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淇邑勝傑
【創作年代】明朝
【作者姓名】孫徵蘭
【作品體裁】詩
作品原文
河山肘腋夾殷墟,猗徙星台領勝余。
靈澗千回盤鷲曲,陽山一葉插天虛。
清流岩際方壺出,菉入園中君子如。
枕畔淪浪清漱骨,衡門人臥老龍廬。
題 解
這是一首遊歷描寫淇縣風景名勝的詩。孫征蘭在外居官,晚年歸里。詩人再次領略了山河環抱的殷墟摘星台、千回靈澗、一葉陽山、岩際清流、淇園綠竹等風景,詩人思接千載,感慨殷墟的滄桑,也不乏對人傑地靈的家鄉——古城朝歌這塊勝地的驕傲之情。
注 釋
淇邑勝傑:淇縣的名勝和傑出人物。邑,古代稱諸侯國為邑。段玉裁注:“《左傳》凡稱人曰大國,凡自稱曰敞邑。古國邑通稱。”(譯文:段玉裁注釋:“《左傳》上凡稱別人的國家就叫‘大國’,凡稱自己的國家就叫‘敞邑’。古代‘國’‘邑’通稱。”)古代“邑”又是縣的別稱;也泛指一般城鎮,大曰都,小曰邑。
河山句:比喻殷墟依山傍水,地勢優越。肘腋(zhǒuyè),胳膊肘兒和夾肢窩,比喻極近的地方。殷墟,指殷商朝歌都城遺址。
猗徙句:徘徊於摘星台上領略名勝古蹟遺存。猗徙,yǐxǐ,徘徊。猗同“倚”,亦叫“徙倚”。
星台:即摘星台,位於今淇縣城中心。紂王建造。名“摘星台”,意即台高,登臨其上可以攬月摘星。紂王在此摘比干心後,易名摘心台。
靈澗句:靈山寺的澗水像老鷹盤旋那樣曲折。澗,夾在兩山間的水溝。盤鷲曲,像老鷹盤旋那樣曲折。
陽山:此指淇縣城西5公里處的朝陽山,也叫耬鏵山、尖山。天虛,天空。
岩際:岩石之間。
方壺出:從方壺中流出。方壺,神話中將海中三神山之一。神話中將海中三神山稱為“三壺”:南朝梁蕭綺《拾遺記》載:“海上有三山,其形如壺,方丈曰方壺,蓬萊曰蓬壺,瀛洲曰瀛壺。”
菉入句:菉栽種入淇園中就和聖人君子(衛武公)一樣譽滿天下。菉,lǜ,此通“綠”,指竹。《詩經·衛風·淇奧》中有“瞻彼淇奧,綠(菉)竹猗猗”句,這是歌頌衛武公的詩。
枕畔:靠河邊。畔,pàn,旁邊,附近。淪浪,青蒼色的河水。
衡門:橫木為門,指簡陋的房屋。
作者簡介
孫徵蘭(1586—1653),字九畹,號“睡仙”,今河南省淇縣南陽村人。明末御史,善於書法詩詞,有“書林之秀”之美譽。年少時就聰明好學,被譽為“靈童”。20歲到縣儒學“補弟子員”。明萬曆43年(公元1615年)春,考取魁位舉人。天啟2年(公元1622年)考中進士。不久升為監察御史、“侍殿陛”,恭助朝廷議定國事。崇禎初期轉任福建道監察御史;後期任四川布政司參政,分守上川南道。曾監綿道軍,振旅以律,策敵以奇,制服江寇,屢獲大捷。後在邛州峨眉,開疆一百餘里,使“三巴悉平”。孫徽蘭雖外地居官,但情系鄉梓。在家鄉先後樹碑立閣,存有大量摩崖石刻、題聯、詩章、墨跡。淇縣人尊之為“孫老官”、“書林之秀”。於清順治十年善終,享年68歲。著有《香國樓詩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