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特性
淮河洪水主要為暴雨洪水。暴雨集中在6~9月,6月暴雨主要在淮南山區;7月暴雨全流域出現的機遇大體相等:8月西部伏牛山區、東北部沂蒙山區暴雨相對增多,同時受颱風影響東部沿海地區常出現颱風暴雨;9月流域各地暴雨減少。產生暴雨的天氣系統主要是切變線、低渦、低空急流和颱風。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簡稱副高)對淮河流域汛期降水影響很大,一般6月中旬~7月上旬副高第1次北抬,雨區從南嶺附近移至淮河和長江中下游地區,淮河南部進入梅雨季節。淮河的梅雨期一般為15~20天,長的可達一個半月。梅雨期後,隨著副高第2次北抬,淮河流域受副高或大陸高壓控制,暴雨減少,但由於大氣環流的變化和副高短期的進退,這時淮河流域也經常發生較大範圍的暴雨。颱風暴雨在淮河流域幾乎每年發生,時間多在8月,雨區多在東部沿海,伸入流域內地的颱風較少。但1975年8月颱風伸入流域西部,停滯徘徊數日,造成洪汝河、沙潁河罕見的特大暴雨。
洪水特性
淮河流域分淮河和沂沭泗兩個水系,其洪水特性有所不同。
淮河水系洪水
洪水主要來白淮河上游、淮南山區及伏牛山區。淮河上游幹流河道比降大,洪水匯集快,洪峰尖瘦。洪水進入淮河中下游後,幹流河道比降變緩,一般僅為0.03‰,沿河又有眾多的湖窪、低地,經調蓄後洪水過程顯著變緩。淮河左岸諸支流中,只有少數支流的上游為山丘區,多數為平原河道,安全泄量小,洪水過程平緩。淮河右岸諸支流均為山丘區河流,河道短、比降大,洪峰尖瘦。淮河洪水按影響範圍可分全流域洪水和局部地區洪水兩種類犁。(1)全流域性洪水由長曆時、大範圍連續暴雨所造成,如1931年、1954年洪水,其特點是乾支流洪水遭遇,淮河上游及中游右岸各支流洪峰接踵出現,中游左岸支流洪水又相繼匯入幹流,從而出現長達兩個月左右的洪水過程,淮河沿線長期處於高水位狀態,淮北平原大片地區洪澇為害。上中游洪水雖有洪澤湖調蓄,但對下游平原地區仍有嚴重威脅。1931年洪水,裏運河大堤潰決,淮河下游里下河地區淪為澤國。(2)局部地區暴雨洪水山現的機會很多。上中游山丘區的局部洪水也會在淮河中游幹流形成較大的洪水,但對下游影響不大。發源於大別山區的史灌河、淠河是淮河右岸的主要支流,洪水過程尖瘦,對淮河下流洪峰影響很大。如1969年淮河正陽關水位達25.85m、流量為6940立方米/秒,主要就是由這兩條支流7月的一次洪水造成的。淮河左岸諸支流洪水流經平原地區,匯入幹流時的洪水過程平緩,加上河道宜泄能力小,匯入淮河幹流的洪峰流量不大,但洪水量對淮河幹流的影響則很大。集水面積38240平方公里的沙潁河匯入淮河幹流的最大洪峰流量只有3000立方米/秒左右,而其洪水量可占正陽關一次洪水量的1/3以上。
沂沭泗河水系洪水
(1)沂、沭、泗河發源於沂蒙山區,洪水經人工開挖的新沂河和新沭河入海。沂、沭河上中游為山丘區,河道比降大,洪水匯集快,洪峰尖瘦,集水面積10315平方公里的沂河臨沂站,在上游暴雨後不到半天,就可出現10000立方米/秒以上的洪峰,一次洪水過程僅為2~3天。(2)南陽湖、獨山湖、昭陽湖和微山湖構成的南四湖是沂沭泗河水系最大的湖泊,承納湖西平原和湖東泗河來水,最大蓄洪量為48億立方米。湖東諸支流多為山溪性河流,源短流急,洪水陡漲陡落;湖西諸支流流經黃泛平原,泄水能力低,洪水過程平緩。南四湖出口泄量不足,發生大洪水時往往湖區周圍洪澇並發。(3)南四湖出口至駱馬湖之間邳蒼地區的北部為山丘區,徑流係數大,洪水漲落快,也是沂沭泗河水系洪水的重要來源。駱馬湖匯南四湖、邳蒼地區及沂河洪水,經新沂河下泄入海。新沂河為平原人工河道,比降較緩,沿途又承接沭河部分來水,因而洪水峰高量大,過程較長。(4)20世紀50年代以來,沂沭泗河水系各河同時發生大水的有1957年,先後出現大水的有1963年。與淮河洪水相比,沂沭泗河洪水出現時間稍遲,歷時短,但來勢迅猛。
淮河流域洪水峰量的變差係數較大,淮河幹流中游各站30天、60天洪量的C值為0.95~0.85。沂沭泗河水系的沂河、沭河主要控制站臨沂、大官莊洪峰流量的C值為1.05,7、15、30天洪量的C值為0.95~0.90。
典型洪水
1921年洪水根據有關文獻記載和調查研究成果,該年降雨持續時問最長,6~9月流域不斷出現大雨和被暴雨。這次洪水自6月16日第一次大雨之後,淮河幹流正陽關站於6月17日開始漲水,8月30日出現最高水位23.44m,中渡洪峰流量約15000立方米/秒,120天洪量約為800億立方米。洪澤湖蔣壩站洪水11月30日才退盡。與1931、1954年洪水相比,為20世紀以來歷時最長、120天洪量最大的洪水。因下游及時開放了3個歸海壩,保全了里下河東堤沒有潰決,災情較1931年輕。
1931年洪水6月下旬~7月底全流域出現持續長時問的大雨和暴雨,雨量主要集中在7,月降水量為常年同期的2倍以上,最高的達3.5倍。淮河幹流中渡站洪峰流量為16200立方米/秒,60天洪量為691億立方米。沿淮大堤白河南信陽至安徽五河主要決口有64處,淮北平原一片汪洋,洪澤湖以上洪水淹沒面積約3.2萬平方公里。
1954年淮河水系大洪水1954年梅雨期長達1個多月,7月淮河水系出現5次大範圍的降水過程,平均月降水量達529mm。淮南山區、淮北平原出現多處月降水量超過900mm的暴雨區,最大點暴雨在大別山的吳店,為1265.3mm。大範圍的連續暴雨造成淮河乾支流洪水並漲,洪峰需加,中游幹流長期處於高水位,淮北平原大片地區遭受洪澇。淮河正陽關最高水位為26.55m,洪峰流量達12700立方米/秒,蚌埠和洪澤湖蔣壩水位分別達22.18m和15.23m,中渡站最大30天洪量為513億立方米。1921、1931年淮河大水與1954年相似。1931年中渡站30天洪量與1954年相近。1921年洪水歷時長,中渡站120天洪量大於1931、1954年,達826億立方米。
1968年淮河上游洪水暴雨中心7天降雨800mm,超過500mm的雨區面積為6270平方公里。淮河上游幹流息縣站洪峰流量達15000立方米/秒,淮濱站洪峰流量、15天洪量都超過50年一遇,淮濱縣城受淹。
1975年8月洪汝河、沙潁河洪水5天降雨量超過600mm的而積為7810平方公里,最大點暴雨林莊站l天降雨1005.4mm、3天降雨1605.3mm。洪汝河、沙潁河河道普遍漫決,板橋、石漫灘水庫垮壩,造成大範圍十分嚴重的洪水災害。
1957年沂沭泗洪水7月6~26日連續出現多次暴雨,南四湖湖東蔣自岸總降雨量達975mm,占當年汛期雨量的84%。沂沭河先後出現6~7次洪峰,臨沂站最大流量15400立方米/秒。南四湖出現有記錄以來最高水位,南陽站水位達36.48m,沿湖及湖西大片地區受淹。南四湖30天洪量達114億立方米,相當於80年一遇。
1974年8月沭河、沂河洪水暴雨中心3天降雨435.6mm,沂河臨沂站在上游水庫調蓄的情況下,洪峰流量為10600立方米/秒;沭河大官莊還原後的洪峰流量為11100立方米/秒,相當於100年一遇。駱馬湖出現歷史最高水位25.47m。
1991年淮河中下游洪澇5月中旬到7月中旬發生了3次大面積暴雨,淮河水系最大30天面平均雨量389mm,降水總量738.7億立方米。在充分利用上中游水庫、行蓄洪區蓄滯分洪後,淮河幹流正陽關和蚌埠站最高水位仍達26.52m和21.98m,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第2位。洪澤湖蔣壩站7月17日最高水位14.08m,相應出湖流量10250立方米/秒。造成淮河流域嚴重洪澇災害,中游沿岸及里下河地區澇災尤其嚴重。
淮河流域乾支流洪水特徵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