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建制沿革
海寧是良渚文化發源地之一。據考古資料證明,距今6000~7000年間,在海寧土地上已有先民生息。
在春秋戰國時,海寧是越、吳、楚的武原鄉、雋李鄉、御兒鄉屬地。
秦朝時時在海鹽縣、由拳縣境內。
東漢建安八年(203)陸遜在此任海昌屯田都尉並領縣事,都尉治所在在鹽官鎮南10千米。
三國吳黃武二年(223),析海鹽、由拳,置鹽官縣,屬吳郡,隸揚州,為海寧建縣之始。
南朝陳武帝永定二年(558)置海寧郡,寓“海洪寧靜”之意,轄鹽官、海鹽、前京三縣。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滅陳,廢錢唐郡,並桐廬、新城入錢唐縣,割吳郡鹽官(今海寧)、吳興郡餘杭,及富陽、於潛共5縣置杭州,鹽官始屬杭州。
唐武德七年(624)併入錢塘縣,貞觀四年(630)復置鹽官縣。
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鹽官屬江南東道餘杭郡。
五代屬吳越國杭州。
北宋屬兩浙路杭州。
南宋屬臨安府。
元貞元年(1295)升鹽官州,天曆二年(1329)改名海寧州,屬杭州路。
明洪武二年(1369)降為海寧縣,屬杭州府 。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復升為州。
民國元年(1912)改州為縣,直屬浙江省,民國37年(1948)屬第一行政督察區。
1949年5月解放,建海寧縣,屬嘉興專區。
1958年10月海鹽縣併入海寧縣。
1961年12月海鹽縣恢復,原海鹽的獅嶺公社留屬海寧。
1986年11月,撤海寧縣,設海寧市,屬嘉興市。
行政中心
歷史上海寧縣治長期在鹽官鎮。抗日戰爭期間,曾先後遷移袁花一帶鄉間及縣境以外,抗戰勝利後設於硤石鎮,後還治鹽官鎮。1949年6月,縣人民政府移駐硤石鎮。
2003年原硤石鎮區拆分為硤石街道、海洲街道、海昌街道,市政府遷至海洲街道。
鄉鎮區劃
據散見於典籍金石部分的記載,唐以前有二市、三鎮、七鄉、七里、四村。
宋鹹淳間(1265-1274),縣轄6鄉。
元初有10鄉,後並為6鄉。明時有6鄉,統3鎮32都。
清雍正六年(1728),設6鄉、4鎮和市都、安都、石都、上下都。宣統二年(1910),有1城、2鎮、5鄉共8個自治區。
民國初沿襲清制,後推行村里制、保甲制,行政區劃多次變動。民國34年(1945),全縣4個區、55個鄉鎮;民國35年縮編為44個鄉鎮;民國36年又調節器整為25個鄉鎮。
1949年6月,縣人民政府建7個區、25個鄉鎮。1950年改為6個區、68個鄉鎮。1956年撤銷區建制,設22個鄉、68個鄉鎮。
1958年10月實行人民公社,海鹽縣併入海寧,合建13個人民公社。
1959年,恢復5個鎮的建制。
1961年5月,調整公社規模,設7個鎮、37個公社;12月,海寧、海鹽分縣,海寧置24個公社、5個鎮。
1984年撤社建鄉,全縣5鎮、23鄉。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一批鄉陸續建為建制鎮。
1998年全市15個鎮、10個鄉。
1999年11月,調整為14個鎮、4個鄉。
2000年,海寧市轄14個鎮、4個鄉。
2001年10月,最佳化完善鄉鎮行政區劃,全市調整為13個鎮。
2003年11月,行政區划進一步最佳化調整,全市設8個鎮、4個街道。
行政區劃
截至2016年12月31日,海寧市全市總面積668平方公里,總人口83.50萬,轄4個街道、8個鎮:硤石街道、海洲街道、海昌街道、馬橋街道、許村鎮、長安鎮(高新技術開發區)、周王廟鎮、鹽官鎮、 斜橋鎮、丁橋鎮、袁花鎮、黃灣鎮(尖山新區)。
自然環境
地形
市域地處長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內陸面積668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占87.94%,山丘占1.81%,水域占10.25%。地形狹長,東西長 51.65公里,南北寬28.94公里。地勢平坦,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地面高程4米—8米(吳淞高程。下同)。古陸殘嶼與低丘集中分布在境東北和東南部,高陽山最高,海拔253.3米,其他在200米以下。
氣候
海寧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暖季受熱帶海洋氣團調節,盛行東到東南風,氣候溫潤,降水較豐;冷季受副極地大陸氣團控制,盛行北到西北風,氣候乾寒,降水偏少。四季分明,冬夏較長,春秋較短。降水季節變化明顯,光溫同步,雨熱同季,光、溫、水配合較好。境內除東南部丘地和沿江高地外,平原地域氣候差異較小。無霜期較長,農業氣候條件優越,唯氣候多變,尚有旱、澇、風、雹等氣象災害出現。
水利資源
海寧屬太湖流域水網地帶,境內有上塘河和運河兩個水系,河道總長1865.4公里,河網率為5.1%。水資源以河網徑流量為主,外來水利用率高,地下水控制開採,水資源總量6.62億立方米,能滿足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需要。海寧地居錢塘江河口北岸,境內岸線長55.92公里,水域21730公頃;海塘長53.6公里,占北岸海塘總長的33.5%。“海寧潮”是世界著名的自然景觀,黃灣鎮大尖山附近江面是湧現“海寧潮”的起點。以丁橋的“碰頭潮”,鹽官的“一線潮”,鹽倉的“回頭潮”聞名天下。
人口民族
人口
2016年全市常住總人口83.50萬人,較上年增加0.55萬人,比上年增長0.66%。年末戶籍總人口681656人,按性別分為男性333748人,女性347908人,人口性別比為95.93(以女性為100)。全市人口出生率為11.74‰,人口死亡率為6.89‰,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86‰。城鎮化率為58.8%,比上年提高2.2個百分點。全市戶籍人口中老年人口(60周歲及以上)為17.18萬人,占總人口的25.2%,同比上升了0.84個百分點。
民族
海寧市屬於少數民族散居地。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海寧市常住少數民族僅有回族,壯族,苗族3個,342人。隨著經濟改革開放深入,市場經濟的發展,勞動力市場的開拓,大量境外勞動力湧入海寧民營企業。1998年,海寧市有少數民族18個,391人。
2006年底,海寧市常住少數民族增至22個,共有1299人。分別是壯族、苗族、回族、土家族、彝族、蒙古族、畲族、滿族、布依族、瑤族、侗族、朝鮮族、白族、黎族、仡佬族、錫伯族、傈僳族、土族、藏族、佤族、哈尼族、仫佬族等。
經濟概況
第一產業
2017年,全市實現農業總產值34.56億元,農作物總種植面積45.39千公頃,現有耕地面積33140.46公頃,花卉、苗木、蔬菜等綠色生態產業發展迅猛。全市有農業龍頭企業41家,各類專業合作社、協會220家。全市有無公害農產品88個,綠色食品25個,有機食品1個,省級無公害農產品基地78個。農產品品牌建設不斷推進,全市共有浙江名牌農產品3個;嘉興市級以上著名商標36個,名牌產品16個。農業現代化綜合評價位居全省第十。
第二產業
海寧工業基礎良好,區域特色經濟優勢明顯。在皮革、精編、家紡三大特色優勢產業的基礎上,太陽能、包裝、裝備製造、汽車零部件、電子信息和食品六大產業蓬勃發展,以時尚產業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為主導的兩大千億產業也在你追我趕,奮勇直上。2017年,全市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632.53億元,同比增長19.5%;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317.98億元,比上年實際增長10.7%。
第三產業
海寧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形成了以“一潮三看賞四景”的觀潮旅遊為特色,以人文景觀和歷史的仿古探幽為內涵的旅遊格局。以鹽官古城為核心的百里錢塘國際旅遊長廊是觀賞錢塘江涌潮奇觀的最佳區域,長廊內生態環境優美,田園風光宜人,鄉村風情濃郁。2017年,共接待國內遊客1912.45萬人次,接待入境旅遊者14.08萬人次,旅遊總收入224.80億元。
海寧商業興旺,市場繁榮。2017年末全市有各類商品交易市場61個,其中成交額超億元的市場33個。全年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335.53億元。
海寧郵電通信發達。2017年實現郵電業務收入10.56億元,行動電話用戶94.68萬戶,網際網路用戶112.70萬戶。
海寧市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服務機構俱全,會計、審計中介機構完善,2017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1334.46億元,其中住戶存款餘額671.99億元;年末各項貸款餘額1072.63億元。
社會事業
科技
海寧是國家智慧財產權試點城市和“浙江省創新型試點城市(縣、區)”,建有全國首家縣(市)級博士後科技開發基地,市創新中心被科技部認定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2016年末,全市共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40家,省級企業研究院13家,省重點企業研究院4家,天通公司獲評國家企業技術中心。經各級批准鑑定科技成果66項,專利授權2995項。
教育
海寧是全國教育先進縣(市)、全國首批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2016年末,全市擁有國小29所,普通中學29所,中職類學校4所,幼稚園67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國小和國中學齡人口入學率達100%,國中畢業生升入高中段比例為99.44%,普通高校升學考試上線率為96.87%。
高等院校: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學院,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長安校區,浙江廣播電視大學海寧學院
普通高中 :海寧市高級中學,海寧市第一中學,海寧市紫微高級中學,海寧市第二中學,海寧市第三中學,海寧中學,海寧市宏達高級中學
職業高中:海寧市衛生學校,海寧市職業高級中學,海寧市高級技工學校
衛生
海寧是全國農村初級衛生保障先進縣(市),浙江省綜合醫改先進先試縣(市)。2016年末擁有醫院、衛生院23個,醫療床位4232張,衛生技術人員5570人,其中職業醫師和職業助理醫師1783人,註冊護士2332人。醫療資源“雙下沉、兩提升”成為全省示範,市域內就診率穩定在90%以上。2011年起,海寧市政府先後與上海、杭州三甲醫院全面合作和託管。
文化
海寧是全國文化先進縣(市),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海寧皮影戲和硤石燈彩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潮神祭祀”也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海寧皮影戲作為中國皮影戲的組成部分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大運河(海寧段)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海寧建有博物館、文化館、書畫院、藝術研究館和藏書162.87萬冊的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全市共有村級文化陣地218個,建成農村文化禮堂92個。
體育
海寧是全國體育先進縣(市),浙江省首批體育現代化縣(市),建有體育中心、輪滑運動中心、射擊館、游泳館。2016年,在省內外重大體育比賽中,我市運動員獲得國家級金牌5枚、省級金牌31枚。全市成功舉辦國家級以上賽事6項,包括CBSA海寧斯諾克國際公開賽、第十九屆全國成人游泳錦標賽等。全年共組織全市性體育活動64次。
交通概況
海寧位於長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東北部,東距上海100公里,西接杭州,南瀕錢塘江。海寧交通便利,客貨運輸暢通。水運便捷,內河航運貫通全市,京杭運河穿境而過,海寧港已投入使用。航空方面,距上海浦東機場車程1.5小時,杭州蕭山機場車程40分鐘。高鐵和動車組停靠海寧西站。杭州至海寧城際鐵路已經全面啟動建設,預計2020年建成通車。滬乍杭鐵路已列入鐵路建設計畫,起自上海,經過海寧,到達杭州。境內五條高速公路形成“兩橫三縱”之勢,滬杭、杭浦為兩橫,嘉紹、錢江隧道、杭州繞城為三縱。全市公路通車裡程929.96公里。2017年完成貨運周轉量21.79億噸公里,客運周轉量2.61億人公里。
特色活動
海寧中國皮革博覽會
1993年起,每年一屆
海寧是中國皮衣、裘皮時尚的源頭和風向標,因此每一屆海寧中國皮革博覽會都是皮革業界的年度盛事。其中,皮革、裘皮服裝流行趨勢發布是皮革博覽會的重頭戲之一。
海寧中國家紡博覽會
2001年起,每年一屆
由中國家用紡織品行業協會、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紡織行業分會主辦,海寧市人民政府承辦的海寧·中國家用紡織品博覽會於2001年落戶許村。自博覽會開展以來,每年有近3000餘位來自北京、山東、四川成都、廣東等全國各大市場以及海外的客商前來參展交流,參觀採購。
中國國際(海寧)錢江觀潮節
1992年起,每年一屆,農曆八月十六到八月十九
每年在海寧鹽官由浙江省旅遊局、嘉興市人民政府主辦,海寧市人民政府承辦的中國國際錢江觀潮節,在繼承傳統觀潮風俗的基礎上,還增加了豐富多彩的大型歌舞和傳統民俗風情展示活動,再現了古代沿江百姓祭潮治患、喜慶安瀾的恢弘場面。央視多次直播“海寧潮”及海寧觀潮盛況,讓全國乃至世界既看到了“天下奇觀”海寧潮的壯觀,又感受到錢塘江畔獨特的“潮文化”內涵。
中國海寧國際輪滑節
2010年起,每年一屆
中國海寧國際輪滑節由國際輪滑聯合會速度輪滑委員會、國家體育總局社會體育指導中心、中國輪滑協會、浙江省體育局、嘉興市人民政府主辦,由海寧市人民政府承辦,海寧國際輪滑運動中心和浙江中創文體經紀有限公司協辦。國際輪滑節將輪滑運動和城市文化完美結合,安排了包括比賽、文化表演、休閒、娛樂等在內的一系列活動,國內外的輪滑愛好者將在輪滑星城海寧充分體驗節日的精彩與快樂。
本地方言
海寧話,是一種吳語方言,屬於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
太湖片的地域和人口都占吳語總體的65%以上。可再分為毗陵(常州)、蘇滬嘉(蘇州-上海-嘉興)、苕溪(湖州)、杭州、臨紹(臨安-紹興)、甬江(寧波)六小片。片與片之間語法,辭彙,發音差異不大,僅是語調有所區別,能作基本溝通,其中以蘇州為中心的蘇滬嘉小片和以常州為中心的毗鄰片吳語因其發音特點而常被稱作“吳儂軟語”。
狹義海寧話指硤石話,是海寧市政府所在地硤石片區的方言。
廣義海寧話還包括其他各街道和鎮、鄉的方言,主要有斜橋話、丁橋話、周王廟話、郭店話、袁花話、黃灣話、鹽官話、長安話、許村話等。
名優特產
海寧皮革製品,硤石燈彩,海寧缸肉,斜橋榨菜,慶雲千張,長安宴球,鹽官菜刀、冬菜,丁橋八寶雞。
景點
十大景點
評定的 “海寧十景”:
1.天下奇觀—海寧潮
2.宰相府第—宰相府第風情街
3.廟宮迷蹤—海神廟
4.觀潮勝地—觀潮勝地公園
5.華彩皮都—海寧中國皮革城
6.紫薇攬秀—西山公園
7.智標晨旭—智標塔
8.詩樓新月—徐志摩故居
9.靜安精舍—王國維故居
10.路仲探幽—路仲古鎮
文物古蹟
2015年1月,海寧市已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個(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87處、文保點124處。
編號 | 級別 | 名稱 | 時代 | 地址 | 公布日期 |
1 | 國家 | 鹽官海塘、海神廟 | 清 | 鹽官鎮南門外、春熙路150號 | 2001.6.25 |
2 | 國家 | 安國寺經幢(三尊) | 唐 | 鹽官鎮北寺巷西荷花池北 | 2006.5.25 |
3 | 國家 | 王國維故居 | 近代 | 鹽官鎮建安路4號 | 2006.5.25 |
4 | 省級 | 郭家石橋遺址 | 新石器時代 | 慶雲鎮永安村郭家石橋東側 | 1989.12.12 |
5 | 國家 | 長安畫像石墓 | 東漢、三國 | 長安鎮青年路49號海寧中學內 | 2013.5.3 |
6 | 國家 | 惠力寺經幢(二尊) | 唐 | 硤石街道惠力寺前 | 2013.5.3 |
7 | 省級 | 占鰲塔 | 明 | 鹽官鎮大東門外海塘上 | 2011.1.7 |
8 | 市級 | 惠力寺 | 清末民初 | 硤石街道西山南麓 | 1982.2.16 |
9 | 市級 | 城隍廟 | 清 | 鹽官鎮古邑路176號 | 1982.2.16 |
10 | 市級 | 崇福寺 | 清 | 硤石街道東山西麓東山中學內 | 1982.2.16 |
11 | 市級 | 天風海濤亭 | 民國 | 鹽官鎮海塘上占鰲塔東側 | 1982.2.16 |
12 | 省級 | 安瀾園遺址 曲橋荷池 | 明 | 鹽官鎮西北陳園裡 | 2011.1.7 |
13 | 市級 | 桃園遺址 | 新石器時代 | 郭店鎮桃園村南部 | 1982.2.16 |
14 | 市級 | 千金閣遺址 | 新石器時代 | 郭店鎮蓮花村千金閣北側 | 1982.2.16 |
15 | 市級 | 朱家兜遺址 | 新石器時代 | 郭店鎮群益村 | 1982.2.16 |
16 | 市級 | 贊山遺址 | 新石器時代 | 硤石街道石路高峰村贊山東南側 | 1982.2.16 |
17 | 市級 | 中墳山遺址 | 新石器時代 | 袁花鎮夾山村中墳山西北麓 | 1982.2.16 |
18 | 省級 | 盛家埭遺址 | 新石器時代 | 鹽官鎮城北村盛家埭 | 2011.1.7 |
19 | 市級 | 徐步橋遺址 | 新石器時代 | 鹽官鎮城北村徐步橋西 | 1982.2.16 |
20 | 國家 | 陳閣老宅 | 清 | 鹽官鎮古邑路105號 | 2013.5.3 |
21 | 市級 | 安瀾塔 | 清 | 黃灣鄉閘口村塔山塘 | 1982.2.16 |
22 | 市級 | 中山亭 | 民國 | 鹽官鎮南門外海塘上 | 1982.2.16 |
23 | 市級 | 陳氏渤海 藏真石刻 | 清 | 鹽官鎮古邑路105號陳閣老宅內 | 1982.2.16 |
24 | 市級 | 陳氏玉煙堂法帖 | 清 | 鹽官鎮古邑路105號陳閣老宅內 | 1982.2.16 |
25 | 市級 | 紫薇橋 | 元 | 硤石街道惠力寺前 | 1984.10.8 |
26 | 市級 | 虹橋 | 清 | 長安鎮中街、西街連線處 | 1984.10.8 |
27 | 市級 | 拱辰門水門 | 元 | 鹽官鎮后街北首 | 1984.10.8 |
28 | 省級 | 衍芬草堂 | 清 | 硤石街道河東路86號 | 2011.1.7 |
29 | 市級 | 蔣百里故居 | 民國 | 硤石街道吳家廊下76號 | 1984.10.8 |
30 | 市級 | 陳邦彥故居 | 清 | 鹽官鎮南門直街146號 | 1984.10.8 |
31 | 市級 | 日軍侵華炮台 | 抗日戰爭時期 | 硤石街道西山路東側 | 1984.10.8 |
32 | 省級 | 荷葉地遺址 | 新石器時代 | 周王廟鎮星火村六組 | 2011.1.7 |
33 | 市級 | 墳橋港遺址 | 新石器時代 | 馬橋鎮湖塘金雞村墳橋港 | 1989.8.17 |
34 | 省級 | 達澤廟遺址 | 新石器時代 | 馬橋鎮永和村五組 | 1989.8.17 |
35 | 市級 | 南關廂 | 明 | 硤石街道南關廂街 | 1989.8.17 |
36 | 省級 | 張宗祥故居 | 民國 | 硤石街道倉基街56號 | 2011.1.7 |
37 | 省級 | 徐志摩故居 | 民國 | 硤石街道乾河街菜市弄32號 | 2011.1.7 |
38 | 市級 | 仰山書院 | 2003.7.28 | ||
39 | 市級 | 會源庵 | 2003.7.28 | ||
40 | 市級 | 新吳王廟 | 2003.7.28 | ||
41 | 市級 | 王氏民宅 | 2003.7.28 | ||
42 | 市級 | 安國寺井 | 2003.7.28 | ||
43 | 市級 | 楊兵部宅 | 2003.7.28 | ||
44 | 市級 | 平安橋 | 2003.7.28 | ||
45 | 市級 | 東山智標塔 | 2003.7.28 | ||
46 | 省級 | 崔家場遺址 | 2011.1.7 | ||
47 | 市級 | 鄭曉滄故居 | 2003.7.28 | ||
48 | 市級 | 米谷故居 | 2003.7.28 | ||
49 | 市級 | 史東山故居 | 2003.7.28 | ||
50 | 市級 | 吳世昌故居 | 2003.7.28 | ||
51 | 市級 | 陳學昭故居 | 2003.7.28 | ||
52 | 省級 | 長安閘 | 2011.1.7 | ||
53 | 省級 | 許村奉憲嚴禁鹽梟扳害碑 | 2011.1.7 | ||
54 | 省級 | 施家墩遺址 | 2011.1.7 | ||
著名人物
綜述
海寧這塊土地上孕育了眾多的名人俊才:
東晉學者乾寶,
唐代忠臣許遠、詩人顧況,
宋代女詞人朱淑真,
明代戲曲家陳與郊、史學家談遷和查繼佑,
清代三閣老(大學士)陳之遴、陳元龍、陳世倌,詩人查慎行,棋聖范西屏、施定庵,書法家陳奕禧、查升,女詩人陳慧殊,藏書家吳騫、蔣光煦,
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詩人徐志摩、穆旦,作家金庸、陳學昭,醫學家王士雄,數學家李善蘭,軍事理論家蔣百里,佛學家太虛法師、印順法師,學者、書法家張宗祥,訓詁學家朱起鳳,鐵道學家徐騮良,文史學家宋雲彬,紅學家吳世昌,戲劇家沙可夫,教育家鄭曉滄,植物學家錢崇澍,中國電影事業的奠基人之一、電影藝術家史東山,版本目錄學家趙萬里,漫畫家米谷,科學家沈鴻,英語教育家和翻譯家許國璋等。
兩晉南北朝
乾寶(?~336),東晉學者。
顧歡(420~483),南朝宋、齊時學者。
顧越(493~569),南朝梁學者。
戚袞(519~581),南朝梁學者。
唐代
褚無量(645~719),唐學者。
許遠(709~757),唐忠勇名將。
顧況(708~801),唐詩人。
宋元
朱淑真,南宋著名女詞人。
張九成(1092~1159),南宋狀元,崇國公太師。
榮肇(1226~1307),宋元熱心教育事業者。
明代
胡奎,元末明初詩人、學者。
貝瓊(1314~1378),明詩人。
朱妙端(1423~1506),明女詩人
祝萃(1452~1518),明學者,善治水。
蘇平、蘇正,兄弟均為明詩人。
周應禎(?~1554),明抗倭將領。
許相卿(1479~1557),明學者。
陳與郊(1544~1611),明戲曲家。
查秉彝,官順天尹,曾上疏歷數嚴嵩、嚴世藩父子罪行。
祝以豳(1551~1632),明愛國將領,曾擊退荷蘭侵略者對粵邊騷擾。
陳司成,明末名醫。
明末清初
周宗彝(1600~1645),明末抗清義士。
談遷(1594~1658),明末清初史學家。
祝淵(1614~1645),明末文士,重氣節,反對魏忠賢,清兵攻陷杭州時自縊。
陳之遴(1605~1666),明末有文名,曾為南明官員,後仕清任禮部尚書,終被流放。
朱朝瑛(1605~1670),明末清初學者。
朱一是(1610~1671),明末文士,入清不仕。
徐燦,明末清初女詞人。
張次仲(1589~1676),明末清初學者。
查繼佐(1601~1676),明末清初史學家。
陳確(1604~1677),明末清初哲學家。
陳瓛,明末清初書法家。
李因(1610~1685),明末清初女詩人、畫家。
陸嘉淑(1620~1689),工詩文,善書畫,多藏書,終身不仕清。
清代
范驤(1608~1675),清初書法家。
沈珩(1619~1695),清康熙三年會試第一。
楊雍建(1631~1704),清初官員,以敢諫著稱。
查升(1650~1707),清書法家。
陳奕禧(1648~1709),清書法家。
陳詵(1642~1722),清康熙時名臣。
許汝霖,清康熙時名臣。
馬思贊(1669~1722),清藏書家。
陳訏(1650~1722),清教學家。
查慎行(1650~1727),清著名詩人。
查嗣庭(1664~1727),清康熙時官至內閣學士,雍正四年陷身文字獄,病死仍被梟首,兄慎行嗣瑮等親族多人受株連。
查嗣瑮(1652~1733),清詩人。
陳元龍(1652~1736),清雍正時任文淵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
朱自恆,清畫家。
陳邦彥(1678~1752),清書法家。
陳世倌(1680~1758),清乾隆時任文淵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
沈翼機,清學者,參加纂修《浙江通志》。
俞兆岳,清時有功于海塘建築,是用鐵榫加固塘身的發明者。
范西屏(1709~1769後),清圍棋國手。
施定庵(1710~1770),清圍棋國手。
周廣業(1730~1798),清學者。
吳騫(1733~1813),清藏書家。
周春(1729~1815),清學者。
陳鱣(1753~1817),清學者。
許光治(1811~1855),清書法家,工篆隸,花鳥畫家。
許光清,清書法家,學者。
周樂清(1785~1855),為官注意平反冤獄,有政聲,戲曲創作家。
達受(1791~1858),清名僧。
蔣光煦(1813~1860),清藏書家。
許槤(1787~1862),為官善決疑獄,博通文學、醫學。
錢泰吉(1791~1863),清方誌學家,嘉興人,居海寧多年,主講學,多藏書,纂《海昌備志》52卷。
王士雄(1808~1868),清醫學家。
許楣(1797~1870),清學者。
陳子仙(1821~1870),清圍棋國手。
唐仁壽(1829~1876),清藏書家。
管庭芬(1797~1880),清畫家,並工詩文,精鑑賞,校勘。
李善蘭(1811~1882),清教學家,我國近代科學先驅者,是我國教育史上第一位教授。
蔣光焴(1825~1892),清藏書家。
吳嗣廣,清學者,參與纂修《浙江通志》。
許仁沐(1842~1899),熱心教育事業,纂修《常山縣誌》。
朱昌燕,晚清當地學者。
中華民國
朱宗萊(1881~1919),精文字校勘。
杭辛齋(1869~1924),著名新聞工作者。
王國維(1877~1927),國家大師,史學家,著名學者。
錢崇潤(1886~1927),醫學家。
朱寶瑨(1854~1929),熱心教育事業,晚年熱心修志。
單不庵(1878~1930),教授,深研理學。
嚴遠莊(1847~1930),善繪畫,致力於燈采藝術。
徐志摩(1897~1931),著名詩人。
周承德(1877~1935),書法家。
吳小魯(1877~1936),鄉紳。
袁湘君(1919~1938),抗日女醫務工作者,在茶院大橋殉難。
蔣百里(1882~1938),軍事學家。
褚學潛(1919~1940),中共黨員,烈士,抗戰時犧牲。
陸宗輿(1876~1941),“五四”運動民眾要求懲辦的親日派三個賣國賊之一。
馮李倫(1922~1941),烈士,新四軍營教導員,1941年秋與日軍戰鬥時犧牲。
陳才庸(1913~1942),烈士,中共地下黨員,皖南事變後被殺害。
徐騮良(1878~1942),鐵道專家。
何孝章(1908~1943),烈士,中共地下黨員,皖南事變後被殺害。
褚台夫(1919~1944),國民黨抗戰英雄,空軍烈士。
顧貽榖(1885~1944),金融家。
吳其昌(1904~1944),文史學家。
徐申如(1872~1944),實業家。
張竟仁,北洋政府財政部次長。
單士厘(1858~1945),早期旅外婦女,回國後著書介紹西方文化。
周富亭(1864~1945),能工巧匠,尤善制刀。
徐明(1920~1946),烈士,中共地下黨員,新四軍北撤後任茅山留守處政委。
杭穉英(1900~1947),商業美術家。
太虛(1890~1947),名僧。
朱起鳳(1874~1948),文字學家,獨立纂成《辭通》。
查人偉(1887~1949),辛亥革命志士,抗戰後浙江民盟負責人之一。
吳育英(1920~1949),烈士。
周承菼(1883~?),民國將領,後去台灣。
杭毅(1894~1981),國民黨將領。
顧達一(1906~1982),民國官員,有功於搶修海塘。
虞爾昌(1904~1984),台灣大學教授。
金祥恆(1918~1989),台灣大學教授。
蔣復璁(1898~1990),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現代圖書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
陳巳生(1892~1953),實業家。
金學曙(1922~2014),新中國第一代西醫,首屆全國三八紅旗手。
許行彬(1874~1953),早期新聞工作者。
史東山(1902~1955),知名電影藝術家。
李尊庸(1901~1959),攝影家。
張惠衣(1898~1960),教授。
徐永祚(1893~1961),著名會計師。
沙可夫(1903~1961),藝術教育家,中共早期黨員。
張宗祥(1882~1965),知名學者。
錢崇澍(1883~1965),植物學家。
徐凌雲(1885~1965),崑劇研究家。
馮朱棣(1896~1966),兵器專家。
胡倫清(1896~1966),教授。
張關友(1936~1966),烈士。
查猛濟(1936~1966),教授。
王敬五(1880~1968),愛國教師。
嚴諤聲(1898~1969),愛國新聞工作者。
王仲聞(1902~1969),王國維次子,精研詞學。
李應吉(1914~1969),對外經濟聯絡委員會副主任。
王和伯(1891~1970),省級名中醫。
陳乃乾(1896~1971),版本目錄學家。
周家祺(1901~1973),著名足球運動員,體育界專家。
葛衢康(1911~1973),體育界專家。
朱宇蒼(1888~1976),教育事業家。
穆旦(1918~1977),詩人、翻譯家。
費哲民(1893~1978),教授。
劉質平(1894~1978),音樂藝術家。
鄭曉滄(1892~1979),教育家。
宋雲彬(1897~1979),作家、史學家,知名新聞工作者。
趙萬里(1905~1980),教授,版本學家。
沈鼎三(1910~1980),化學家,染料專家。
王國華(1887~1980),王國維弟,教授,長期從事英語教學。
周方光(1918~1981),海軍教育訓練工作者。
周濟(1914~1981),金融、外匯工作專家。
王恆守(1902~1981),物理學家。
查良釧(1897~1982),教授。
錢鏡塘(1907~1983),金石書石收藏鑑賞家。
許志行(1902~1983),作家。
魏柏榮(1909~1984),皮影戲藝人。
吳梅(1914~1985),女,革命新聞工作者,上海人民廣播電台新聞部原副主任。
杭觀華(1929~1985),工藝美術女專家。
沈紅茶(1902~1985),畫家。
高平均(1909~1985),教授,地質學家。
陳洪田(1917~1985),農民育種家。
吳世昌(1908~1986),學者,以研究紅學著稱,長文史,善詩詞。
米谷(1918~1986),漫畫家。
夏之栩(1906~1987),女,革命工作者,輕工業部副部長。
甘露(1920~1987),女,革命工作者,長期從事外事工作,熱心蠶桑事業,原中國文聯科長。
賈祖璋(1901~1988),著名科普作家與編輯家,中國科學小品文的開拓者之一。
李藍炎(1915~1988),長期從事部隊衛生工作,後任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等職。
居天籟(1906~1989),中共海寧第一個黨組織—硤石支部書記。
許姬傳(1900~1990),京劇劇作家、評論家。
陳尚志(1922~1990),婦科名中醫。
陳學昭(1906~1991),著名作家。
許國璋(1915~1994),著名英語教育家。
沈鴻(1906~1998),機械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釋印順(1906~2005)著名的佛教思想家,解行並重的大修行僧,被譽為“玄奘以來第一人”。
查濟民(1914~2007)著名企業家,1997年榮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發的“大紫荊勳章”。
張直中(1917~2011),我國雷達技術的主要先驅者。
金庸(1924~2018)著名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
沈南鵬(1967~),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創始及執行合伙人,攜程旅行網和如家連鎖酒店的創始人。
於正(1978~),著名編劇。
顧正澄(1980~),著名物理學家。
蔡亮(1980~),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
使徒子(1985~),景觀設計師,著名漫畫家。
MC法老(1992~),著名硬核說唱歌手。
城市榮譽
2009年-2011年度國家衛生城市(區)
2017年12月14日,海寧市獲評2017年工業百強縣(市)
2017年12月24日,海寧入圍2017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2018年10月,入選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第22)
2018年11月,入選2018全國“幸福百縣榜”、2018年工業百強縣(市)、中國縣級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
2018年12月,入選全國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100強、投資潛力100強。2018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排名第54。2018中國最佳縣級城市第6名。
世界遺產
大運河
遺產點:長安閘、長安鎮歷史街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大運河項目通過了審議,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在大運河上,現存最重要的古蹟之一就是位於長安的一壩三閘兩澳,也是整個大運河58處遺產之一。歷史上的長安閘包括新老兩壩(其中新壩又稱為“長安鎮拖船壩”)、上、中、下三閘和儲水之用的兩澳。在現存文物中,除老壩位置不可考之外,其他各閘、壩都能確認位置,基本格局尚存。各閘都已經改建為閘橋,閘基閘槽都保存完好。
中國皮影戲
印尼巴厘島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6屆會議決定,把中國皮影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海寧皮影戲”作為“中國皮影戲”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式入選世遺。海寧皮影戲現有包括國家級傳承人張坤榮、王錢松、徐二男等在內的7位老藝人,傳幫帶著另外5位專職學徒。通過多年的努力,海寧皮影戲的保護傳承取得了較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