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作為一種傳統民俗文化,農曆7月15日,俗稱“鬼”節,據說一年之中只有這一天,“鬼”才 能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出來活動。不少偏僻地地方還有在“鬼”節祭祀的風俗。祭祀的形式大同小異,無非是擺桌菜,上香點蠟燭燒紙錢,嘴裡念叨上幾句祝願先人的話,完了全家美美地吃上一頓。這風俗道了海港確演化出了新的內容。沿海漁民為了讓死於海事的親人(即海鬼)盡情歡娛和享用,便家家戶戶紮起各色海燈。
傳說,農曆七月是地獄鬼門洞開的日子,這些日子裡,鬼可以四處遊蕩,更可以"探親訪友"。要是鍾馗在這些日子撞見了小鬼們,也只好放過一馬了,因為這是法定的鬼的節假日。不過,現今百姓心裡早就明白,這一天的"天"與昨天和後天的"天"沒有什麼差別,圖的只是一種內心的安慰,一種鬧猛的氣氛。這裡一些漁村的百姓,當日曆一翻到七月初,便各顯神通,開始扎制各式彩燈,抓住良機來體現自己的聰明才智和高超的手藝。
特色
海燈有的用絹做,但大多是用紙。有蝦燈、魚燈、蛤蜊燈、蟹燈、荷花燈、海星燈、六角燈、八角燈、寶蓮燈,以及各種和諧的幾何形狀的燈,沒有固定模式。只要做得漂亮,什麼色彩、形狀都可以,但海生生物形狀的燈是必須有的。
燈載著做燈人和漁家的希望與祝願,順著潮流飄向只有它自己清楚的地方。當海燈漸漸遠去,人們也漸漸散了。散去的人掛著一臉的開心和滿腦子的愉悅,披著星光踏著月色往回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