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電極

深部電極是難治性癲癇外科有價值的輔助手段。

工作原理

用腦深部電極從癲癇病人深部腦組織記錄癲癇病灶源放電,始於Hahge Belinson和Gibbs時代。多聯腦內或深部電極技術和雙側顳葉癲癇病灶的長程腦電記錄的使用促使臨床研究向縱深發展。儘管現代評價方法有了很大的改進,但無創性技術不能對部分難治性癲癇病人進行滿意的診斷。這些病人需要顱內腦電圖(EEG)記錄,以精確的診斷和設計治療性外科手術步驟。因而己在世界各國多癲癇診治中心套用,己成為確定癲癇病灶源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腦皮層電圖(ECoG)亦不能取代DEEG,DEEG可以幫助確定發作間期功能異常的區域和癲癇灶,並且可用來判定可疑皮質的功能腦深部皮質異常放電的強度和範圍。

類型

深部電極通常分兩類型:①彈性電極。有彈性的,硬質的,觸頭數目多少不一,由不同的金屬構成,從不同的入路插入,並且可在手術室內長期或短期套用。電極的尖端比較鈍,從而避免了在插入過程中離斷神經聖組織。多數外科醫生喜歡有彈性的電極,因為它比硬質電極安全。將半剛性的管心針或推進器安置在套管型電極的中空核心部位或沿導線放置,用其將彈性電極插入。電極要偏離諸如動脈等結構周圍的組織平面,這偶爾會使電極的放置欠精確,但卻能減少出血的機會。一旦將電極插入後,就移除管心針或推進器,將彈性電極留在後面.在移出推進器時有可能會使導線移位,但這很少引起嚴重的問題。對於彈性電極來說,其頭部受到打擊時,並不能引起電極在腦組織內移動而導致損傷。當不需要時,可在床邊輕易地撤走電極,並且幾乎沒有不適的感覺。②硬質電極。某種程度上講,在皮質內安置硬質電極會更為精確。但必須注意,不要隨意移動或觸動硬質電極,從而避免電極在腦組織內移動,損傷腦組織或腦血管。

電極通常有多個觸頭,沿電極按照一定的間隔(5或10mm)排列,這樣可以抽樣測量整個電極經過部位的電活動。根據所要求的觸頭間距,也將電極製成任何想要的規格。觸頭的面積通常為幾平方毫米,然而其大小以神經科專家視具體情況擇優選擇。觸頭通常由無磁性的鎳一鉻合金製成,偶爾由鉑一銥合金製成,因此它無磁性,並與MRI相容。過去,電極是由不鏽鋼、金一鉻或其他金屬構成的,與合金相比,在MRI掃描時,它們會產生更多的偽影。由於銀和銅會產生腦副反應,而這兩種物質不能用來製作電極。從每個觸頭處分別引出一根獨立的絕緣導線到電極的近側端,在此處將它們插入一個連線器內,通過一根電纜線與EEG記錄器上的放大器相連。

深部電極的埋置需要立體定向MRI或CT的導向,才能保證軌道終點和每個接觸面的準確性(Mc Carthy,1992),通常是雙側對稱安置。深部電極通常在全麻下,於手術室內通過顱骨鑽孔或顱內腦外科手術過程中植入。顱骨鑽孔植入採用立體定向框架或無框架立體定向技術,很容易安置。根據所需安置電極的數目和類型。病人於術後通常要在監護病房中觀察24小時,當需要長期腦電記錄時,然後轉移到專門的癲癇病房,進行連續的可視頻EEG監測。深部電極在腦內的存留時間沒有理論上的限制;監測時間根據臨床情況而定,並且在多數研究中心中一般為1-3周。顱腦外科手術時從暴露的腦皮質表面安置,採用實時描記,並就描記結果作出討論,指導外科手術及判斷手術結果。

滿足條件

然而,在安置深部電極前,必須滿足兩個條件:首先,也是最主要的,通過較安全的無創性檢查不能獲得所需要的信息。術前評價的主要目的就是確定一個能被手術切除或離斷的癲癇灶,或者確定存在多發癲癇灶,從而排除進行局部治療的情況。磁共振的廣泛套用大大地提高了我們診斷結構性病變的能力,並且從“簡單的”病史、頭皮EEG和24小時動態EEG到較“複雜的”正電子發射斷層成像(PET)和磁源成像等輔助技術,使多數病人無須顱內電極檢查就能行手術治療。僅當那些無創性檢查結果相互矛盾,或不足以定位癲癇灶時,可以在手術時作ECoG,僅此還不能深部皮質的功能狀況和異常電子表活動,才套用顱內深部電極。其次,在安置顱內電極前,應該有一個關於癲癇灶定位的合理假設;在缺乏對癲癇起源部位有一個清楚的認識時,不應該安置顱內電極。因此,顱內電極可以輔助確定是否有一個或多個癲癇灶,幫助劃分單個病灶的邊界,確定病灶內或臨近組織的功能。

與頭皮電極相比,DEEG有如下幾個優點:①它們直接位於皮質內,因此信號就不會被上面的頭皮及顱骨衰減:②EEG信號不會因肌電活動而變得模糊;③可記錄來自於少量神經元的信號,尤其是能記錄諸如海馬等深部皮質的電活動,這是其他電極所不能探測的;④能比頭皮、蝶骨電極更早地探測到EEG癲癇發作,並且通常也比硬膜下電極更早的探測到海馬癲癇發作。然而深部電極有利也有弊。它只能抽樣探測數量有限的皮質,並且來自最近相鄰皮層的信號會使記錄產生偏差。因為所有EEG信號的幅值與任何電位偶極的立體角有關,故不能探測到臨床上重要的正切方向的電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