淵蓋蘇文[高句麗軍事統帥]

淵蓋蘇文[高句麗軍事統帥]
淵蓋蘇文[高句麗軍事統帥]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淵蓋蘇文(603年—666年),又名淵蓋金(淵姓),扶餘人,是高句麗(古代中國東北扶餘民族建立的政權)末期非常具有爭議性的鐵腕軍事獨裁者。 在中國的史書上通常避唐高祖李淵諱而稱為泉蓋蘇文(泉姓),《舊唐書》稱之為錢蓋蘇文(錢姓)。《日本書紀》記為伊梨柯須彌。一方面淵蓋蘇文抵禦了唐朝想滅掉高句麗的企圖。另一方面,許多人認為他殘暴弒君,鐵腕統治導致了高句麗後來的滅亡。

基本信息

家族背景

淵氏家族出於早期高句麗五部中的順奴部。淵蓋蘇文父親淵太祚為高句麗東部大人、大對盧(相當於宰相)。蓋蘇文繼承父職為大對盧,仍掌高句麗軍政大權。

弒君攝政

劇照淵蓋蘇文 劇照淵蓋蘇文

高句麗榮留王(618年-642年在位)和他的大臣們計畫除掉一些高句麗內部頗有勢力的將領,並準備第一個幹掉對其王位最有威脅的淵蓋蘇文。

642年,淵蓋蘇文得知榮留王的計畫後,邀請榮留王和他的大臣們視察他的軍隊,並設盛宴款待。在宴席上淵蓋蘇文殺死了榮留王的百名大臣,後又闖入王宮殺死榮留王並分屍,而且沒有給榮留王舉行葬禮。之後淵蓋蘇文自封自己為“大莫離支”,立榮留王的侄子高藏為王並攝政。高藏王形同虛設,兵權國政皆由淵蓋蘇文獨攬。

史載,淵蓋蘇文“貌魁秀,美須髯,冠服皆飾以金,佩五刀,左右莫敢仰視。使貴人伏諸地,踐以升馬。出入陳兵,長呼禁切”。

與唐的戰爭

唐朝對於新任高句麗王仍按慣例予以冊封。

劇照 劇照

公元643年,唐太宗遣使專程前往 ,冊封高藏為上柱國、遼東郡王、高句麗王。同年,高句麗大舉攻伐同為唐冊封的屬國新羅,新羅遣使入唐朝,述說百濟攻占其40餘城,並與百濟圖謀斷絕其唐朝的通路。唐遣專使攜詔書前往高句麗調解制止,遭到淵蓋蘇文的拒絕。唐太宗以為蓋蘇文殺君欺臣,殘虐民眾,今又違詔,侵略鄰國,不可不討,遂引發唐征伐高句麗之戰(參見“唐與高句麗的戰爭”)。

唐與高句麗的戰爭是東北亞歷史上、以及淵蓋蘇文時期的重要事件。

貞觀十八年(644),唐太宗以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率江、淮、嶺、硤兵四萬,長安、洛陽募士三千,從萊州走海路向平壤進軍。又以李世勣(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軍六萬,以及蘭、河二州歸降的胡人,向遼東進軍。

夏,四月,李世勣(李勣)率軍自通定渡過遼水,到達玄菟。高句麗非常害怕,城邑都閉門自守。李道宗率數千士兵到新城。張儉率軍渡過遼水,向建安城進軍,擊敗高句麗兵,斬首數千級。 李世勣攻占高句麗的蓋牟城,俘獲兩萬多人,糧食十餘萬石。 張亮率軍從東萊渡海,進攻卑沙城。程名振率軍在夜裡到達,王大度為先鋒。五月,唐軍攻占卑沙城,俘獲男女八千人。分遣總管丘孝忠等曜兵於鴨綠水。

李世勣率軍到達遼東城外。高句麗步騎四萬來救遼東城。李道宗將四千騎兵迎戰,李世勣也引兵幫助李道宗,打敗高句麗軍。唐軍斬首敵軍千餘級。

李世勣率軍攻遼東城,唐太宗率精兵與其匯合。唐軍攻占遼東城,殺敵一萬多人,俘獲敵軍一萬多人,還俘獲男女四萬人。以其城為遼州。

唐軍進軍白岩城。李思摩被弩矢射中,唐太宗親自為其吮血。將士聞之,沒有不感動的。高句麗烏骨城派一萬多軍隊支援白岩城。契苾何力率八百騎兵去攻擊他們。契苾何力親自殺入敵人的陣地,被刺中腰,薛萬備救出契苾何力,契苾何力捆住傷口,繼續作戰,跟隨他的騎兵奮力進攻,打敗高句麗軍,追殺數十里,斬首千餘級,因為日落天黑而停止。

六月,唐軍占領白岩城。以白岩城為岩州。以蓋牟城為蓋州。

車駕從遼東城出發,到達安市城外。高句麗北部耨薩延壽、惠真率高句麗、靺鞨兵十五萬來救安市城。 延壽率軍到達距離安市城四十里的地方。唐太宗命令阿史那社爾率一千突厥騎兵去誘敵,剛交戰就假裝退走。高句麗軍爭相前進,到達安市城東南邊八里的地方,依山列陣。 唐太宗親自與長孫無忌等人以及數百騎兵到高處觀察山川形勢,可以伏兵以及出入的地方。 唐太宗命令李世勣率軍隊一萬五千設陣於西嶺,長孫無忌率精兵一萬一千為奇兵,從山北出狹谷去攻擊敵人的後方。唐太宗親自率領軍隊四千,挾鼓角,偃旗幟,登北山上,命令各軍聽到鼓角聲就一起出擊奮力進攻。延壽看到李世勣布陣,結陣要作戰。唐太宗望見長孫無忌軍塵起,命令作鼓角,舉旗幟,各路軍隊鼓譟並進,延壽等人大懼,想分兵抵禦。唐將薛仁貴大喊的沖入高句麗軍陣,所向無敵。唐軍進攻,高句麗軍大潰。唐軍斬首兩萬多級。

延壽等人率領剩餘的軍隊依山自固。唐太宗命令諸軍包圍之。長孫無忌撤了橋樑,斷了高句麗軍的歸路。延壽、惠真率三萬六千八百人投降,入軍門,膝行而前,拜伏請命。唐太宗選出耨薩及已下酋長三千五百人,遷往內地,其他的都釋放,讓他們回平壤,他們都舉起雙手以頭頓地,歡呼聲傳到數十里之外。此外,這一戰還繳獲馬五萬匹,牛五萬頭,鐵甲一萬多領,以及其他大量兵器。高句麗全國都非常震驚害怕,後黃城、銀城的高句麗人都自己棄城逃走,數百里沒有人煙。

龍朔元年(661),唐朝募河南北、淮南六十七州兵,得四萬四千餘人,前往平壤、鏤方行營。以鴻臚卿蕭嗣業為夫餘道行軍總管,率領回紇等諸部兵前往平壤。

當初,蘇定方打平百濟,留下郎將劉仁願守百濟府城,又以左衛中郎將王文度為熊津都督。王文度渡海時去世。百濟僧道琛、舊將福信聚集人眾據守周留城,從倭國迎來原先的王子豐立之,率軍在府城包圍劉仁願。唐高宗下詔任命劉仁軌檢校帶方州刺史,統帥王文度的軍隊,順便徵發新羅兵,以援助劉仁願。劉仁軌御軍嚴整,所攻擊的都成功打下了。百濟在熊津江口立兩柵,劉仁軌率軍與新羅兵一起攻打,攻破之,殺死、溺死敵人一萬多人。道琛等人解除府城的包圍,退守任存城。新羅糧盡,返回。道琛自稱領軍將軍,福信自稱霜岑將軍,招集徒眾,勢力越來越大。劉仁軌兵少,與劉仁願合軍,休息士卒。唐高宗下詔新羅出兵,新羅王春秋奉詔,派他的將軍金欽統帥軍隊援助劉仁軌。到達古泗,福信截擊,擊敗了金欽。金欽返回新羅。

唐高宗派任雅相、契苾何力、蘇定方、蕭嗣業率軍水陸分道並進。 七月,蘇定方在浿江擊敗高句麗,多次作戰都勝利了,包圍了平壤城。 九月,契苾何力到達鴨綠水,莫離支男生用數萬精兵守之。契苾何力到達後,正趕上層冰大合,契苾何力率軍乘冰渡水,打敗高句麗軍,斬首高句麗軍三萬級,其餘都投降於唐軍,男生孤身逃回。

666年,淵蓋蘇文去世,高句麗內亂,淵蓋蘇文的三個兒子發生爭鬥。

668年,唐朝攻滅高句麗。

後人評價

淵蓋蘇文是高句麗末期非常具有爭議性的鐵腕軍事獨裁者。 一方面淵蓋蘇文抵禦了唐想滅掉高句麗的企圖。因此被許多人認為是朝鮮半島的民族英雄。另一方面,許多人認為他殘暴弒君, 鐵腕統治導致了高句麗後來的滅亡。

後代情況

長子:淵男生

唐高句麗人,字元德。淵蓋蘇文長子,入唐後因避諱唐高祖李淵名而改稱泉男生。

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嗣立為莫離支。與二弟淵男建、淵男產不睦。嗣位初,出巡國中,以淵男建、淵男產攝政。二人遂發兵逐之,淵男生率所部契丹、靺鞨軍走保別城,遣子淵獻誠致書附唐。授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安撫遼東大使、持節。隨即被征入朝,加遼東大都督、封玄菟郡公。

總章元年(668年)隨李勣攻平高句麗。以功進位右衛大將軍、晉爵卞國公。

儀鳳二年(677年),奉詔安輯遼東,頗能安民。

儀鳳四年(679年),卒於任、年四十六。“帝為舉哀,贈并州大都督。喪至都,詔五品以上官哭之,謚曰襄,勒碑著功。”(《新唐書》)

次子:淵男建

唐高句麗人,淵蓋蘇文次子。

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與弟淵男產逐兄淵男生而自立為莫離支。

總章元年(668年),唐朝聯合新羅的軍隊討伐高句麗,大將薛仁貴率軍擊敗淵男建。淵男建逃回平壤。高句麗王高藏命令淵男產率領首領九十八人,持白旗向唐軍統帥李績投降。但是淵男建拒絕投降,緊閉城門堅守,還多次出兵向唐朝軍隊出擊,不過屢戰屢敗。後來他將一部份軍事任務交由僧人信誠,但信誠其實是淵男生派遣到淵男建身邊的間諜,在五日之後信誠大開城門讓唐朝軍隊攻入焚城,淵男建企圖自殺但沒有成功。被俘虜之後隨高藏、同時被滅的百濟國王扶餘豐等一同被獻俘於唐都長安太廟。唐高宗認為他是舉兵抗拒的元兇,下令處死,後因淵男生的求情改判流放至黔州(今重慶市彭水縣)。

淵男建死於流放地。

三子:淵男產

唐高句麗人,淵蓋蘇文子。

乾封元年(666年),與其二兄淵男建逐長兄淵男生,擁立淵男建為莫離支。

總章元年(668年),唐聯合新羅攻伐高麗。城將破,奉王命持白幡帥首領九十八人,至唐軍統帥李勣軍前請降。入唐,授司宰少卿,仍加金紫光祿大夫員外置同正員。

聖歷二年(699年),授上護軍,萬歲通天三年,封遼陽郡開國公,遷營繕監大匠員外置同正員。

大足元年(701年),卒於第,年六十三,葬洛陽平陰鄉。

姓氏考證

蓋蘇文是中國東北少數民族政權高句麗歷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唐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時任高句麗東部大人的蓋蘇文發動政變,殺害高句麗王高武,立高藏為王,自任莫離支(相當於中原王朝的宰相)。在他執政期間,對內殘酷統治,國人不堪其苦;對外積極備戰,進攻新羅,挑起戰端,並且拒絕唐中央政府的停戰告戒,在遼東歸屬這一歷史遺留問題上與唐發生激烈矛盾,由此引發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親征遼東直至高宗總章元年(668年)消滅高句麗等一系列歷史事件。由於唐征遼東之役中著名的安市之戰和建安之戰都發生在營口地區,所以至今營口地區很多文物古蹟、民間傳說都與這段歷史有關。蓋蘇文也就因此成為營口民間家喻戶曉的名字。

然而,對於蓋蘇文這一歷史人物的姓氏,人們的認識卻很模糊,民間傳說認為他姓蓋(讀做“葛”),並衍生出蓋蘇貞等“蓋氏家族”成員,至今在營口的大石橋和蓋州一帶人們還對蓋蘇文之妹蓋蘇貞鎮守青石關的故事津津樂道,青石嶺附近還留有所謂的“蓋蘇貞墓”。

但考諸中國正史文獻,則記明確載蓋蘇文姓泉。《新唐書·高麗傳》記載:“有蓋蘇文者,或號蓋金,姓泉氏。”《資治通鑑》卷198記載:“高麗東部大人泉蓋蘇文弒殺其王武。”同書卷201又載:“乾封元年,高麗泉蓋蘇文卒,長子泉男生代為莫離支。”可見,“蓋蘇文”只是名字,而不是姓名,他的姓名全稱應為“泉蓋蘇文”,並且他的三個兒子也都姓“泉”:長子泉男生,《新唐書》有傳:“泉男生,字元德,高麗蓋蘇文子也……弟男建、男產知國事。”次子泉男建,史書也有記載,《資治通鑑》卷201:“泉男建遣兵襲其營,左武衛將軍薛仁貴擊破之。”

泉男生兄弟及其後裔的墓誌已大多在洛陽郊外邙山附近出土:泉男生墓誌的志蓋篆書“大唐故特進泉君墓誌”; 泉男產墓誌的志蓋題篆書曰“大周故泉府君墓誌”; 泉男生之子泉獻誠墓誌未見志蓋,志石首題“大周故左衛大將軍右羽林衛上下上柱國卞國公贈左羽林衛大將軍泉君墓志銘並序”; 泉獻誠之孫泉毖墓誌亦未見志蓋,志石首題“唐故宣德郎驍騎尉淄川縣開國子泉君墓志銘”,

從上述文獻記載及出土實物來看,蓋蘇文家族姓“泉”言之鑿鑿,似乎沒有可懷疑的餘地。但是,朝鮮出版的歷史著作《朝鮮通史》則寫做“淵蓋蘇文”,韓國學者徐炳國所著的《高句麗帝國史》、中國台灣學者柏楊所著《中國人史綱》等也都寫做“淵蓋蘇文”。那么“泉”與“淵”究竟哪個才是本字呢?

要弄清這個問題,就要涉及到中國古代的避諱制度。在中國古代,凡是皇帝的名字一律都要迴避,“犯諱”的地名、官名、人名乃至動物名都要改換為另外一個與之相近的字。在唐代,為了避諱唐高祖李淵的名諱,將“淵”字大多改寫為“泉”(另有少數改作“深”)。陳垣先生在《史諱舉例》中有詳細的考證,現擷取改“淵”作“泉”的史諱數例以證之:

1、《舊唐書·列女傳》:“宋庭瑜妻魏氏,隋著作郎彥泉之後也。”彥泉當是彥淵,避唐諱追改。

2、《晉書·地理志》:“陽平郡清泉縣。”清泉,本清淵,避唐諱追改。

3、《北史·張湛傳》:“敦煌深泉人也。”深泉即深淵,避唐諱追改,唐以前不名深泉也。

4、《舊唐書·地理志》:“臨清,漢清泉縣。”清泉,漢本名清淵,唐人避諱追改。

5、《後漢書·獻帝紀》:“興平二年,殺光祿勛鄧泉。”同書《五行志》作“鄧淵”,此作泉,章懷改。

淵蓋蘇文所姓之“淵”,無疑沖犯了唐朝的國諱,因此在唐朝文獻中被改寫做“泉”, 至於淵男生兄弟,作為高麗降將在唐朝做官,更是要“入鄉隨俗”,老祖宗的姓氏也大不過朝廷的禁忌,只好改“淵”姓“泉”了,所以在他們的墓誌上才會出現“泉君”的字樣。

通過上述考證,我們可以看到,“淵”才是蓋蘇文真正的姓氏,“泉”是唐代為避諱李淵名諱所改寫的替代字,至於民間流傳的“蓋”(葛)則更屬於無稽之談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