來對其不斷有記述,但真正對淹城進行研究,只有近70年的歷史。1935年來自中央大學的衛聚賢、陳志良等考古學者首次對淹城進行了實地調查,確認淹城為一處古代城池遺存,並發表了《奄城訪古記》一文,引起了學術界的重視;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淹城內城河出土了4條獨木舟和一批青銅器、幾何印紋陶器,這批成組文物的出土,首次展示了淹城獨特的文化面貌和文化內涵,進一步引起了學術界的普遍關注;20世紀80年代初,隨著蘇南地區新石器時代和商周時期文化面貌不斷得到揭示以及吳文化研究的深入,淹城再次成為學術界探討的熱點,許多學者紛紛勘察淹城,並發表了不少篇著,特別是1986年5月至1991年8月,由南京博物院主持,對淹城遺址進行了為時6年的考古發掘,解決了淹城的形制、築城年代、築城方法和城內城外大量土墩的性質等一系列重大學術問題,為全面研究淹城的歷史及文化內涵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淹城文物介紹

“天下第一舟”

淹城遺址先後出土了近2000件珍貴文物。這些文物,有的造型優美,古樸典雅;有的紋飾繁麗,工藝精湛;有的形制奇特,十分罕見,堪稱“國寶”。

淹城遺址出土的文物主要有四類:

一、獨木舟:在淹城內城河,先後出土了4條獨木舟。其中長11米和長4.2米的兩條獨木舟,分別收藏於國家博物館和南京博物院,還有兩條收藏於淹城博物館,其中一條長7.45米的獨木舟,經C14測定,距今已有2800餘年的歷史,這是中國目前發現的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獨木舟,有“天下第一舟”的美稱。

二、青銅器:淹城先後出土了20多件青銅器,主要器形有尊、盤、匜、簋、鼎、鉤鑃、劍等。

三、原始青瓷器:淹城出土的原始青瓷器,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大多造型規整,施釉均勻,製作水平較高。主要器形有豆、碗、杯、鼎、盂、簋等。

四、幾何印紋陶器:幾何印紋陶器是淹城遺址所出文物中的主要器物,其中又以幾何印紋硬陶器為主。主要器形有瓮、罐、盆、瓿、缸、壇等。

保護利用

多年前,在無數專家學者驚嘆於2500多年歷史的淹城遺址的時候,並沒有人意識到背後存在的文化和經濟價值,很長一段時間,淹城淹沒在了歷史的深處,有資源沒有產品。那時,春秋淹城只是一座默默無名的古城遺址,有著極為傳統、莊嚴而又靜止的氣氛。但事實上,認識上的誤區讓世人忽略了春秋文化和現代元素可以在這座城中的相映成輝。

春秋淹城該如何守護過往,面對未來?成為常州武進人最為關注的話題。2008年開始由常州市武進區政府組織,並會同全國知名專家,經過若干次的方案論證和修改完善,借“小淹城”之題,發“大春秋”之勢,終於確定了淹城遺址旅遊區以城內立足原生態保護,城外保護利用的思想,規劃總面積約6000畝的泛淹城旅遊文化區。在全面保護遺址原貌的前提下,一座“新淹城”已經誕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