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華嚴經》云:海會者,乃以深廣故意。”為佛經做注的人說:海”比喻德高、數眾。於是人們遂把許多高僧會聚在一起叫海會。中國已故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先生曾在《訪雲岡石窟及華嚴寺》一詩中有這樣的詩句:仿佛“靈山集海會”,弟子或坐或立或語或默或悲或欣然。這裡的“海會”就是上面所說的意思。靈山是釋迦牟尼講經之處,朴老則是說石窟石像。而禪宗在原義的基礎上對“海會”又做了一些新的解釋,禪宗說:僧眾到寺院來修行,就好像百川流入大海,歸宿和目的都是一樣的。於是就把眾僧會聚到寺院來修行稱為海會。用“海會”命名寺院,是把普通名詞變成了專有名詞,意思是高僧雲集,虔誠修行。故而,國內有許多以“海會”命名的古剎
歷史沿革
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朝廷敕賜海會寺新名“萬善寺”,並頒大藏經卷,但丹陽民間仍習慣稱“海會寺”。同一時期,丹陽地方人士為“鎮風水”,在丹陽東門古運河畔興建寶塔,因此地臨近萬善寺,修建的寶塔被命名為“萬善塔”。明天啟末年,丹陽開工建萬善塔,至明崇禎十年(1637年)建成。塔身7層,高47.76米,為木檐樓閣式,平地而起,直上蒼穹,故又稱"通天塔"。按層建成塔室,外觀為8面,各層均有外廊。各室架有木樑,上鋪樓板,有木扶梯按層折上。
萬善海會寺建成後,一度香火旺盛,1644年,明朝滅亡,清朝建立,萬善海會寺正常運行。清康熙二十年,寺廟大殿毀於火災,僧寶相募建。此後的100多年,中國經歷了康乾盛世,社會穩定,經濟繁榮,萬善海會寺得到了快速發展,高僧輩出,寺名遠播數百里。至清朝末年,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爆發,鹹豐庚申(1860年),天平軍攻占丹陽城,縣城遭到嚴重破壞,在這次戰火中,萬善海會寺遭到毀滅性破壞。
同治四年(1864年),丹陽重新被清軍占領,這時的萬善海會寺已是“荊棘縱橫,瓦礫堆積”。上升授權寬鴻重新募建,歷盡艱辛,從同治六年(1866年)至光緒九年(1883年)這十八年中,恢復了寺廟百分之九十的建築,只有藏經樓尚未告成。為了表彰功德,啟迪後人,第二年,丹陽地方紳士徐錫麟等人特意撰文並刻寫了《重建萬善禪寺碑記》,豎立在寺內。碑高2.5米,碑寬0.50米,碑首雕刻著“二龍戲珠”圖案,上刻“十方常住,重建碑記”八個楷體大字。到抗日戰爭爆發前夕,萬善海會寺寺院保存完好,時為丹陽名寺之一。
1949年後,萬善海會寺受到嚴重影響,“文革”中,僧人被迫還俗。但寺廟基本保存完好,1970年前,寺院共為3進,有僧舍、方丈樓、藏經樓等計50餘楹。第一進5間,每間6檁,寬3.6米,脊高4米,前後檐高3米。兩側塑有四大金剛,高丈余。第二進5間,為大雄寶殿。為硬山式磚木結構,內塑有彌陀佛1尊,為佛龕座像。每間8檁,寬3.6米,脊高8米,前後檐高分別為3.6米、4.2米。在一、二進天井內,有鑄鐵爐亭兩隻。第三進5間,為藏經樓,亦為硬山式磚木結構,樓2層,每間8檁,寬3.6米,脊高12米,前後檐高8米。底層有走廊,廊寬2.3米。在寺院東側,建有浮雕1座,與萬善塔相映,里人稱之為小寶塔。
後來,萬善海會寺舊址作為丹陽市委黨校辦公處,到了21世紀處,殘存的大雄寶殿也被拆除,如今除藏經樓外,其餘寺舍均已不存。藏經樓前兩株銀杏今仍挺拔參天,古枝蒼節,為明萬曆年間萬善海會寺初建時的遺物。
海會羽化
檢閱佛教感應故事《第一功德錄》,便可以發現這么個有趣的故事。說是明崇禎年間,桐城的吳國琦,號雪崖,當福州的司理。他是位虔誠的佛教徒,經常到開元寺去禮佛誦經。當他聽說福建省的僧人大多吃葷,而開元寺甚至還養牲畜來殺食,於是就請督撫勒石公告,嚴格禁止這類事情的發生,但是此一頑劣的風氣仍是無法完全掃除。
有一天,雪公在寺里的禪堂念佛,有一隻雞聽到了便也跟著念佛。於是雪公就責問僧人說:你們不是說寺里早就不養牲畜了嗎?怎么還會有雞呢?”雪公一找就找到了這隻公雞,這時仍不停地念佛,雪公便又狠狠地責備僧人說:現在可以看到畜牲都尚有佛性,而你們這些剃頭穿染色衣的破戒人,還比畜生差得遠了,墮落惡道是一定的了。”寺里的僧人哭泣懺悔說:“我們從現在開始發大誓願,一定要誠實地齋戒。”福建全省僧人,聽到這件事之後,風氣也都為之一變。
雪公還把這隻雞養在官署中,它經常不停地念佛。此後,雪公轉到丹陽任職,又把雞送到丹陽的海會庵。因為海會庵是接待眾人的地方,能夠使遠近的人都因而生信念佛之故。
雞被送到庵里的那天,它就站著念佛而往生了。雪公特意立了個塔來紀念它。
重建古剎
新海會寺於2009年11月18日正式奠基動工,新建海會寺位於萬善塔之東南地塊,呈倒梯形,總用地面積約95.9畝,總建設面積63983平方米,總投資約1億元。海會寺西北側還將與萬善公園的水面相通,由橋樑溝通,其他三面均與城市道路相接。由於採用與傳統佛寺制式有傳承的軸對稱格局,寺廟以對稱軸為中心依次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