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濱群落
簡介
海口市植被以灌木草叢為主,主要植被包括分布於南部熔岩台地的矮灌草叢群落,分布於中部海積階地的稀灌矮草群落,分布於北部沿海沙荒地帶的熱帶濱海沙生群落,分布於海濱草灘的熱帶濱海草灘群落。天然植被主要為南方熱帶地區常見的野生灌木草叢植物種群。市區以人工植被為主。人工植被由熱帶區系植物的各種栽培種組成,如桉樹、木麻黃、樟樹、相思、棕櫚、橡膠、油棕、竹子和花卉等經濟林和園林樹種,以及龍眼、荔枝、椰子、楊桃、香蕉等熱帶亞熱帶果樹樹種。農作物有水稻、玉米、花生、高粱、薯芋類、甘蔗和各種蔬菜等。海生植物主要有江籬、擬石花藻等海藻類。海口市植物四季常綠,樹木花卉有200多個科,1300多個品種。市區椰子樹繁茂,素有“椰城”的美
相關資料
金門地區之植物種類,目前已經鑑定出的維管束植物種類總共106科352屬542種,其中蕨類植物有16科25屬36種,裸子植物有1科1屬2種,雙子葉植物有72科248屬351種,單子葉植物有17科78屬153種。
在所調查之維管束植物中其中八屬不見於台灣,包括隱囊蕨、羊角拗、刺苞果、銀膠菊、白鼓釘、擬漆姑草、粗毛扭扣草、六月雪等,此外,尚有三十五種亦未見分布於台灣,且多數分布於大陸。另其中名列台灣的稀有植物或在本地族群個體稀少,有瀕臨滅絕危險者,計選出田蔥、長葉茅膏菜、金錢草、馬尾松、唐杜鵑、雲實、苦檻藍、蠟燭果、豆梨、黃眼草、蔥草等十一種。
【植群特色】
金門因屬大陸邊緣島嶼,其植群種類與中國大陸之關係最為密切。將調查之維管束植物與鄰近地區比較的結果,有百分之九十八.七之屬亦同時分布於中國大陸,其中僅四屬未見於大陸資料;而分布於台灣者亦達九七.七%,其相似性次之;同時分布於琉球者則有二六九屬,占九0.0%、而分布於日本者有二四九屬占八三.三%,顯示其相似性隨距離而疏遠。金門與台灣在植群組成上差異性仍甚大,如殼斗科(Fagaceae)在台灣為相當重要之一科,約產五十餘種,然在金門迄今未發現;金門之植物種類另一與台灣差異甚大堵,為樟科之潺槁樹,此種為目前金門自生木本植物中蓄積量最豐者。惟未見於台灣。
【原生植群】
金門之原生植群目前幾乎已被破壞殆盡,僅在太武山區、濱海地區村落公有地,或因到達較不易[如地雷區阻隔等],或因風水之需,尚保留小面積較少破壞之植群。這些植群主由潺槁樹、朴樹、魯花樹、剌裸實、黃連木、俄氏胡頹子、雀梅藤等所形成之多剌灌叢,高度概在十公尺以下。
【植物社會的分類】
(一)海濱植物群落本類型的植物群落為金門地區臨近海濱,受到海洋的影響相當大。立地環境或為土壤發育不良或含有較多的鹽份,甚至有些植物直接生長在海水或半鹹水中,由於受到鹽霧的影響,這些植物多具有耐鹽特性。
1.水生植物帶本植物帶分布於各河溝出海口附近或臨海潮間帶之沼澤地,可細分為6種植被型:
.甘藻型植被:主要分布於慈湖堤外感潮帶的泥質地及其以下的海水中
.單脈二藥藻型植被:山後海邊的泥質沙地的海水中。
.流蘇菜型植被:田墩海邊的半鹹水的淺水沼澤中。
.鋪地黍―細葉畫眉草型植被:分布於歐厝及東村等地的海邊沙質濕地上。
.蘆葦―鹽地鼠尾粟―裸花鹼蓬型植被:分布於沙崗農場附近的海邊感潮帶。
.海茄冬型植被:浯江溪口感潮帶的沙質泥地上,即一般人所熟悉的紅樹林。
2.草本植物帶本植物帶主要分布於金門本島及烈嶼沿海沙灘,可細分為4種植被:
.濱剌麥―白茅型植被:出現於臨海之砂地及砂丘上。
.濱剌麥―鋪地黍型植被:出現於臨海之砂地及砂丘上。
.白茅―鹽地鼠尾粟型植被:出現於臨海之砂地及砂丘上,有時也會出現於土壤堆積較多的岩岸地區。
.鋪地黍―五節芒―蘆竹型植被:本型植物社會通常出現於較避風的後線砂丘,且較常為潮濕處,常形成高草區而介於前
緣較低平草地與後面的灌木植物帶之間。
3.灌叢植物帶本植物帶常位處森林植物帶的前緣,通常形成密實的外觀,因而其下少有草本植物生長,分布於沿海的沙丘及岩岸土壤淺薄處,可再細分為6種植被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