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由於地球在不斷運動和變化,逐漸積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殼某些脆弱地帶,造成岩層突然發生破裂,或者引發原有斷層的錯動,這就是地震。地震分為構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誘發地震,絕大部分地震都發生在地殼中。
中國地理位置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活躍。20世紀以來,發生6級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貴州、浙江兩省和香港特別行政區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震活動頻度高、強度大、震源淺、分布廣,是一個震災嚴重的國家。1900年有記錄以來,我國死於地震的人數達55萬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數的53%;地震成災面積達30多萬平方公里,房屋倒塌達700萬間。地震及其他自然災害構成中國的基本國情之一。
原理
由於縱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大於橫波,所以地震時,縱波總是先到達地表,橫波落後一步。但橫波卻是地震時造成建築物破壞的主要原因。發生地震時,人們先感到上下顛簸,數秒後才感到強烈的水平晃動。根據地震這種特性,我們可以制定縱波感應器,並且在建築物基礎安裝像汽車安全氣囊的感應氣墊,一旦地震來臨,縱波感應器啟動,在橫波能量對建築物造成破壞前感應氣墊膨脹並把來自於縱波的能量進行消能。同時通過輸入設防等級橫波的最大能量,計算出建築物的水平位移,並在基礎支座安裝彈簧輕軌,保證建築物水平的最大位移,抵消來自橫波水平剪力對建築物的破壞,並使建築物恢復到原來的位置(有類似“不倒翁”性質)。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也可以在建築物的混凝土柱加入某種纖維外加劑,加強混凝土的抗彎、抗剪能力,使柱子能夠類似於臂力器的效果,真正達到“強柱弱梁、強剪弱彎”,使建築物的抗震等級大大提高。
研發背景
唐山地震1976年7月28日,唐山發生了芮氏7.8級的強烈地震,這次地震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位於震中區的建築物普遍倒塌。震前唐山市的基本烈度定為6度,各類多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大多未按抗震要求設防。在9、10度區,框架遭受中等或嚴重破壞甚至倒塌,主要震害是節點或柱端混凝土嚴重壓碎,鋼筋嚴重壓曲,節點破壞後柱端水平斷裂、錯位,主體承重結構破壞,尤其是承受重力的豎向構件(柱)的破壞,造成整個框架結構的倒塌。很少有倒塌瓦礫離原結構位置較遠的情況。說明水平地震運動的往復作用破壞了結構,使之成為局部或整體可動機構,而最後倒塌則主要是結構喪失了承受豎向載荷的能力所致。
雲南瀾滄地震
1988年11月6日在雲南瀾滄縣發生了7.6級的強烈地震,地震區內的多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多為近年來的新建築,設計中雖然考慮了抗震因素,但由於設計不完善且施工質量較差,多數首層為空曠的門市, 二層以上為用填充牆分隔成的辦公室或居室。瀾滄地震的主要破壞區域在近場區。整個在地震區見到的柱子破壞形態是沿橫軸方向,因層間剪下變形導致柱端出現水平開裂的彎曲破壞形態。沿縱軸方向因窗間牆體與過梁的約束,框架柱呈現出短柱的剪壓破壞形態,相互垂直的兩水平軸向的地震輸入造成上述震害。
日本神戶地震
1995年1月17日在日本關西兵庫縣發行了芮氏7.2級大地震,主要表現為豎向地震。神戶市存在著新老規範設計並存的建築,7~8層框架結構較多,這次地震破壞相當嚴重,主要為鋼筋混凝土柱子的混凝土壓碎,縱筋壓屈,7~8層的框架除個別底層柱子破壞以外,多數框架柱都在第三或第四層發生破壞,主要原因是由於:(1)強梁弱柱,柱發生破壞導致框架中間層倒塌;(2)剛度突變層,如勁性鋼筋混凝土結構變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的變化層;(3)地震力沿高度分布不合理,不少框架結構整體傾斜倒塌。
大量地震實例表明,工程建築進行抗震設防,所造成災害的輕重程度是截然不同的。但經過抗震設防和加固的建築工程也並不能完全有效地防禦地震造成的破壞。
房屋建築的隔震消能
中國41%的國土、50%以上的城市位於地震烈度7度以上的地區,面臨的地震災害形勢非常嚴峻。建造抗強烈地震的建築物和構築物是建築工程領域重要的課題。傳統建築物和構築物採用提高結構強度和塑性變形能力來抵禦和減小地震的破壞作用。由於傳統的抗震方法並沒有解決房屋上部結構和基礎整體剛性的問題,地震時,地面運動能量經過基礎輸入到房屋結構,致使房屋結構發生振動、變形,甚至倒塌。
基礎隔震方法是在建築物和構築物基礎部位設定橡膠支座,利用橡膠支座水平柔性形成的柔性隔離層吸收或散耗地震能量,阻止或減小地震能量向建築物和構築物上部結構傳遞,使整個建築物和構築物自振周期延長,從而減小建築物和構築物上部結構對地震的反應。“隔震消能”的基本思想是使基礎和上部房屋結構分離,隔離地震能量向建築物的輸入。實現地震時地動建築物基本不動,達到保證建築物安全的目的。
套用
泉州市天都廣場寫字樓(17層)工程是在基礎和上部房屋結構之間設定一種特殊裝置———隔震層,是由橡膠隔震支座和阻尼器組成。橡膠隔震支座由複合材料體和上、下連線件三部分組成。複合材料體是由一層鋼板一層橡膠交替疊合而成,在垂直方向具有很高的強度,能支撐起建築物重量。水平方向很輕柔,可以有效隔離地震能量向上部房屋結構的輸入。通過橡膠隔震支座剪壓試驗,垂直力模擬房屋等重量,水平推動支座底部移動模擬地震時的地面移動,檢測移動量的數值是22cm,相當於8度地震區遇到罕遇地震時支座的移動量。可見,罕遇地震時隔震支座能把房屋安全托起。橡膠隔震支座作為生產廠家產品出售時,必須通過53項指標試驗達到標準才算合格。事實上泉州地區受台灣海峽多次大地震的影響,採用隔震技術的建築在地震時,隔震房屋自身變形很小、只作微略的平動,根本感覺不到震感,而同樣周邊未設定隔震層的建築物卻明顯感到強烈的震感,即便是按泉州市7度抗震設防要求的建築物也不例外。
同樣數據顯示,1994年1月的美國洛杉礬大地震和1995年1月的日本阪神大地震中,採用疊層隔震橡膠支座系統的建築物在地震中顯示出優異的抗震效果,不僅建築物未倒,而且裡面的設施也未被破壞。
泉州市僑鄉體育館為使建築物內的梁與柱的交叉處有一定的靈活性,採用了具有象橡皮筋那樣的伸展性的鋼纜繩,貫穿在預製混凝土框架內,鋼纜繩會讓地震造成的建築物變形,但隨後立刻恢復原狀,通過計算,這樣的建築結構能夠抵禦芮氏9級左右的地震。
前景
建築隔震技術是世界許多國家關注的研究課題。中國在這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隔振消能技術為中國在減輕多、低層房屋水平地震災害中提供了一條行之有效的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