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口三浦戰役

浦口三浦戰役

浦口“三浦戰役”是1949年解放戰爭末期,發生在浦口地區為解放南京而開展的一系列戰鬥行動。 浦口“三浦戰役”是“渡江戰役”的組成部分,戰役的勝利為解放南京掃清了外圍障礙。

歷史回顧

浦口地處揚子江江邊,臨山靠水,是南京的北方大門,在軍事上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歷史上這裡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浦口做為古戰場,千百年來兩軍多次在此鏖戰。

公元588年,晉王楊廣為討伐南朝陳國,在浦口桃葉山聚集50多萬大軍。

太平天國年間,清朝軍隊為了阻擋太平軍向北前進,以浦口明城為基地建江北大營。太平軍和清軍在這裡多次交手,你來我往長達五年。戰況空前慘烈,根據歷史記載:太平軍與清軍在此幾經征戰,房屋焚毀,城牆傾坍。城內瓦礫遍地,荊榛滿目,一萬多戶居民僅存六百餘戶 。

戰役經過

浦口上世紀40年代有較大影響的戰爭是已被載入解放戰軍戰史的“三浦戰役 ”

三浦

即江浦、浦口、浦鎮。江浦是南京市老江浦縣,浦口城東門南門統稱浦鎮,現都屬於浦口行政區劃。

參戰部隊

攻方和守方分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軍,國民黨28軍和張耀明部下的幾個師。

在兵力部署上,國軍以李延年兵團第二十八軍守衛長江北岸的陣地。國民黨第二十八軍軍部在當時的浦口扶輪國小。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軍,成立於1948年,1950年撤銷建制。原屬第三野戰軍第7兵團,全軍共2.2萬餘人。下轄三個師(第103、第104、第105師),軍長吳化文,政委何克希。

第103師,師長於懷安,政委彭勝標;第104師,師長方明勝,政委嚴政;第105師,師長何志斌,政委宋憲章。

1950年1月,第35軍番號撤銷。調歸華東海軍。

戰役過程

國民黨第二十八軍陣地由許多據點構成。城外挖戰壕,修築的野戰工事上有掩蓋,陣地前挖有放滿水的壕溝,架設鐵絲網,埋有大量地雷。

渡江戰役之前,國民黨軍隊在這裡排兵布陣,企圖拖延時間,苟延殘喘,為了順利渡江,必須清除障礙。按照解放軍總部及前線指揮部的命令,解放軍戰士進行了戰前動員大會。

“三浦戰役 ”於1949年4月20日15時55分鳴槍。第一攻擊目標江浦縣城。

1949年4月20日15時55分到18時整,解放軍第三十五軍一0三師以及所在三0七、三0九團,一○五師的1個團從右翼攻擊江浦縣城,部隊用大炮向江浦城內敵人的軍事目標進行猛烈轟擊。到了20時,一0三師已將江浦城外據點全部拔除。21時整,攻城戰鬥開始。國軍企圖憑城負隅頑抗,解放軍戰士強行攻城。突擊連三○七團一營三連攻城中戰死大半,剩下四十餘人,仍奮勇向前,經過激戰,打開突破口。4月21日凌晨3時,解放軍發起最後衝鋒。8時,攻打江浦縣城的戰鬥結束。江浦城宣告解放。

20日晚,一0四師的三一一團進攻浦口東門豬頭山,三一二團攻打浦鎮西北面的大頂山、二頂山、三頂山。戰鬥中解放軍占領了各個制高點,然後清除每個山頭、每個碉堡里的國民黨官兵。被困浦鎮的敵人很快被擊潰,被迫往南退守。國民黨軍隊在退守過程中,炸毀了浦口城東門外桃葉山上的晉王塔,使這一江北名勝毀於一旦,直到2014年仍然未能得到修復。

1949年4月22日,一0四師三一二團占領浦鎮,一0三師攻占浦口,,浦口全境被解放軍攻占。

三浦戰役中最激烈、最艱苦的戰鬥為攻克江浦縣城,整個戰役一0三師犧牲250多人、傷400多人,總計傷亡700多人。

當地政府為了紀念這些在三浦戰役中獻身的無名戰士,於1957年6月和1995年先後為他們在鳳凰山(後遷至求雨山),及珍珠泉風景區修建了兩座烈士紀念碑。這兩處地方也成為浦口人紀念解放戰爭勝利和憑弔在“三浦戰役”中戰死的解放軍官兵的重要場所。

浦口三浦戰役 浦口三浦戰役
浦口三浦戰役 浦口三浦戰役
浦口三浦戰役 浦口三浦戰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