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徵
浣熊最大的特徵是眼睛周圍的黑色區域,與周圍的白色的臉顏色形成鮮明對比。耳朵略圓,上方為白色毛,通常顏色深淺的灰色,也有部分為棕色和黑色、淡黃色,及罕見的白化種。越冬時,皮毛會增長到2~3cm。 前後腳有五趾,腳趾常分,能抓住東西,口中原本是裂肉齒,進化成能咬碎東西的牙齒。
浣熊尾長,有黑白環紋,也有少數為黃白相間,大約5~7個。樹棲的蓬尾浣熊屬和地棲的長鼻浣熊都有尾環,而卷尾浣熊的長尾(超過體長1.5~2.0倍)無環紋,前者的長尾有纏繞性。
浣熊體長40到70cm,尾長20至40cm,肩膀的高度為23~30cm。成年浣熊的重量因棲息地的差別而差別很大,範圍可以從2到14公斤,但通常是介於3.5至9公斤。曾在佛羅里達州南部發現了體型極小的浣熊,北部的浣熊體型較大。在冬季的開始,一隻浣熊的重量會因脂肪儲存而變為春天時的2倍。
分布範圍
浣熊原產於貝里斯,加拿大,哥斯大黎加,薩爾瓦多,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馬,美國等北美地區。
在奧地利,亞塞拜然,比利時,捷克,法國,德國,盧森堡,荷蘭,俄羅斯,瑞士,烏茲別克斯坦也有發現。
生活環境
浣熊的棲息地必須臨近水源,它們喜歡生活在潮濕的森林地區,但也可以生活在農田、郊區和城市地區。
浣熊一般在樹上建造巢穴,但是也會使用土撥鼠建築的洞穴或生活在礦山、廢棄物、穀倉、車庫、下水道或人類的房子中。
生活習性
浣熊是“游泳健將”,喜歡棲息在靠近河流、湖泊或池塘的樹林中,它們大多成對或結成家族一起活動。浣熊白天大多在樹上休息,晚上出來活動。 經常在樹上活動,巢也築在樹上。白天它們在空心樹和岩石或地面上的洞中睡覺,當受到黑熊追蹤時,它就會逃到樹梢躲起來。到了冬天,北方的浣熊還要躲進樹洞去冬眠。
浣熊是夜行性動物。晚上十二點後出門,加拿大人稱之為神秘小偷。
雖然是食肉目動物,但浣熊偏於雜食。春天和初夏的飲食主要由昆蟲、蠕蟲等。夏末、秋季及冬天,它更喜歡吃水果和堅果,如橡子、核桃。浣熊極少吃活躍或大的獵物,例如鳥和哺乳動物。浣熊更喜歡更容易捕獲的獵物,特別魚,兩棲動物和鳥蛋。
生長繁殖
浣熊只在繁殖期才會成對。公浣熊會同時與幾頭母熊交配,但母熊一般只接受一位求偶者。平時溫馴安詳的公熊在交配季節常常會互相叫嚷和廝打。
浣熊的交配季節為1或2月,妊娠期是63~65天,每年生產一次,在4或5月產下幼子(受天氣影響),一胎3~7個,但通常是4個。其一般住在樹洞、地洞或山洞中。幼仔夏末就能斷奶,然後開始獨立生活。浣熊並不冬眠,但嚴寒的冬季會匿藏起來。
浣熊一般只能生活幾年,野生的已知最長壽命為12年。
別稱由來
小浣熊乾脆面曾伴隨很多人度過難忘的童年,包裝袋上的小浣熊憨態可掬,形象各異,令人喜愛。鑒於小浣熊乾脆面超強的“民眾基礎”,於是不少人又將小浣熊稱之為“乾脆面君”。
但包裝袋上的小浣熊形象更像是小熊貓,與浣熊形象有差距,屬於食肉目小熊貓屬,主要分布在中國南部以及不丹、印度、寮國、緬甸、尼泊爾等周邊國家,以竹筍、果實和昆蟲為主食。由於它的長相與浣熊相似,而且也有吃東西之前洗一洗的習慣,所以經常容易被誤認為是浣熊。關於這兩種動物堅持“洗洗更健康”的原因,目前還沒有定論。其實這兩種動物只是體型大小和生活習慣相似,其他的各方面,如前爪和吻部的形態等還是有很多區別的。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 | 學名 | |
1. | 瓜德羅普島浣熊 | Ursus lotor |
2. | 巴哈馬浣熊 | Procyon lotor minor |
3. | 特島浣熊 | Procyon lotor insularis |
4. | 巴島浣熊 | Procyon lotor gloveralleni |
保護級別
•列入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
•列入 《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公約禁止或者限制貿易的野生動物或者其製品名錄》——名錄 Ⅰ浣熊科 Procyonidae。
圖冊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