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概述
《海綿》是青年作家李玉良所創作的一篇雜文,作者把學習知識比做海綿吸水,吸的水越多,我們也就越充實。我們需要文化,就像需要空氣一樣。只有掌握了更多的知識,才能使人成為自由的人和偉大的人。只有知識,才能構成巨大的財富的源泉。我們要像海綿一樣吸收有用的知識,獲取營養,提高自己。
內容簡介
《海綿》是青年作家李玉良所創作的一篇雜文,作者把學習知識比做海綿吸水,吸的水越多,我們也就越充實。我們需要文化,就像需要空氣一樣。只有掌握了更多的知識,才能使人成為自由的人和偉大的人。只有知識,才能構成巨大的財富的源泉。我們要像海綿一樣吸收有用的知識,獲取營養,提高自己。該篇雜文獲得第四屆全國冰心作文大賽銅獎。作品原文
一次考試下來,有人喜,有人悲,考試是為了檢測前段時間所學的知識,考試下來可以很好的發現自己與完善自己。神話中有一面神奇的鏡子,那就是照妖鏡。照妖鏡能照出一切事物的本來面目,但有些人卻從來不敢面對真正的自己。每個人的知識就像一塊海綿,隨著自己的不斷充實,不斷的學習更多的文化知識,海綿也會越來越重。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背這塊海綿的力氣是足夠的。因為我們付出了代價,我們充實了自己,我們面對所未遇的問題,我們都能克服。我們的承載能力越來越強。所謂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一次考試下來,平常不是很努力的人去總是拿高分。這些聰明人在考試之前總是茶飯無心,夙夜憂嘆,經常是絞盡腦汁,通宵達旦的想一個問題,有時甚至“廢寢忘食”。終於把那個問題解決了,鬆了一口氣,然後眼睛裡放出了光彩,充滿了希望,因為這么難的題目他竟然解決了。
他那個難題就是:無論一個人坐在一個聖地或者是仙境,他朝各個方向都能收穫一點,特別是在一個又特殊的島嶼,他就可以使那塊知識海綿在原來的基礎上吸夠原來沒有的重量,有時就是一個大膽,再往前看看,甚至能夠超過那塊聖地的所有資本,那就是所謂的哲理,“換個角度,可能是另一種結果”有時,他也會為自己創造機遇,使自己能夠迅速提高海綿的重量。雖然這種方法有點冒險,但“中西結合”的效果卻很值得,有時可以使其獨占一方,盛氣凌人。那種感覺可真“高尚”。“高尚”得不會覺得自卑,也不會覺得自重,更不會覺得恥辱,而反以為榮,覺得自己這會兒可真是“一覽眾山小”了。
但是背的海綿的重量越多,就越容易招“風”。在那個奇特“照妖鏡”中,每個人都能照出原形。站在鏡前,聰明的“人”越看越不像自己。但為了恢復原來的臭皮囊,就使出渾身解數彌補了這個“天衣無縫”的秘密。不敢以真實的面目面對人生,這種人哪裡有資格立足於這個美好的世界。他只能生活在那種似人非人的世界中。活在這個美好的世界,他總有一天會被背上的海綿所壓倒,因為他根本就沒有那種承受能力,為了背這個重量,他可活著真累,太重太重時,使他壓得透不過氣來,但他還是要死撐著。因為東窗事發後,他面對的打擊更大。但世界的真理告訴我們,“不是自己的終會失去,儘管現在擁有,但活著的價值太重了,要相信在這面神奇的“照妖鏡”總會照出“原形”。”這是真人間的必然趨勢。
“聰明”的人啊!現在為時不晚,做一件真正聰明的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