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巾打飯女

浴巾打飯女

犀利的大學生。

簡介

2008年,在一段長約1分3秒的視頻短片中,一名年輕女孩全身僅裹著一條浴巾,站在一個看似大學食堂供應飯菜的視窗前打飯。不少網站對這段視頻都用了“史上最強女大學生裹浴巾去飯堂打飯”這樣的標題,更有知情網友直指該段視頻拍攝於南京應天職業技術學院的校園食堂。此女子的名為浴巾打飯女,2007年已畢業,此段視頻拍攝於2007年。

事件

長約1分3秒的視頻短片畫質一般,似乎是手機拍攝,但是已經成為不少商業網站的頭條或熱點話題。畫面中,大學食堂的常規布置格局,以及穿梭於鏡頭前的不少學生模樣的男女,足以看出這段視頻確實拍攝於校園食堂。

浴巾打飯女浴巾打飯女

視頻畫面開端即是一年輕長發女孩站在食堂視窗前的背影,讓人吃驚的是,這名女孩全身只扎著一條黃底紅綠藍條紋相間的浴巾,從背部看,浴巾上端扎在胸部,下端僅蓋過臀部,浴巾在女孩右側腰部扎了個結。

視頻中,女孩右手拿著一張飯卡,左手拎一個塑膠袋並拿著一個飯盒,神情自若地穿梭於不同的飯菜視窗。其間,女孩還蹲下身子拾掉落在地上的物品。

視頻中有約3秒女孩的正面鏡頭,雖然看不清面孔,但可以看出浴巾僅遮蓋住女孩從胸部到大腿根部這一截,其他部位全部裸露。

視頻最後,女孩似乎發現有人在對她進行拍攝,飛快地跑出了鏡頭。

這段視頻還有現場的聲音,從中可以聽出這個女孩的舉動在食堂里引起了不小的“騷動”。

“人呢?我們三個已經快到宿舍了,看到這個女的,然後一路趕了過來。”畫面外的一名男生聲音由遠及近,聽得出是拍攝者所熟悉的人,隨後拍攝者對趕來的人說:“坐坐坐。”

“誰有種敢過去把她的浴巾拉一下。”一名男生突然說,隨即引來一片鬨笑。

這時,拍攝者大聲喊道:“誰有種?誰有種誰就去!”

從視頻中看,整段畫面中除了拍攝視頻的這幾個人對該女孩一直關注外,畫面中其他學生模樣的人並未被該女孩的裝束分散注意力,除了一名黃衣男生被該女孩裝束吸引,從遠處走到其身邊,目光一直盯著女孩。

視頻中,當“浴巾女”靠近一名衣著得體的男生時,男生不好意思地走開了。

視頻顯示,該女孩打飯時還有另一名身穿粉色上衣的女孩陪同,其間兩人還挽了一下手,面對同伴吸引人眼球的裝束,粉衣女孩顯得不自然,一直低著頭。

調查

該視頻內容最早由名為“yorick-yang”的網友首發於滬上論壇SonicBBS上。而昨天記者調查發現,最早上傳該視頻的網站是“我樂網”,上傳日期為2007年8月7日。不少網友指稱該段視頻拍攝於南京應天職業技術學院第一食堂。

比對:食堂廣告牌與視頻中不符

視頻中,該食堂視窗的特徵,一是白色瓷磚牆面黑色台面,二是白色牆面與白色地磚交界處鋪著一條狹長的黑色地磚,三是視窗上方的廣告牌為紅色,並寫著斗大的“蓋澆飯 經濟小炒”等字樣。

南京應天職業技術學院共有三個食堂,分布在一棟樓的三個樓層。一樓的“學生第一食堂”,就發現該食堂與視頻中食堂有很大的相似度:視窗牆面和台面顏色和視頻上是一致的,牆面和地磚銜接處也有一條黑色地磚。然而不同點也很顯而易見:視窗上方的廣告牌不是紅色,而是翠綠色!據調查,可能是2007年拍攝的視頻。

校友觀點

捲髮女生繼續說:“她在去食堂之前就被我看見了。當時她裹著浴巾從大三的宿舍樓出來,先是到水果攤去買水果,接著她又進了食堂,好多人都回頭看她,我拿著手機對著她猛拍,可惜那些照片已經被我刪掉了。”捲髮女生滔滔不絕,“我們看到了她的正面,好像長得並不算特別好看。”

“我記得當時不止我一個人在拍,我們跟著她追到食堂後,看到有個男生拿著手機拍,我猜就是那個男生放到網上的吧。”捲髮女生說。

“那是否還能見到這名女大學生呢?”記者問。

四個女生攤攤手說:“不可能了,她去年就畢業了。”一名大一男生聽聞記者的描述後,吃驚地說:“真的嗎?會有這樣的事?太牛了!”和幾個同伴一番感嘆地議論後,這名男生表示:“我們是大一的,這事還發生在我們入學之前。”

男生笑說:“哎,當時我怎么不在場,真遺憾!”隨即和同伴鬨笑起來。

隨即,記者又採訪了一名女生,當記者向其提及此事時,這名女生的臉“刷”地一下紅了。“換身衣服能花多少時間呢?這畢竟不是在家裡或者寢室,在大庭廣眾之下穿成那樣就出門,多不雅觀啊!”該女生說,“她可能是一種個性的表達吧。不過我認為不管怎樣,在公共場合也該考慮一下別的同學的感受吧。”

專家評論

對於“女大學生裹浴巾食堂打飯”的視頻,南京政治學院新聞系副教授王傳寶表示,這是某些商業網站缺乏社會責任感的表現。

王教授說,女大學生裹浴巾食堂打飯是去年夏天發生的事情,這屬於“舊聞”,媒體爆舊聞,必須尋找由頭,商業網站卻毫無由頭地把“舊聞”挖掘出來,將它作為社會事件報導,純粹是因為該事件中女生的穿著衝擊了人們的傳統觀念,能夠吸引網友眼球,能增加網站的點擊率。

王教授表示,女大學生如此穿著出現在學校的公眾場合,不論她的動機是什麼,這樣的行為是欠妥的,而網站競相轉載該視頻是為了利益而炒作,忽視了社會責任。“我認為媒體應該有‘反炒作’意識,在看似熱點的事件當中,認清其社會影響,不要因為要純粹吸引眼球而擯棄媒體的社會責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