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浪淘沙
雙燕又飛還,好景闌珊 。東風那惜小眉彎 ,芳草綠波吹不盡,只隔遙山。
花雨 憶前番,粉淚 偷彈。倚樓誰與話春閒,數到今朝三月二 ,夢見猶難。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浪淘沙:詞牌名,又名“賣花聲”,二十八字,前後片各四平韻。
②闌珊(lán shān):將盡、零落、衰歇之意。
③東風那惜小眉彎:謂東風不顧那閨中女子的傷春意緒。那惜,不顧惜,不管。小眉彎,指眉頭緊皺。
④花雨:落花紛飄。
⑤粉淚:女子之眼淚。以其飾粉,故云。
⑥三月二:古代“上巳”節,是遊春之日,是日人們到水邊洗濯、飲酒、歡聚等,以為驅邪避禍,消除不祥。
白話譯文
面對雙燕南飛,芳草綠波,繁花零落的景象。芳草隨風而動,如同翻滾的波浪,可惜,卻席捲不過這數層山嵐。
春期將盡,春景將殘,輕輕的風,也是玉郎的溫柔;綿綿的雨,也是玉郎的細語。伊人卻低垂她美麗的容顏,淚水濕了玉繡錦羅。
創作背景
這首詞具體創作年份未知。古時的上巳節,乃遊春之日,人們在這一天歡呼慶喜,然而納蘭卻一個人過節,看著此情此景不禁回憶起自己的亡妻,心中悲痛難忍,於是寫下來這首詞。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是一篇標準的上景下情之作。
“雙燕又飛還”,告訴我們這是在一個靜聽梁問燕語呢喃的融融春日。燕子斜飛,納蘭詞全縮箋注典評上下翻覆,嬉戲於杏花煙雨中,如兩個不安分的音符,輕掠懷春的心弦,激起一串低語漣漪。又是一年春好處,又是一年傷春時。然而再明媚的春日,一旦鑽入了並不完整的夢境,多少會氤氳些傷春的氣息。
梨香院落或紅杏枝頭,流連戲蝶或自在嬌鶯,都是好景。春一來,驅散了冬El的瑟縮和陰霾,縱使偶然陰雨,也是沁人心脾的潤物細無聲。納蘭那些纏繞於心的惋惜太難琢磨,是為著易逝的春光,還是為著輕易把人拋的韶華。幾百年後著作《人間詞話》的王國維似道出了納蘭噙在齒間的嘆息,“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無論什麼清景,都敵不過這留春不住的決絕。
小眉彎,似面紗遮住了羞澀的容顏,掩住了那掛在唇邊的許許情思。眉展,如遠山橫,想來應是靜花照水的美人圖;眉蹙,似山峰聚,眉尖心上惹人憐。花開錯,東風不解語,怎惜得那新月般的眉眼。怪只怪,東風太泛泛,撩撥得柳絮輕飈,撩撥得繁花似錦,撩撥得酣夢依舊微醺。
吹皺的不應只是一池春水,還有香山居士於冬Et殘雪未融時看到的芳草萋萋的影蹤。除了青青芳草,還有什麼能借一樓春風、幾滴春雨燎原呢?芳草綠波,一路鋪遍蜿蜒小路,綠過大江兩岸,卻不敵遙山難越。遙山,僅僅是物理尺度上的遙遠,縱是魂夢相見終須有期;怕只怕,遙山架在兩顆離別的心間。“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東坡作狂放之態,是真正的豁達。
舊地重遊,微雨中的雙飛燕似曾相識,如今零落花下只剩伊人獨立。小樓又東風,一片春心卻泛著涼涼秋意。高樓望斷,花雨紛飛中思憶前世今生——不得相守,便信相遇即是緣盡。
痴兒遙望雲中,盼得鴻雁歸,卻盼不得錦書來。獨自倚高樓,去歲離別時的酒香微微可聞,送別時的一曲至今餘音繞樑,只是當時離情今成別怨。
一個人的三月二,隱在心底的歌如涓涓溪流淌過時,誰能聽到那汩汩嗚咽。那是納蘭與她相約的日子吧,決計執手相伴的日子,或誓將相忘於江湖的日子?那人負他而去,酒入愁腸後似聞小山言,“夢魂縱有也成虛,那堪和夢無”。
這首詞上闋寫景,下闕寫人,借閨怨的形式抒發自己的離愁。全詞無一愁字,卻句句是愁,顯示出作者遣詞造句的獨具匠心。
名家點評
首都師範大學東方古籍研究所教授張秉戌《納蘭詞箋注》:“此篇之特色處是作者借“閨怨”的形式抒發自己的離愁罷了。”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年),滿洲正黃旗人,清朝政治人物、詞人、學者。權臣明珠之子。納蘭氏,字容若,號飲水、楞伽山人。室名通志堂、淥水亭、珊瑚閣、鴛鴦館、繡佛齋。原名納蘭成德,為避當時太子“保成”的名諱,改名納蘭性德。一年後,太子改名為胤礽,於是改回成德。順治十一年生,死於康熙二十四年,年僅三十一歲。1676年(康熙十五年)進士,選授三等侍衛,尋晉為一等。納蘭性德性情穎敏,多愁善感,不類貴族子弟。詞風真摯自然而多悽惻哀艷,悼亡之作尤稱絕調。向有滿洲詞人第一之譽,為清詞大家之一。著有《通志堂集》,詞作先有《側帽》一集,後增補為《飲水詞》,後人彙輯本則稱《納蘭詞》,今存三百五十首左右。又與顧貞觀合輯《今詞初集》一選,為清初文人詞選中著名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