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定義
奇怪吸引子也稱混沌吸引子。當增大一個確定非線性反饋網路的控制參數值時,網路將表現出一種分叉行為,這些分叉行為仍然表現出一種有規則的、穩定的形式,但卻異常複雜。而當控制參數值不斷升高地經過一些臨界點後,系統將被吸引到或者被拉向一個矛盾的吸引子,其同時既穩定又不穩定,處在穩定區域與不穩定區域之間的邊界。這種矛盾的吸引子就是奇怪吸引子。奇怪吸引子是指具有邊界和形狀穩定性的,即具有總體定性特徵的一種原型、一種潛在行為形式。其是自相矛盾的,同時既表現為原型形式或者傾向形式的穩定性,又表現為通過對複雜性系統的深層認知,可以建立有效的混沌—創新思維的基本方法。
思維特點
通過對複雜性系統的認知,混沌—創新思維的特點可以概括為耗散性、耦合性、邊界性與自相矛盾性。這也是複雜性系統所具有的主要特點,作為領導者必須認識複雜性系統的這些特點,才能建立領導者混沌—創新思維的基本方法。
普里高津已經證實:只有遠離平衡態的非線性系統才具有可變性,才能成為耗散系統。耗散系統從環境中吸收能量和信息,並且在系統內部進行消散,導致系統趨於分化。但是系統還是具有一種不規則形式的結構,通過自組織過程不斷地進行自我更新。耗散系統實質上也是一種自相矛盾的系統:形式上的對稱性和一致性不斷地消失,然而卻依然存在著一種結構。其是一個在整體上暫時表現出穩定結構的不斷發展的相互作用過程。穩定性能夠弱化和局限系統的變化,促使系統維持現狀不變;破壞性使系統遠離平衡態的行為卻會破壞系統的穩定性,使系統趨於變化。企業組織的影子系統極具破壞性,因而也極具變革性與創新性。影子系統的文化變革常常挑戰傳統習慣,變革穩定平衡的舊秩序,於是創新性便會在維持與變革、守舊與創造的矛盾鬥爭中產生。
金觀濤在其所著的《整體性哲學》中分析功能耦合系統的作用時認為,組織系統越複雜越高級,功能耦合網層次就越多越複雜。由所有子系統組成的整體是將各子系統耦合起來,有組織的整體便是子系統的功能耦合網。功能耦合系統的發現與建立對組織的生存與發展至關重要,功能耦合系統存在於自然界系統與社會系統,這是客觀存在。而通過對功能耦合系統的分析,便可發現組織中創新出現的幾率與位置,既可預測質的飛躍的機會,也可確定創新性的空間地帶。這實際上與奇怪吸引子所處的混沌邊界,與自組織的自我更新,與影子系統的破壞性張力區域是一致的。
混沌思維方法的關鍵是對緊張對立的矛盾狀態的科學而準確地確定。緊張對立的矛盾狀態(有限不穩定)是一個同時既穩定又不穩定的對立統一的創新性空間,這就是混沌思維的邊界性。由合法系統與影子系統、穩定平衡吸引子與不穩定吸引子、組織化與自組織、整體性與層次性構成的耗散結構系統與功能耦合系統的複雜自適應系統,具有創新性空間的混沌邊界。而緊張對立的矛盾狀態則是創造性空間生成的惟一前提條件。
具體實現上的不穩定性。奇怪吸引子所處的這一混沌邊界是惟一一種能夠產生新奇事物和出現無窮變化的系統狀態。
基本方法
智力激勵法
智力激勵法也稱頭腦風暴法,是一種主要用於激勵集體智慧以提出大量新構想的方法。運用智力激勵法,即是召開一種“小會議”,使與會者突破思維定勢,展開無限聯想,尋找混沌邊界,從而為解決複雜性的非常規問題確定新構想、新方案。
組織“小會議”的簡單做法是:
⑴與會者10人左右,時間以半小時為宜;
⑵發言者不照本宣讀,與會者不妄加評論;
⑶自由構想,且追求構想數量,“以數量保證質量”;
⑷引申與綜合各種自由構想。
移植法
移植法是將某個學科、領域中的原理、技術、方法等,套用或滲透到其它學科、領域中,為解決某一問題提供啟迪、幫助的創新思維方法。
移植法的基本方法主要有:
⑴原理移植,即把某一學科中的科學原理套用於解決其它學科中的問題;
⑵技術移植,即把某一領域中的技術運用於解決其它領域中的問題。
⑶方法移植,即把某一學科、領域中的方法套用於解決其它學科、領域中的問題;
⑷結構移植,即將某種事物的結構形式或結構特徵,部分地或整體地運用於另外的某種產品的設計與製造;
⑸功能移植,即通過設法使某一事物的某種功能也為另一事物所具有而解決某個問題。
信息交合法
信息交合法是指利用已有的和引進的信息與聯繫,以獲得新的信息、新的聯繫,而產生新構想的創造技法。
信息交合法有三點實施原則:
⑴整體分解:將整體分解為部分,在將部分分解為因子,直到不能再分解或達到某種目的為止,並遵循“序列原則”、“要素原則”、“趨於窮盡原則”。在分解過程中,應特別重視信息因子的深度、廣度、精度、密度。
⑵信息交合:信息交合繁殖分為“無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前者只是信息的複製,數量增加;後者產生新信息。信息交合有多種類型,主要有本體交合、異體交合、多體交合與系統交合。
⑶結晶篩選:信息反應場中交合形成的新“產品”在層次、結構上形成系列的“解”。這就要對各種新構想進行評析、篩選,選擇最優方案。
奧斯本檢核表法
奧斯本檢核表法依據的主要原理是創造始於問題,即由問題引導、啟發創造。根據九大問題進行強制性思考,突破不願提問題的心理障礙,開闊多元化思維模式,探索創新性的新構想。該方法的實質是,按照一定的目標、方向,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發散性思維。
奧斯本檢核表包括的九大問題是:
⑴有無其它用途——現有事物有無其它新用途,稍加改進有無其它用途;
⑵能否借用——能否借用別的經驗、模仿別的東西、引入其它創造構想;
⑶能否改變——能否改變形狀、式樣、顏色、意義、音響、氣味、製造方法,能否做其它改變;
⑷能否擴大——能否擴大使用範圍、延長使用壽命、增加使用功能、增加零部件和強度、附加值等;
⑸能否縮小——能否縮小體積、減輕重量,能否濃縮、微型化;
⑹能否代用——能否用其它原材料、動力、設備、元件、原理、結構、製造工藝、方法代替;
⑺能否重新調整——能否調換元件、其它型號、設計方案,能否調整順序、速度、程式;
⑻能否顛倒——能否顛倒正負,能否顛倒方向、順序、因果關係;
⑼能否組合——能否綜合不同材料、元件、產品,能否綜合不同學科、原理、觀點、方法、構想。
這就是著名的奧斯本檢核表的九大問題,其中系列小問題根據具體對象而確定。“九大問題”把一般情況下的主要思路都囊括了,這就迫使思維主體從不同的思路思考同一課題。奧斯本檢核表中的每一個問題都各具特色,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對獨立性。其中,問題⑴側重於功能、用途,問題⑵強調能否進行類比、移植,問題⑶注重形態的改變,問題⑷和問題⑸著重於數量、空間上的擴大或縮小,問題⑹強調的是能否將思想原理和材料技術進行代替,問題⑺注重於結構的改變,問題⑻強調的是能否進行逆向思維,問題⑼注重的是能否將思想原理和材料技術重新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