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92年,全村有集體、合作、個體企業22家,為臨海市第一個工業村。1985年,中共浙江省委授予涇頭項村黨支部為先進黨支部,省人民政府授予省勞動模範集體獎旗;1987年,中共臨海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鄉鎮企業產值最高村獎;1990年,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村稱號。2007年,有273戶,694人,耕地430畝,山地205畝。
工業發展
涇頭項村地處城郊,在發展經濟上占有天時地利,但70年代前還是城東辦事處的窮村之一。生產力一直得不到發展,農民買鹽靠賣雞蛋錢維持,夜裡村幹部開會買煤油的錢也困難。1975年9月,鄧小平同志關於大抓生產、全面發展農村經濟的重要指示傳達後,村黨支部受到啟發,決定利用涇頭項村優越的地理環境,把解決村民的溫飽,脫貧致富的思路定在發展工業上。
企業的興建
1976年,村黨支部委員王壽崇找到了興辦機篩廠的門路。沒有經費,把村畜牧場的2窩小豬賣掉,湊了800元,加上貸款5000元,購置設備。蓋廠房沒有磚頭,就以工換磚,組織村民為縣良種場輪窯廠鋪好一條路,把他們原計畫鋪路用的斷磚頭換來建廠房。廠房沒有後壁牆,就用竹簾檔風。9名工人,全部記工分,每月只發3元錢補貼。工廠當年投產,產值2.9萬元,創利潤1萬元。1978年銷量擴大,產值7.5萬元,創利潤3.5萬元。1981年產值增至44萬元。1984年,根據加工糖化過濾篩板業務交往過程中得到的信息,創辦了麥芽廠,當年產值170萬元。1985年,全村工業產值突破1千萬元。
人員素質培養
農民辦企業,突出的問題是職工素質差,技術水平低。企業採取請能人、辦訓練班、拜師傅等多種形式,來提高生產技術水平。開始辦廠時,從上海請來退休的鐘師傅,將13名青年農民培養成為熟練的技術工人。其中,王美娟後來成為聞名全省的優秀企業家、女能人。廠里開辦技術培訓班,組織24位工人學習工業生產基礎知識。至1992年,5家集體企業已有40餘人掌握了機械識圖知識,有5人獲得技術職稱。機篩廠技術科長項三富設計的篩網,防腐蝕時間長,替代國外進口產品,使機篩產品從原來單一的釀造業擴大到化工、造紙、煉油、無線電、衛生設施等60餘個品種。機篩產品遠銷29個省市,成為全國最大的機篩生產廠家。
1992年,全村工業總產值2641.92萬元,占全村總產值的90.7%。人均產值4.45萬元。向國家交納稅金95.4萬元,人均交稅1606元。全村389個勞動力,進廠做工的279人,占71.1%;搞農業為主只有47人,占12%;搞林牧副業的36人,占9.3%;從事交通運輸與商業服務的27人,占6.9%。同時,吸收100多名城鎮居民和鄰近村的農民進廠做工。
農業發展
政府扶持
工業發展快,產值高,效益好,村民一度出現重工輕農思想,對農業投資少了。1983年,全村7.5萬斤國家糧食徵購任務不能完成,只得向市良種場購買1萬斤議價糧以完成任務。村領導從中吸取教訓,確立以工扶農的政策。從工業收入中每年按排1.3萬元,每畝撥給30元補農金;拿出1萬元修建電灌機埠;拿出5萬元,把千米水溝砌上條石,確保渠道暢通,實行統一灌溉,每年1千多元電灌費由村負責。1984年投資2萬元,在張岙外爿山種上6千株楊梅。1986年投資10萬元,種上百畝柑桔、8畝枇杷。
農業承包制
大批的勞動力投入工業生產後,靠本村的剩餘勞動力種田已力不從心。1983年經市農委牽線,城南辦事處賀家村種糧專業戶周振華到涇頭項村承包百畝責任田。村里給予投資20萬元,建築3間樓房、3間倉庫,並把土地調整成片的優惠條件,讓周振華開辦農業承包公司。周振華承包以來,實行科學種田,糧食產量逐年提高(1989年因遭洪水受災減產,村里撥給補農金6000元)。1992年糧食總產量6.4萬公斤。他除為務工村民供應平價糧外,將多餘的糧食賣給國家。1983年(包括從賀家承包責任田在內)至1992年,共生產糧食59.35萬公斤,累計交售各種商品糧56.13萬公斤。投入市場蔬菜40餘萬公斤。公司擁有各種農業機械15台,固定資產12萬元,從工廠化育秧、機耕、機插、機播、聯合收割機等全程機械作業。並為周圍100多戶農民代育秧、代開溝播種,代收割稻麥等有償服務。1985年共青團中央授予他新長征突擊手稱號。同年,隨中國青年訪日代表團浙江分團赴日本訪問。1987年被選為中共十三大代表。1989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他省勞動模範、省優秀農民企業家稱號。
文化生活
物質生活
工農業的並頭齊進,涇頭項村由窮村變成了富裕村。1992年,各業經濟總收入2911.9萬元,比1978年增長100多倍。村級擁有集體資產750萬元,比1978年增長14倍,人均集體資產1.85萬元;自有流動資金350萬元。人均純收入2525元,比1978年增長19.5倍,比1983年增長4.5倍。10年來蓋起新樓房329間,其中三層以上樓房158間。有電視機165台,其中彩電61台,收音機95台,錄像機10台,電風扇322台,腳踏車313輛,機車28輛,縫紉機148台,電冰櫃44台,洗衣機45台。同時有59戶用上了煤氣灶。村民個人購買拖拉機11台,其中大型的2台。有20戶裝上了電話。
福利建設
集體經濟壯大,推進公益事業的發展。村里撥出20萬元為村民家中的190隻電錶安裝上了觸電保護器;10萬元安裝自來水,改善村民的飲水條件,且電費由集體開支。對60歲以上老人,每年發給每人120元養老補助費。撥出40萬元建造了38間校舍、教師宿舍以及開辦2個幼兒班。每年安排6000元優待教師獎金。村里初步實行醫療保健制,對因重病藥費支出較大的,分別按30%、50%、70%比例由集體報銷。村區建設,提出村鎮規劃標準化,村容村貌藝術化,村民住房別墅化,房前房後園林化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