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民間文化學術論壇”介紹
而近些年,隨著科技現代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包括民俗學研究在內的中國民間文化研究的社會背景發生了很大變化,處於快速轉型期的當代社會更是給中國民間文化研究提了許多新的挑戰,而國外民間文化研究的學術進展也促使中國學者作出必要的回應。事實上,近些年的民間文化研究也一方面出現理論和視角的多元化傾向,另一方也確實顯得有些彷徨忙亂,手足無措。因此,如何應對快速多變的當代社會發展,如何開闢民間文化研究的新視野,已成為兩岸學者必須面對的問題。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學苑出版社又自覺發起,並聯合中國民俗學會,舉辦“海峽兩岸民間文化學術論壇”,試圖就上述問題展開充分研討,做出自己的回答。
這次論壇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如上所述,是在社會急劇變化、舉國上下對民間文化前所未有的關注的社會背景下召開的;第二,是在民間文化研究面臨許多新的挑戰,必須儘快作出回應的學術背景下召開的;第三,這次論壇集中了海峽兩岸民間文化研究的學術精英,出席論壇的是兩岸民間文化研究的領軍人物;第四,這次論壇的與會者超出了民俗學界,引入了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等學科的在民間文化研究中卓有建樹的學者;第五,這次論壇與會人員包括了老中青三代的學者。由於這些因素,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次論壇能夠取得我們所期望得到了學術成果,因而成為中國民間文化研究學術史上具有特定地位的一次會議。
主辦單位——學苑出版社介紹
學苑出版社作為九三學社下屬的出版社,一直把學術書的出版視為自己的當然使命。經過二十年來的探索與發展,學苑出版社已經形成了以記錄與搶救中華文化遺產為主旨,以傳統醫藥學和古代科技、文史古籍、民間文化、考古收藏文物類圖書為主體,兼顧教育、科技、文化藝術領域圖書出版的特色,而且在這些領域為今後的發展打下了比較堅實的基礎。
出於對弘揚祖國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的思考,學苑出版社從十幾年前就開始加大對民間文化類圖書的編輯出版力度。1993年出版了著名學者劉錫誠先生主編的大型叢書《中華民俗文叢》,該叢書以民間信仰的研究為主,收入了對玉皇、觀音、炎帝、泰山娘娘、土地、山神、水神、花神、鬥神、財神、灶神、狐仙等二十多種民間信仰的研究專著,不僅在學術界,而且在社會上得到了廣泛的好評。接著又編輯出版了《三足烏文叢》,進一步對觀音、鬼神、八仙、媽祖、財神等民間事物以及東北民俗、民族神話等民間信仰展開深入研究,亦取得了很好的學術效應。近年來陸續出版的《兔兒爺老北京史地民俗叢書》更是多角度、全方位地介紹了北京的史地民俗知識,滿足了廣大讀者多方面的興趣和需要,並應讀者要求一版再版(後更名為《京城記憶》叢書)。為了更好的滿足廣大讀者的需要,學苑出版社出版了《城市記憶•老地圖》系列地圖,包括圓明園、十三陵、老上海、老天津、老南京的一系列地圖一進入市場便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尤其是《老北京風俗地圖》,出版三年來已累計銷售6萬張以上。當然,這只是有關民間文化的大型叢書,平時作為單本著作出版的民俗學、民間文學等民間文化類圖書更不下300種。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都十分可觀。另外,中國民俗學會、亞細亞民俗學會都常常把他們的學術成果在學苑出版社結集出版。
第一屆“海峽兩岸民間文化學術論壇”
2007年3月17日至18日,由九三學社中央主辦的學苑出版社發起,中國民俗學會、學苑出版社聯合主辦的“海峽兩岸民間文化學術論壇”在北京懷柔集賢山莊召開。
此次學術論壇討論十分熱烈,與會學者達成幾項共識:一、中華民族幾千年綿延不絕,全靠中華文化傳統的維繫,我們這一代海峽兩岸的學者,對於保護和傳承中華文化有義不容辭的責任。二、在本次論壇基礎上,進一步加強海峽兩岸學術交流與合作,使學術研究和傳承保護工作取得更大成果,適應歷史與社會向我們提出的要求。三、探索更加廣泛獲得政府、產業界支持,從而擴大學術研究、教育的力度,以適應中華文化遺產保護與拯救的緊迫性局面。四、儘快落實以中國民俗學會、學苑出版社和台灣相關學術團體為核心組成的長期學術交流與合作的運行機制,以便交流與合作的順暢進行。
第二屆“海峽兩岸民間文化學術論壇”
2009年9月5日、6日,由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下屬的文化工作委員會、學苑出版社、書畫院主辦的“薪火相傳——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文化學術活動在京舉行。
此次系列文化學術活動是回響胡錦濤同志“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號召,韓啟德副委員長倡議,由九三學社中央主辦的。活動主辦者認為:無論是物質文化遺產,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多源匯流、多元共存、綿延不絕的中華文化之根。對於中華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需要一代又一代中華子孫薪火相傳。依託中華傳統文化淵源的積澱,有利於實現胡錦濤總書記“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號召,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加深兩岸四地同胞及海外華人華僑的中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