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況
南陽市,簡稱宛,位於河南省西部,是中原地區的一個歷史文化名城。南陽屬於盆地,中間是南陽平原,土地肥沃。四周群山環繞,景色秀麗。在南陽的西北有一座古城——淅川。淅川原名丹陽,是春秋戰國時楚國的都城。她位於鄂、豫、陝三省交匯處,過去曾有“三省通衢”之稱。今年來,淅川建設“全國生態示範縣、中原旅遊名縣、區域經濟強縣”的戰略指導下,決定藉助南水北調機遇投入生態旅遊開發,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全面和諧發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源頭--丹江口水庫,是亞洲最大的人工淡水庫。水面碧波千傾,天水一色,山清水秀,美麗如畫,奇山異石,獨具姿彩。在淅川境內又出土過大批文物,更使她蜚聲海內外。淅川屬於一個山城,境內多山。其中在她的北部有一座高山,海拔1000多米,山勢險峻,林木蒼翠,怪石交錯,鳥獸雲集,歷來是人們休閒、度假的勝地。又因其充滿了許多神奇動人的傳說,固使使她成為宛西一顆璀璨的明珠,她就是霄山。
霄山原名削山。相傳南京祖師選地修行,一日經過此山,見該山山勢險峻,雲霧繚繞,如入仙境,便決定在此修行。誰料他剛一落腳,便聽到山崩地裂一聲巨響,大山頃刻間下陷千餘米,才知此山不適宜自己修行,於是遺憾地離開此地,最後落定湖北的武當山。但從此以後,該山就被取名為削山,意為削減,下降的山。後來當地的一位秀才覺得削山之名不夠光彩,便改其名為霄山,有高大、險峻,直入雲霄之意。從此霄山之名便沿用至今。
主要景點
四女望月
四女,指霄山的四座山峰。最大的一座是霄山的主峰,叫聖母峰,往西依次是仙女峰、玉女峰和處女峰。四峰一字排開,遙相呼應,遠觀好像四位聖女遙望月空,故稱為“四女望月”。其實“四女望月”,“九龍聖母廟”,“白龍潭”,“黑龍潭”和“尼姑庵”都源自於一個動人的傳說。
相傳,明末清初,在淅川的水田村有一劉姓員外,家有一女,天生麗質,心地善良。一日劉小姐與同村的幾位姐妹正在河邊戲水,猛然間上游水面突起雲霧,不久雲霧散去,卻見一個鮮美的桃子順水漂下。劉小姐撿起桃子,拿在手中左右觀賞,甚是喜歡。不料桃子卻順手滑進口裡,沉入腹中。幾個月後,員外發現女兒的肚子開始隆起,懷疑得了腫瘤,便找郎中診治。沒想到郎中竟說女兒已經身懷六甲。惱羞成怒的劉員外害怕外人知道敗壞自己的門風,容不得女兒半點兒解釋,便把她連夜逐出家門。
被逐出家門的劉小姐無依無靠,饑寒交迫。一日行入一座大山便倒在地上,不省人事。第二天當她醒來的時候,她卻吃驚地發現自己躺在一張陌生的床上,周圍幾個小尼姑正笑眯眯地看著她。她慌忙坐起,問是怎么回事兒。一位年長的尼姑告訴她,這裡是尼姑庵。昨晚兩個小尼姑下山打水,發現了她,於是把她抬入庵中。她這才想起昨天的事,急忙叩謝。不一會兒,老尼姑從後院端出一碗熱湯讓劉小姐喝下後,便開始打聽她的身世。劉小姐話未出口,早已泣不成聲。當她把自己的身世講完,庵中已是哭聲一片。老尼姑安慰劉小姐說,“姑娘,不要太過於傷心,小心傷著了胎兒,我們大家會幫助你的”。劉小姐這才抹乾了眼淚,用力地點了點頭。
從此,劉小姐便在尼姑庵中住了下來。她白天幫助姐妹們做一些輕活兒,晚上就在油燈下縫縫補補。轉眼幾個月又過去了,在一個雷電交加的晚上,劉小姐一胎竟生下了三個女兒,眾尼姑正吃驚,一道紅光閃過,從劉小姐的腹下又爬出九條小龍。一時間訊息傳出,驚動四野。眾村民以其為神,皆上山朝拜。從此尼姑庵便香火鼎盛,朝拜之人絡繹不絕。
說來也怪,自從尼姑庵中來了劉小姐,山村一直是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後來,人們乾脆稱她為聖母。生了孩子的聖母娘娘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么開心,因為她晚上總做噩夢,夢中她被玉帝派來的天兵抓回了天庭,說她違反了天條,要把她壓在大山下面,永世不得超生。她經常被噩夢驚醒,醒後總是神思恍忽,憂心忡忡。又是一個電閃雷鳴的夜晚,整個山村似乎被恐怖籠罩著,小孩哭個不停,狗叫個不停,到處都是奇怪的聲音。第二天,天晴了,山村又恢復了平靜。但人們卻吃驚地發現聖母娘娘不見了,她的三個女兒和九條小龍也不見了。他們找遍了所有的地方,但還是不見蹤影。人們悲痛欲絕,仰望蒼穹,祈求上帝還給他們聖母。就在他們抬頭的一剎那間,只聽山崩地裂一聲巨響,整個大山變了,她變得就像一位慈祥的聖母,端坐在北方,兩條巨大的臂膀擁抱著村莊。而且更為神奇的是,在她的西邊竟冒出了三座山峰,山勢峻峭,林木蒼翠。人們在驚詫於大山巨變的同時,也更加想念聖母娘娘。他們深信這四座山峰就是聖母和她的女兒變化而來的。因此,他們把大山的主峰叫聖母峰,其他三座按照她三個女兒的名字分別取名叫仙女峰、玉女峰和處女峰。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四女望月”。後來,人們在聖母峰的後面又發現了三個水潭,潭水清澈見底,皆有巨龍出沒。聽說這三條巨龍分別是白龍、黑龍和蒼龍,他們是九龍中的三個,為了保護自己的母親,他們長年守候在這裡。其他六條龍聽說貪慕富貴分別去了東海、南海和北海。後人為了紀念聖母娘娘,在聖母峰的山頂修建了祠廟,這就是現在的九龍聖母廟。每年的2月12日(也就是九龍出生的日子)人們在山頂舉行盛大的廟會來紀念聖母娘娘,這種風俗一直沿襲至今。人們又在聖母峰後面的三個水潭旁修建了白龍廟、黑龍廟和蒼龍廟,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磨盤溝
磨盤是過去人們用來磨穀子的一種工具,圓餅狀,表面有凹槽,石頭做的,加上石滾就可以用來磨碎穀物。在霄山前部中心山脊的一個山谷里,至今還放著一塊巨大無比的磨盤,當地人把這個地方叫磨盤溝。相傳很久以前,在聖母峰的山頂曾駐紮過軍隊,那裡有30多間房屋,四周有城牆,寨門。至今還有四大城門的遺蹟。當時需要大量的糧食都是由山下的人磨好後送上去的。後來有人建議打鑿一塊磨盤帶到山頂使用。但磨盤做好後卻無法拿到山頂,因為太重了。於是有人請來了道士幫忙。這位道士果然法力無邊,用小小的傘柄便挑起了巨大的磨盤連夜送往山頂。誰知剛行到半山腰,突然聽到一聲雞鳴,一時間,法力失效,磨盤滾落山澗。從此,再也無人能夠移動這塊磨盤。
擂鼓台
在霄山主峰的右部山脊有一塊巨大無比的石頭,表面十分平整,並且向外突出。人站在上面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這個地方叫擂鼓台。相傳當地的軍隊打了勝仗都會在此擊鼓慶賀。可以想像當時的情景一定是鼓聲震天,氣壯山河。
鳳凰台
在擂鼓台的下方同樣有一塊巨石,形狀怪異,相傳那裡曾是鳳凰築巢、棲息的地方。後來那裡沒了鳳凰,但鳳凰台的名字卻流傳了下來。鳳凰在中國是一種十分吉祥的鳥,備受人們喜歡。因此人們認定這個地方肯定是風水寶地,有人甚至還想死後葬在此處,希望日後子孫會財運高照,加官進爵。
聖女石
在霄山主峰的下部有一怪石,形似蛤蟆。蛤蟆口中長年有清水流出,水質甘甜。聽說飲了這裡的水就一定會鴻運當頭,長命百歲。相傳,有一年霄山大旱,河湖乾涸,草木枯萎,百姓叫哭連天。有人甚至想外出討飯。村裡的男人們幾乎天天都去求雨,但都無功而返。就在這時,有一位村姑向族長請願要前往山頂求雨。這個提議立刻遭到了族長及族裡所有人的反對,因為在族裡是不允許女人做這種事的。情急之下,這位村姑趁著夜黑無人知曉,獨自一人上山求雨。她一步一叩頭,步步祈禱。她的衣服劃破了,腿流血了,但她絲毫沒有感覺到疼痛。肚子餓了,她就順手抓取路邊的野草充飢。最難耐的是口渴,她已經好久沒有喝水了,這使得她更加步履維艱。後來,她再也堅持不住了,終於倒了下來,鮮血染紅了周圍的草地。說來也怪,村姑剛一咽氣,天空突然烏雲翻滾,一時間大雨傾盆。農民的莊稼得救了,人們歡呼雀躍。第二天,村民們發現了村姑的屍體,並在她的旁邊發現了一塊怪石,該石形似蛤蟆,口中有清水流出。人們都說這一定是村姑變化而成的,她為了全村人犧牲了自己的生命,這種精神一定是感動了上帝,才降此大雨。後人為了紀念這位村姑,把這塊石頭叫聖女石。又因為該石形似蛤蟆,就把石頭所在的地方叫做“蛤蟆凹”。
豹子洞
霄山山勢險峻,林木蒼翠,水草豐美,氣候宜人。不僅有許多名貴的藥材,還是一個野生動物繁生的地方。常見的有狼、野兔、野豬、野羊、麋鹿、狐狸和豹子等。其中豹子的數量過去很多,它們大多居住在洞穴里,因此在霄山的山凹里有許多豹子洞。其中有一個地處險要,洞口雜草叢生,周圍怪石林立,過去曾有人看到5隻豹子同居穴中。
泉林瀑布
霄山山勢險峻,所以瀑布眾多,其中最大的一個是泉林瀑布。瀑布高達數十米,遠觀瀑流飛瀉,如白色緞帶橫空飄下,蔚為壯觀。瀑下是清澈的水潭,潭中遊動的小魚清晰可見,潭周圍各色鮮花爭芳鬥豔。
霄山日出
中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在全國的眾多大山中,霄山算不上一座高山。但因她地處盆地邊緣,所以當你登上峰頂的時候,同樣有一種“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放眼四望,山澗雲霧繚繞,山上微風拂面,白雲飄飄,使人如入仙境。其實更妙的是在峰頂看日出。有人曾稱霄山為“中原泰山,這足以看出霄山的魅力。
水棺廟
霄山的腳下是一個村莊,村前有一條小河,寬約數丈,河水清澈見底,長流不斷。在河的一個狹窄處,怪石突起,其間形成一個巨大的水槽,形似敞開的棺材,而水槽上方的石塊,恰似棺蓋。聽說如果有人在此溺亡,棺蓋會自動落下,蓋住水槽。這樣,他的子孫日後一定會身居高位,富甲一方。在水棺的右方有一個小小的石廟,聽說廟裡的神是專門來掌管這個水棺的,而這個石廟也被人們叫做水棺廟。
霄山農中
霄山農中是霄山農業中學的簡稱,相當於現在的職業高中。它位於霄山主峰正前部的山谷里,那裡至今還有它的遺蹟。當年校舍的根基如今還清晰可見,當年農中學生種植的茶樹現在也是枝繁葉茂。聽說霄山農中是解放後農業學大寨時所建,所需的建築材料全部是從山下一點一點搬上去的。當時建有4個教學班,連同師生宿舍共有30多間房屋,師生人數約200人。學生們半天上課,半天勞動,吃住皆在山上。他們甚至種了菜,養了豬。後來,農業學大寨結束,學校也就停辦了,所以很多學生並沒有真正畢業。但那段經歷卻讓他們終生難忘。
岳家溝
在通往霄山的中部山坳有一塊空地,空地上散落著殘磚爛瓦,旁邊還有幾座古墳墓。聽說這裡以前曾是南宋抗金名將岳飛後人的宅院。相傳,當年岳飛父子被奸臣秦檜迫害致死後,他的後人不願在朝為官,於是便決定解甲歸田,隱居山林。一日,他們經過霄山,見這裡山清水秀,風景優美,於是決定在此安家定居。他們開墾荒地,修建宅院,從此過上了無憂無慮的田園生活。解放後,岳家第十六代子孫岳振山帶領全家離開霄山,從此不知去向。後來,這個山坳就被人們就叫做岳家溝。
余氏古屋
在霄山腳下有兩個古老的大宅院,其中有一個至今保存完好。宅院建造奇特,做工精巧。聽說該宅院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為一餘姓人家所建,解放後分給了貧農任太興。相傳明朝崇德年間,霄山來了一對討飯的夫婦,丈夫姓余,叫余少元;妻子張氏,有點兒傻裡傻氣。他們來到這裡後,發現這裡的人們很友好,而且環境也不錯,於是就決定住下來。他們搭建了一個茅棚,就此算安了家,從此再也不用過著那種四處奔波的日子。話說有一天,丈夫余少元去縣城賣柴,留下妻子一人在家。臨走時再三叮囑張氏要好好看家,但結果還是出了事。傻妻失手打死了家裡養的唯一一頭小豬,她害怕丈夫回來後責罵,於是決定偷偷把小豬埋掉。沒想到挖坑時竟挖出一筐白花花的銀錠,余少元從此發家。富有了的余少元迅速推倒了自己的舊茅棚,建起了新房。但有一天,一位風水先生路過此地,見到余少元說:“住在此地,只可富有,不可為官,除非拆遷”。聽信此話的余少元立刻按照先生的指點,把新屋搬到現在的位置。果然不出所料,余少元的孫子余華西在科舉考試中,一舉命中榜眼,官至縣令。聽說他還是一位受人愛戴的好官,在河南太康縣任職。在位期間為當地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以至於離職時,十里長街,百姓泣送。後來,余家的宅院經過幾次翻修、重建就成了現在的樣子。但到了余世彬、余世清這一代,余氏家族發生了很大變化。解放後,由於余家被劃分為地主成分,所以他們的宅院也被分給了貧農任太興,從此余氏家族敗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