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藻體外形主要由兩塊殼板、頂刺、鞭毛孔和兩條鞭毛等組成。細胞形狀多變,殼面觀呈卵形、亞梨形或幾乎圓形。體長為42~70μm,寬度為22~50μm,頂刺長6~8μm。細胞前端圓,後端尖,藻體中部最寬,頂刺尖生,頂生,翼片呈三角形,副刺短,鞭毛孔多個,位於細胞前端。兩殼板厚,堅硬,表面覆蓋著許多排列規則、凹陷的刺絲胞孔。藻體內細胞核呈“U”形,位於細胞後半部,色素體2個,褐色,板狀。
生長環境
鹽度
在鹽度為21-42範圍內,海洋原甲藻培養第9天后達到相同量級的細胞密度。其中,在鹽度34培養介質中,達到最大細胞密度。而增殖速率則在鹽度為25和34培養介質中基本相同,在鹽度為31中稍高,為0.42/d。
溫度
在10℃時,海洋原甲藻增殖緩慢,接近零;在18℃時,海洋原甲藻增殖最大速率為0.27/d,培養第9天的細胞密度為18.9×10個/ml。在20-28℃時,海洋原甲藻增殖明顯,培養第4天的增殖速率分別為0.38/d(20℃)、0.43/d(25℃)、0.42/d(28℃)。而當溫度高達32℃時,海洋原甲藻增殖速率較低,培養第9天只有極少量藻細胞存活。
分布範圍
世界性種,廣泛分布於沿海、河口和大洋海域。中國的渤海、黃海 、東海、香港和南沙群島等水域也有分布,是形成赤潮的主要種類之一。
生態影響
世界性種,廣泛分布於沿海、河口和大洋海域,是形成赤潮的主要種類之一。大部分的甲藻不僅可以引發赤潮,而且還會產生各種毒素,與腹瀉性貝毒DSP和西加魚毒CFP有關。大亞灣水域以其地理環境和較高的營養水平,近年來成為我國南部沿海水浴的赤潮高發地,對漁業生產和生態平衡造成嚴重危害。藻類毒素還會通過食物鏈危害人類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