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遺蹟[文化遺產]

海底遺蹟[文化遺產]
海底遺蹟[文化遺產]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海底遺蹟是海底存在的一些古時代遺留下來的建築藝術,是大陸沉沒導致永埋海底的。地球歷經了無數次的地殼變動、火山爆發、洪水、冰河等變化,億萬年來幾經浮沉,才形成今日我們所看到的地理環境。史前時代人類曾經有文明,經過天然災害侵襲,只留下部份遺蹟在地形變動或海水上升後,沒入海底而得以保存。日本與那國島海域遺蹟是世界比較出名的海底遺蹟

基本信息

簡介

概述

海底遺蹟 海底遺蹟

海底遺蹟是海底存在的一些古時代遺留下來的建築藝術。一些是大陸沉沒 導致永埋海底的。許多大洋底下陸續出現的海底文明遺蹟挑戰了這樣的歷史觀。這些海底遺蹟的建造者,似乎不僅有精巧的建築技術、工藝水平,也懂得運用文字及擁有建造金字塔式建築的能力。

追溯

海底遺蹟 海底遺蹟

如果以現代科技推算這些海底遺蹟所在地址的海域,至少都是在數千年前、上萬年甚 至更久遠以前存在於海面上的,因此,可以明確地推斷在我們未知的史前時代,曾經存在高度發展的人類文明。而這些文明很可能因為遭受某些變故,導致其文明歷史無法延續、流傳下來,僅留下片段殘骸沉于海中,做為曾經存在的證據,訴說著史前傳說的片段。

形成原因

發展歷程

我們所居住的這個地球,並不是一開始就是現在這個樣子的,而是歷經了無數次的地殼變動、火山爆發、洪水、冰河等變化,億萬年來幾經浮沉,才形成今日我們所看到的地理環境。

數度毀滅

海底遺蹟 海底遺蹟

以日本的「親潮古陸」為例,這片離日本海溝僅90公里,深達2600米 的地方,在六千七百萬~二千五百萬年前竟是高聳在日本列島以東120公里的太平洋海面上。所以,我們不難想像,如果史前時代人類曾經有文明,那么很可能一度、甚至幾度毀滅於天然災害侵襲,只留下部份遺蹟在地形變動或海水上升後,沒入海底而得以保存。

壯觀遺蹟

人工之城

•被稱作“天然之城”的與那國島

海底遺蹟 海底遺蹟

半個世紀前,在琉球群島的與那國島(Yonaguni)南端,潛水員們在海底潛 水時發現了人造建築物的遺蹟,包含被珊瑚覆蓋的方形結構物、巨大帶稜角的平台、以及如街道、樓梯及拱門狀的建築等。這可說是一座像是祭壇之類的古城遺蹟,其範圍東西長約200米,南北寬約140米,最高處約達26米。

琉球群島的與那國島海底遺蹟中帶有平整、呈直角的階梯建築與那國島海底遺蹟中築有階梯的巨大平台。

一九八六年,當地的潛水員將這座海底城命名為「海底遺蹟潛水觀光區」,經過報導之後引起了世人的注意。其後琉球大學成立「海底考古調查隊」開始長達八年的調查,包含在石桓島東南至東西方沿岸的海底,又陸續發現各種石砌建築、柱穴、人頭雕像、拱門、石器及幾何圖形的海龜雕塑等。另外還發現「+」、「V」等形狀的線刻文字,與一個直徑76公分長的牛隻形狀的石頭雕刻。

處往下看,遺蹟的四周圍有市街、農地,最大的一處遺蹟全長100米、高25米,由巨大的岩石所築成。據琉球大學「海底考古調查隊」以計算機合成方式繪製的立體圖顯示,該遺蹟可能是古文明居民聚會祭拜的神廟。神殿北面有二個半圓形的柱穴,考古學家認為是舉行儀式前沐浴之處,而神殿東方有拱形城門,城門附近有兩塊重疊巨石,上方留有長方形人工雕孔,據推測應為經過加工而成的城堡的基石。

•巨石構成的遺址的立體圖

海底遺蹟 海底遺蹟

此外也在與那國島東南海岸著名的「立神岩」下方海底,發現高達數米的人頭雕像 ,其五官及臉孔清晰可辨。稍後在附近的「石碑岩」巨石上,發現了一些無法解讀的類似文字的雕刻痕跡。

與那國島海底高達數米的人頭雕像長度超過十米的「石碑岩」上面發現無法解讀的,類似文字的雕刻痕跡。

琉球大學地質地球科學系木村政昭(Kimura Masaaki)教授在1999年9月接受訪問時,表示遺蹟以目測即可清楚的辨識是由人工完成的組合。各種證據都顯示遺蹟的確是人造的,包含四周街道的分布,以及階梯呈直角狀的平坦接面,石塊上圓形的孔穴極似以石柱插入後遺留的痕跡等。而人造物及象形文字的發現,更證實與那國島南方的海底遺蹟,確實是人類文明的遺址。

海底遺蹟 海底遺蹟

美國波士頓大學修奇(Robert Schoch)教授潛水考察遺蹟後表示, 這一系列由一米高的石塊組成的巨大台階,是一種階梯式金字塔。但他從未發現有什麼過程可以產生這樣鋒利的階梯斷面。倫敦大學的考古學家摩爾(Jim Mower)說如果這個遺址確實為人造的,建造者至少有如美索不達米亞及印度河古文明的文明水平。

東京大學海洋研究所石井輝秋(Teruaki Ishii)助理教授指出,這個海域所在的陸地露出地面的時間,至少是萬年前最後一次冰河期的事。我們不禁要問:是否真有繁榮先進的古代文明?海底遺蹟是一個特例嗎?

•匪夷所思的海底金字塔

除了與那國島南部之外,在與那國島最西端的西崎海域也有重大的發現。1990年潛水人員在西崎海域海底,發現了一個以岩石堆砌的龐大金字塔。這個金字塔型結構寬183米、高27.43米,由長方形的巨石構成,總共有五層。而大金字塔附近還發現幾座小的石墩,形狀類似於大金字塔,是由石板拼成階梯狀的袖珍金字塔,寬約10米、高2米。

參與研究的地質學家判斷這個建築是人工產品,並非自然產物,否則應該有經過腐蝕而成的碎片聚集其上,但是完全沒有找到這樣的石塊碎片。此外金字塔周圍有類似街道環繞的遺蹟,也顯示這不是大自然產生的。美國波士頓大學地質學者潛水考察後也表示,這一系列由1米高的石塊組成的巨大台階,是一種階梯式金字塔。雖然可以假設石塊破裂後經由水的自然腐蝕可以產生這樣的結構,但他從未發現什麼過程可以產生這樣鋒利的階梯斷面。倫敦大學的考古學家則表示建造者至少有如美索不達米亞及印度河古文明的文明水準。

•海底古城牆

據台灣古籍《澎湖縣誌》中的描述,從虎井高處俯視可以看到海底有一片綿延的城牆,當時文人稱之為「虎井澄淵」。1982年,國內資深潛水人謝新曦找到了澎湖虎井古沉城正確的位置,引起考古人士的關切。

這座古牆遺址呈十字形形狀,以指北針測量呈90度,為不偏不倚的南北、東西走向。主體為玄武岩構成,表面長滿海草,東西向總長約160米、南北向總長約180米,城牆厚度上端約1.5米,底部約2.5米,有些部分被侵蝕而呈凹凸不平,但搭建城牆的岩石塊接縫極為平整。在北部另有呈圓盤形的構造物,外牆直徑約20米,內牆則約15米。

有學者認為古城牆只是桶盤、虎井特殊柱狀玄武岩節理地形,一直延伸入海,形成沉城假象。但據地質學家研究表示,自然的岩石若形如城牆,應該是全部連續的,若是人造的話會有中斷處;另外若城牆很直,長度又很長,人造的可能性極高。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堆成沉城城牆的玄武岩,每塊岩石大小相當一致、角度垂直、石頭縫隙間又有填充物;此外城牆凹口呈十字形,且接砌面平整,非常符合人造建築的標準。

以《上帝的指紋》一書聞名全球的英國作家漢卡克(Graham Hancock),偕其夫人在2001年8月間會同中、日人員潛水探勘後,說明海底古城牆石塊堆砌的方式,明顯與玄武岩自然節理不同,應為人工堆砌。他指出「虎井古城牆方位正好是東西走向和南北走向,表現出人造建築講究方位的特色」;另外搭建城牆的一塊塊大石頭,表面很平滑,接縫處平整的程度「可以將刀子插入」,因此他認為城牆為人造工事而非自然力量所能形成。

漢卡克並表示,當今的人類文明歷史有一個既定的主流模式,但是這個主流的模式卻無法解釋這些持續大量出現的考古發現,為何共同有著「史前文明」的影子?事實上,人類史上有很多失落的部分是現代歷史還無法告訴我們的,而這些失落的線索,很可能就如同澎湖虎井古沉城一樣埋在海底,深藏人類文明興衰的秘密。

除了虎井留有未知的人類文明的遺蹟外,2002年中華水下考古學會(當時為籌備會)召集人謝新曦宣布,他與一群攝影、歷史、文化等十多名專業人士在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學系副教授田文敏協助下,利用水下聲納掃瞄輔助,於東吉嶼西北水深25至30米處發現一處百米長古石牆。這處古石牆平均高度1米、寬度50厘米,呈東西走向。依聲納掃描數據顯示,同樣的石牆有四到五道,牆面的小凹洞中還夾雜著小卵石。謝新曦指出,由牆面外形及周遭海床分析,應該是人為堆砌的石牆。

•古城遺址

2001年,印度國家海洋科技研究所的海洋學者,在印度西部外海坎貝灣(Gulf of Cambay)進行檢測水質污染程度研究時,意外在水下120英尺處,發現兩座距今至少9500年的古城遺址,科學家認為古代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可能因此大幅改寫。

這兩座遺址位於印度西部古傑拉特(Gujarat)外海40公里處,從其地質結構推斷,古城為範圍廣達9公里的大型聚落遺址,其中包括一座防禦碉堡,以及一處和現代奧運比賽規格游泳池大小差不多的公共浴池。經過對其中發掘到的陶器、木雕、骨骼及骷髏的殘片進行初步測試,推定其中兩件殘片的年代為公元前七千五百年。另外從遺址中還發掘出類似建材的物品。出土古物中有一片布滿銘刻的大石板,正由學者研究其銘刻是否為迄今發現的最古老書寫形式。

有些專家認為,這項發現對文明歷史需要大幅修正提供了確鑿證據,研究古文明十多年的漢卡克到遺址實地考察,他說,從聲納掃描顯示的古城基礎來看,其建築可能有三層樓高,圍牆長達400英尺,而且有高度的幾何特性。

英國杜蘭大學的考古學者堪耐特說,如果印度的新發現屬實,過去的文明歷史理論需要全盤檢討。

•雙翼棧橋

1958年,美國動物學家范倫坦博士(Dr J. Manson Valentine)在大西洋巴哈馬群島進行海底觀測研究時,意外發現群島附近的海底有一些奇特的建築。這些建築呈特殊的幾何圖形,也有的為筆直線條綿延數海哩。1968年,范倫坦博士在巴哈馬群島的北比密尼群島附近海域又發現巨大的丁字形結構石牆,長達450米,並有兩個分支與主牆形成直角,並且石牆是由每塊超過1立方米的巨大石塊所砌成。隨後更發現結構更複雜的平台、道路及類似碼頭的建築結構,還有一座雙翼的棧橋,整個建築遺址呈現出類似港口的分布。

•水下城市

據2001年12月7日BBC報導,加拿大ADC探測公司在古巴西海岸作業時,利用複雜的聲納設備,在水下650米深處,發現了一座可能被大海淹沒幾千年的古代城市遺址。

探勘人員是在2000年第一次發現了這座水下城市。當時,他們使用的掃描設備掃描出了一些具有對稱排列的石頭結構,很像一個城市的規劃。

7月時研究人員帶著先進的能進行攝影的水下探測裝備重新來到這一地點。水下攝影得到的圖像證實了這一海域的確存在著一個巨大的平滑石頭群。從外表看來,這些石頭像是經過切割的花崗岩,呈現金字塔狀及環狀等造型。

古巴著名的地理學家埃特雷迪(Manuel Iturralde)隨後也加入了這項工程,並在哈瓦那的一個國際會議上介紹他的發現。雖然未提到消失的城市與古文明,但他說「還沒有一個解釋可以說清楚那些建造物」,「我們必須時時準備接受一些料想不到的東西,接受那些不是在現有框架中的東西、或是現有知識無法告訴我們的東西。這也就是這次調查的另一個挑戰。」

•百慕達海域

此外,歐洲科學家在著名的百慕達三角洲海底探測時,也發現百慕達海底聳立著一座無人知曉的巨型金字塔,金字塔邊長300米、高200米。塔上有兩個明顯為人工建造的巨洞,海水急速從這兩個巨洞流過,形成巨大旋渦,使四周一帶水域波濤洶湧,海面霧氣騰騰。而要推算這座海底金字塔建造的時間相當困難,但已知這一帶陸地沉入海底的時間至少在數萬年前。

•泥沙之城

被稱為“泥沙之城”的埃及赫拉克利翁古城和東坎諾帕斯古城。

在埃及北海岸尼羅河入海口,那裡曾經存在兩大聞名於世的古城,它們以繁華富有和規模宏大而著稱。它們分別是赫拉克利翁古城和東坎諾帕斯古城。如今,它們都已被淹沒于海水之中。

公元前大約500年左右,赫拉克利翁和東坎諾帕斯曾經是埃及繁華的貿易中心,是希臘船舶沿著尼羅河進入埃及的重要咽喉要道。此外,它們還是重要的宗教中心,那裡的神殿每年吸引世界各地成千上萬的信徒前來朝聖。一直到21世紀,我們所知道的這些都來自於一些古代文字的記載。據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在公元前五世紀時所著的一本書中描述,這兩座城市似乎是愛琴海上的兩個島嶼。

根據這些線索,法國考古學家弗蘭克-高迪奧開始在尼羅河三角洲以西數公里外的阿布齊爾海灣進行搜尋。然而,直到2000年前他在阿布齊爾海灣仍是一無所獲。2000年,高迪奧宣稱他在7米深的海水中發現了兩處遺址,包括殘牆、倒塌的廟宇、欄桿和雕塑等。第一處遺址大概位於距離現在海岸線1。6公里處。在隨後的挖掘中,高迪奧的考古團隊還發現了公元前600年的錢幣、護身符和珠寶首飾等。考古學家從一塊石板上的文字中了解到,這座城市名稱為赫拉克利翁。石板上刻著當時的稅務法令,最後簽署者為奈科坦尼布一世。奈科坦尼布一世曾經是公元前380年到362年間的埃及統治者。考古團隊還確認了兩座廟宇,廟宇里分別供奉著古希臘神話中的英雄赫拉克利斯和埃及主神阿門。就在就在赫拉克利斯神廟北方,潛水者還發現了許多青銅器。考古學家認為,這些青銅器可能主要用於祭祀。第二處遺址發現於數公里之外,考古學家認定它為東坎諾帕斯古城遺址。

兩座古城由運河和灌溉渠以及現已經不存在的一條尼羅河支流相連。兩座城市均建在河岸邊的泥沙地上,沒有任何固定的支撐和樁基。每當尼羅河洪水泛濫之時,地基就會不斷下沉,洪水也漸漸把古城淹沒於水下。

•海盜之都

被稱作“海盜之都”的牙買加皇家港口。

在17世紀,牙買加皇家港口是加勒比海地區重要城市之一,它也因為海盜和淫亂而臭名昭著。皇家港口曾經被認為是“地球上最邪惡的城市”。如今,這個邪惡城市已經被大海所吞沒。

皇家港口大概位於牙買加金斯敦海灣的入口處,當地人口最高時達到1萬人。當地財富主要來自於海盜業。海盜船和武裝民船常常在大海上劫持從西班牙美洲殖民地返回歐洲的船隻。該城市的消失並不是因為道德上的墮落,而是因為它建立在一片沙洲之上,而且高出當時的海平面不足1米。1692年,一場巨大的地震將該市震成一片廢墟。城市的三分之二沉入海灣,地震造成大約2000人死亡。據美國德克薩斯A&;M大學考古學家唐尼-漢米爾頓介紹,“當初建造在牢固地基上的建築物如今仍然完好無損地坐落於海水中。”

數百年來,考古愛好者對這座水下城市一直充滿了好奇,希望能夠從中找到當初海盜們的傳奇故事。也許最具戲劇性的發現來自於20世紀60年代的一次探險,當時考古學家發現了一隻懷表。懷表指針精確地定格在上午11時43分,這個時間正是那次大地震發生的瞬間。

•古村落

被稱作“農業生產革命遺址”的以色列亞特利特雅姆古村落

在以色列海法附近的地中海海域中,距離岸邊大約一公里的位置,那裡沉沒著一個古老的村莊。這座古老的村莊如今在水下保持完好,大量的象鼻蟲躲在村莊的糧倉中,人類的骨架平靜地躺在各自的墳墓里,一個神秘的怪石圈仍然站立在那兒,就像當初剛剛被豎立時一樣。

這個水下村莊就是亞特利特雅姆古村落。亞特利特雅姆古村落大約存在於公元前7000年前,面積約為4萬平方米,是目前已發現的最古老的沉沒定居點。那裡沒有規劃完整的街道,因此考古學家將其定位為村莊,而不是城鎮。不過在這個古村落中,人們居住的是大型石頭房屋,房屋中有鋪砌的地板,家中有庭院、有壁爐,還有存儲設施。

這個水下村落被淹沒了長達9000年時間,直到1984年以色列海洋考古學家埃胡德-加利利首次發現它。從1984年起,加利利每年冬天都會潛入水下對這個村落進行考察。通過該村落,人們對新石器時代的人類生活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加利利解釋說,“從該村落遺址看,當時的人們正經歷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一次革命。”

從動物的遺骨看,亞特利特雅姆村民不僅僅會捕獵野生動物,同時還會畜養綿羊、山羊、豬、狗和牛等家畜。在農業方面,他們還會種植小麥、大麥、扁豆和亞麻等。在漁業方面,他們已經學會了使用魚鉤,而且從魚骨分析可以看出,他們還會存儲魚類並進行交易。他們不僅僅會使用魚鉤釣魚,還會潛入水中捕撈。因此,考古學家在對一些墳墓中男性骨骼進行分析後發現,這些男性村民都由於長期在冰冷的水中潛水而使耳部受損。

在村落中,最奇怪的事物就是那個由7塊600多公斤重的巨石組成的圓圈。加利利認為,“這個石圈和英國的巨石陣有些相似,但規模較小。”在圓圈中間,有一個淡水噴泉。在附近一些石板上有一個個水杯狀的標記。考古學家們認為,這個怪石圈可能是用於求水儀式。

加利利認為,最後一個冰川期結束後,海平面仍在繼續升高。亞特利特雅姆村落最終被海水所侵蝕並淹沒,村民被迫放棄他們的家園。

•傳奇之城

被稱作“傳奇之城”的亞特蘭蒂斯古城

關於亞特蘭蒂斯古城的一切說法,都來自於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公元前360年,柏拉圖在一本著作中活靈活現地描述了關於亞特蘭蒂斯古城的詳細情況。據柏拉圖的描述,亞特蘭蒂斯是一個島國,大約存在於9000年前,面積比利比亞和小亞細亞合在一起還要大,與赫拉克利斯之柱遙遙相對。此外,亞特蘭蒂斯還是一個海上強國,人口眾多,文明高度發達。但是,後來該國慢慢變得貪婪和腐敗。它的軍隊曾征服過埃及和北非,後來卻在雅典城下慘敗於古希臘人之手。接著島上發生空前的自然災難,整個島國在一天一夜之間沉沒於大海之中。

對於亞特蘭蒂斯古城的沉沒地,至今未能找到。因此,它也引起了諸多神話猜測和相關考古研究,不過這些猜測和研究大多都依據柏拉圖的著作。德國物理學家雷納-庫內認為,亞特蘭蒂斯古城應該位於西班牙南部海岸的某個地區,後來在公元前800到500年間被一場洪水沖毀。通過衛星圖片可以看到,在西班牙南部海岸的沼澤地里,有兩個矩形結構的痕跡。庫內認為,這是亞特蘭蒂斯古城中的一些廟宇遺蹟。瑞典地理學者埃爾林森認為,只有愛爾蘭才符合柏拉圖的描述。

2009年2月,有媒體報導稱,網民利用谷歌地球服務,已經找到了“失落之城亞特蘭蒂斯”的實際位置,即位於距非洲海岸960公里的大西洋海底中。不過,谷歌公司發言人隨後出面闢謠。谷歌發言人表示,這種說法不具任何真實性,網民在谷歌地球上看到的疑似海底城市遺址格線線,只不過是海床數據採集船在數據處理過程中划過的聲吶線而已。至此,關於“亞特蘭蒂斯現身谷歌地球”的謠言不攻自破。但是,這也讓人們對這一傳奇之城產生了更多的好奇與聯想。

•時代港口

被稱作“荷馬時代港口”的希臘帕夫洛彼特里

當年,特洛伊戰爭中或是《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史詩中的勇士們登船遠征的時候,他們或許就是從帕夫洛彼特里港口出發。希臘帕夫洛彼特里市應該是已知最早沉沒的城市。英國南安普敦大學海洋地質學家尼古拉斯-弗萊明於1967年潛入該海域發現了這片古城遺址。弗萊明認為,“帕夫洛彼特里最適合作為中轉站。”

帕夫洛彼特里曾經是銅器時代最繁忙的港口之一,如今已沉沒於希臘最南端的一個海灣里,遺址位於水面4米以下。1968年,弗萊明在學生和捲尺的幫助下,對帕夫洛彼特里遺址進行了測量和研究。他發現遺址上到處散落著公元前1600年到1100年的古希臘邁錫尼文明時期的破碎陶器。然而,他並沒有在遺址上發現碼頭或是港口的任何痕跡。

此後的30多年,人們對於帕夫洛彼特里並沒有更多的認識。直到2009年夏天,英國諾丁漢大學考古學家喬恩-享德森與希臘考古學家伊利亞斯-斯朋德利斯利用雷射定位技術和聲吶掃描技術對該遺址進行了細緻的探測。他們發現,帕夫洛彼特里遺址比1968年弗萊明所發現的規模要大得多。此外,他們還發現了兩塊巨型石刻墓碑,一個大型會堂和一些至少是公元前2800年的陶器。享德森認為,“所有這些都證明,帕夫洛彼特里市比以前想像得更重要。它或許是古希臘拉哥尼亞王國的主要城市之一,可能有許多王室成員居住於此。”考古學家還認為,它可能還與荷馬史詩中許多歷險故事存在著重要聯繫。弗萊明說,“這裡極有可能是特洛伊戰爭中勇士們遠征出發的港口,至少它應該是荷馬時代一個重要的港口城市。”

此外,弗萊明還對該地區的海岸線進行了仔細的研究,試圖找出帕夫洛彼特里市沉沒于海底的原因。他認為,最可能的解釋就是地質構造運動。該城市大約於公元前1100年被遺棄,但是這究竟是由一系列小地震所引起的還是因為一次災難性事件所引起的,至今未有定論。

•海底教堂

被稱作“海底教堂”的英國丹維奇市

在中世紀,丹維奇曾經是東英吉利的首府,也是當時英格蘭十大城市之一。丹維奇也曾是一個繁華的漁港城市。然而,從建立一開始,丹維奇就命中注定必將被海水淹沒。丹維奇市建立在鬆軟的水成岩地基之上,這種地基很容易被當地巨大的海浪所侵蝕。1286年,丹維奇市遭受了第一次巨大的打擊。升高的潮水和巨大的海浪席捲了該市400多棟商店和住房。從此以後,丹維奇市開始慢慢地被海水所破壞而沉入海底。該市共有16座巨石造成的教堂,也在這一過程中逐漸消失,直到1919年最後一座教堂“萬聖”教堂沉沒。

由於當地潛水條件非常危險,因此此後五十多年都無人問冿這座曾經繁華的都市。直到1971年,考古愛好者斯圖亞特-培根才終於找到“萬聖”教堂的塔樓。如今,城市的一些殘骸甚至都被海水沖刷得乾乾淨淨。不過,在當地海床上還留下了許多巨石造成的教堂。1970年,培根和英國南安普敦大學地理學者大衛- 塞爾利用聲吶技術又在海床上找到了另外兩教堂,它們分別於15世紀和17世紀相繼沉沒于海底。

2009年6月,當地潛水愛好者從“聖彼德”教堂上採集了部分石頭做成了教堂石雕。2009年7月,英國威塞克斯考古中心又利用聲吶技術在海底淤泥中找到了另一座教堂。塞爾計畫2010年繼續利用聲吶設備在附近海域中尋找更多的海底教堂。

當初繁華的丹維奇市如此已向內陸退化為一個小村莊。對於那些沉沒于海底永不見天日的中世紀教堂來說,“萬聖”教堂的塔樓就是它們的海底墓碑。

傳奇故事

•Mu大陸文明

十九世紀末,英國上校James Churchward於駐防印度期間,在一個極特殊的機緣下,由一位印度教古寺院的住持手中得到一塊Naccal碑文,這是一種極為艱澀難懂的文字,上校費盡艱難終於在一位印度高僧的指點下,讀出了一個偉大古文明的興衰史。一九二六年上校出版了關於Mu大陸文明的著作《遺失的大陸》,也就是我們所稱的「Mu大陸」的傳奇故事。

Mu大陸的位置根據碑文上的記載位於現今的太平洋海域上,人類在Mu大陸上曾經發展出一個偉大繁榮的文明,創造出高度的文學、藝術、工藝、製造等文化。當時居民擁有高度的建築技術,能夠建造大型建築物、金字塔、石碑及城堡、道路等。據說Mu大陸的首都和各都市中都鋪有整齊的石板道路和運河,都城中的牆壁裝飾著閃亮的金飾,所有人都過著奢華的生活。Mu大陸居民也十分精於航海技術,航海足跡遍布各大洋,甚至發展出強大的殖民帝國,當時Mu大陸被稱為「世界文化的屋頂」。

然而繁華的Mu大陸,卻在突如其來的大災難中瞬間消失於水平面下。怵目驚心的慘劇首先來自於猛烈的火山爆發,引發了強烈的地震及狂暴的海嘯,並不斷引出新的火山爆裂。最後在火山熔漿狂噴及地動山搖的地震下,地面像海浪般的跳動、火柱濃煙遮蓋了天空,大地上的一切如倒塌的積木般往下陷落,火山熔岩及撲天蓋地的海嘯穿過其上,就在一瞬間,Mu大陸完全消失在太平洋下。

Mu大陸的事跡雖然可以視為一個傳說故事,但我們如果願意用另一個角度思考,可以發現人類文明經過毀滅後再重新發展的可能性的確是存在的。

歷史影響

史前文明

世界上處海底遺蹟的發現,對史前文明的存在,提供了許多不可抹滅的證據。這些科學證據證實了的確有我們不知道的文明的存在,而要將這些史前文明遺蹟寫進歷史中,還是很難被現今的考古學家及歷史學家所承認,因為這和過去的歷史觀並不兼容。然而我們相信,只要改變一下固有的觀念,重新認識歷史的真相,只是個時間的問題罷了!無視於塵世的紛擾,海底古文明遺蹟,依舊靜靜的矗立在海底……

影響

根據史書記載,我們本次人類從最原始的石器時代出現到21世紀的高度文明才不超過一萬年時間。很顯然,這些文明古蹟不屬於我們本次人類所創造,實際上,許多文明古蹟我們人類技術都無法建造。根據這些確鑿的證據,一些學者提出了史前文明學說,是指在我們本次人類文明之前在地球上曾經存在過人類文明。

同時,所發現的許多文明古蹟時間跨度非常古遠。從當今發掘出和發現的各種不同史前人類文明遺蹟看,從一個非常久遠的遠古時代開始,在我們這個地球上就一直存在著人類並發展出高度發達的文明,如在三葉蟲化石上發現的6億年至2.5億年前的穿著鞋的人類腳印,在今天的非洲加彭共和國發現的20億年前的大型鏈式核反應堆,在現今南非發現的28億年前的金屬球,及多次不同時期的石器等等,很難想像它們屬於同一人類文明時期。因此,科學家們又提出了多次史前文明的理論,認為地球上曾經有過多次史前人類及文明。人類的發展並不象以前想像的那樣,而是周期性的,不同時期地球存在不同的文明。

現代科學已認識到,一切事物發展皆有周期性。人有生、老、病、死;植物、動物也有生、老、病、死;社會的發展有周期性,同樣,人類的發展也很可能有周期性,這可以從當今發掘出和發現的各種不同史前人類文明遺蹟和不同史前人類石器時代留下的工具找到線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