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30.00元
內容提要
該書著者長期浸淫於台灣經濟問題、兩岸經貿關係之研究,著述甚豐,出過多部專著,頗有獨得之見。
台灣產業經濟的研究尤其是著者的強項。無論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還是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無論是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還是第二產業的製造業,尤其是高科技產業,或者作為第三產業的金融業、物流業,對其現狀、特點及存在的問題,書中均有獨到而深刻的分析;對兩岸產業合作發展的現狀有精確的把握,未來的前瞻有科學的預測,而提出的推動兩岸產業合作的對策與建議則不但深具理論與現實價值,而且富有可行性。
目錄
序
第一章歷史上的海峽兩岸通航與通商
第一節先秦至漢唐時期兩岸經濟交往
第二節宋元時期兩岸的經濟交往
第三節明清時期海峽兩岸經濟交往
第四節日據台灣至新中國成立前兩岸的經濟往來
第二章海峽兩岸“三通”現狀
第一節兩岸“三通”發展進程
第二節閩台之間海上直接往來
第三節當前局部“直航”問題與限制
第三章海峽兩岸因應“三通”政策與主張評述
第一節祖國大陸促進兩岸“三通”的政策與主張
第二節民進黨當局阻礙“三通”的行徑
第三節台灣當局真的有意開放“直航”嗎?
——評《兩岸“直航”影響之評估報告》
第四節輔選還是展現善意?
——評“航空貨運便捷化”說帖
第五節關於“兩岸關係條例”的修正與“直航”
第四章直接“三通”對海峽兩岸經濟發展的影響
第一節區域分工與要素流動理論分析
第二節兩岸經濟的互補和障礙
第三節台灣經濟結構特點、問題與挑戰
第四節直接“三通”對兩岸經濟發展是雙贏
第五章直接“三通”與海峽兩岸產業分工整合
第一節兩岸生產要素互補性分析
第二節兩岸產業結構發展現狀和問題
第三節兩岸分工合作現狀和問題
第四節兩岸產業整合的構想
第五節直接“三通”與兩岸產業分工合作
第六章直接“三通”與海峽兩岸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分工與合作
第一節台灣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現狀與特性
第二節台灣勞動密集型產業枝連兩岸
第三節兩岸農業共同發展的前景
第七章直接“三通”與海峽兩岸高科技產業合作
第一節高科技產業定義與相關概念分析
第二節台灣科技發展歷程
第三節80年代以來台灣主要科技與產業發展策略
第四節海峽兩岸高科技產業的優劣勢比較分析
第五節兩岸高科技產業合作現狀、特點與問題
第六節直接“三通”與兩岸高科技產業的合作模式
第八章直接“三通”與海峽兩岸第三產業分工合作
第一節台灣第三產業發展的現狀與前瞻
……
第九章直接“三通”與建立“海峽兩岸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
附錄1:兩岸“三通”大事記
附錄2:台灣“行政院”《兩岸“直航”之影響評估》報告主要部分
附錄3:台灣“國防部”《“直航”之安全評估》
附錄4:台灣“陸委會:《兩岸航空貨運便捷化政策說明書》
後記
序言
邇來研究海峽兩岸經貿關係的書籍迭有出現,然而好書似不多見。《海峽兩岸直接“三通”與區域產業整合研究》堪稱集大成者專著之一。
自從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呼籲兩岸“三通”以來,二十餘年將近一代人的時間過去了,海峽兩岸人民望“三通”如大旱之望雲霓,“三通”也成兩岸經濟學界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
上世紀80年代後期,海峽兩岸最早的有關研討“三通”的學術會議,是以學術界為主,集合兩岸航運界人士共襄盛舉的。我有幸躬與其會,但其時討論頗多的是有關實現“三通”的各項技術問題,其實,這些實務面更多是航運界的事,所以,後來便由兩岸航運界直接溝通協商取而代之。時至今日,所有有關實現兩岸直接“三通”的技術問題早已在兩岸航運界的共同努力下,獲得圓滿的解決,而隨著兩岸經貿關係的蓬勃發展,台灣海峽早已帆檣踵接,航運界對於台灣當局阻擾“三通”的禁令早已不勝其煩,君有禁令,吾有對策,海峽兩岸也早已變相“三通”了。
《海峽兩岸直接“三通”與區域產業整合研究》是研究兩岸直接“三通”頗有份量的專著,其價值首先在於該書結構波瀾壯闊,面廣議深。該書以時問遞嬗為經,以產業研究為緯,對兩岸直接“三通”問題,展開深層次的研究。茂,引用相關資料、表格之充實,不僅僅是作為論證之有力依據,而且也足供閱讀者從事相關研究參考之寶藏。
本書足供從事台灣經濟、兩岸經貿合作研究之學者參閱,亦可供相關部門制定政策之參考,對於廣大關注兩岸關係、兩岸經貿關係、兩岸直接“三通”問題的讀者,本書或亦必讀。
噫,取櫝還珠,此豈智者?本書熠熠光在,讀者幸自珍之。承著者請,聊書數語,以為序云爾,如雲障月,雲去月自明。
後記
台灣海峽兩岸直接“三通”是祖國大陸與台灣人民的共同心愿。“三通”對推動兩岸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加速兩岸經濟的分工與整合,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區域經濟合作日益增強的背景下,儘快實現兩岸直接“三通”,是海峽兩岸經濟整合的必然選擇,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海峽兩岸只有順應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攜手合作,才能實現雙贏。
本書在撰寫過程中,得到了福建師範大學閩台區域研究中心領導的具體指導,在出版過程中得到福建省台灣事務辦公室宣傳處林江玲同志、蔣雅芳同志的無私幫助。中國經濟出版社的吳佩恆同志為本書的編輯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同時,福建省社會科學院現代台灣研究所所長、知名台灣問題研究專家吳能遠教授於百忙中為本書作序,給本書增添了光彩。在此我們一併向他們表示深深的謝意。
本書由二位作者分別撰寫,具體分工如下:第一、四、五、七、九章由福建師範大學閩台區域研究中心教授蔡秀玲博士撰寫;第二、三、六、八章由福建師範大學閩台區域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福建省社會科學院現代台灣研究所陳萍副研究員撰寫。全書由蔡秀玲教授統稿。
囿於我們的視野,本書的錯誤與缺點當會不少,敬請方家與讀者批評指正。
書摘
第一章 歷史上的海峽兩岸通航與通商
早在遠古時期,海峽兩岸古人類就已有密切交往。從古地理學的角度看,台灣曾與大陸相連,後因地殼變動,大陸和台灣才被台灣海峽所阻。但兩岸之間最窄只有130公里,最寬不過300公里,而且整個水域均為淺海區,一半以上水深在50米左右,最深處不過100米①。考古發掘表明,在距今約300萬至1萬年前,由於地球上曾經多次出現冰期和問冰期,每當冰期來臨,海平面下降,就有一條“東山陸橋”露出水面,人們可以通過這條“橋”自由往來於兩岸。在福建和台灣出土的許多石器時代的遺址和遺物,都充分證明兩岸特別是閩台兩地早有交往。
第一節先秦至漢唐時期兩岸經濟交往
隔海相望的閩、台兩地,屬於東亞大陸板塊,在遠古時代即連成一體,後來因劇烈的地殼運動,才出現橫亘於福建與台灣之間的台灣海峽。在遠古時期,由於福建與台灣是連成一片的乾陸,在福建東山與台灣台南之間就形成一個海底陸橋,這時期出現幾次海退和海進,每當海退時,福建的古人類就憑藉這個天然通道進入台灣。在福建東海岸和台灣西海岸考古發掘中發現許多十分類似的人類活動的遺址和遺物,都說明閩台兩地早期人類就有一定的經濟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