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其實這幾年類似的梳理文章很多,代表性的報告有復旦大學傳播中心和陳力丹教授撰寫的綜述性文章,但我們的研究報告仍然得到了同行的廣泛關注,這表明我們的研究是有價值的。呈現給讀者的這一份綜述報告跨越的時間仍然是兩年(由於前兩年的報導未能概錄最後一期,因此此次我們就從2002年最後一期開始,但2004年最後一期刊物也未能納入)。與2002年的那份報告相比,此次的文本量有所增加,因為我們在原選定的《新聞與傳播研究》、《新聞大學》、《現代傳播》、《國際新聞界》、《新聞記者》、《新聞界》和《當代傳播》等七份刊物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中國傳媒報告》、《中國記者》、《新聞戰線》和《新聞與傳播》(人大複印資料)等四份刊物。本文粗略統計了以上十一種刊物2003-2004年論文發表的數量,統計顯示,七種刊物兩年共發表新聞學方面的研究論文286篇,其中新聞理論方向151篇,新聞傳播法方向158篇,新聞史方向86篇,新聞實務方面1573篇。從這兩年發表文章的數量看,媒介經營管理方面的文章較前兩年有較大的增加。新聞史研究方向的文章仍然不多。一、新聞理論研究03-04年新聞刊物發表新聞理論方向文章篇數統計刊名2002年最後一期2003年2004年合計新聞與傳播研究1438新聞大學2349中國傳媒報告0213現代傳播08513國際新聞界15410中國記者0121123新聞界15814新聞戰線06713新聞記者1111022當代傳播213520新聞與傳播07916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來,現實性的具體問題越來越多地遮蔽了研究者的視野,新聞理論一度被忽視,研究相當零散。但近年呈現“回歸”的趨勢,因為許多具體問題的研究只能建立在理論研究深化的基礎上。這兩年傳統的新聞基本理論研究的話題仍然圍繞新聞定義、新聞真實性、客觀性、新聞價值、新聞事業的性質等方面展開。關於新聞定義,王渝新通過對以往新聞定義的理論評判及對新聞的起源、產生的動因、本質、存在形式及特有屬性的簡要分析,重新界定了新聞定義:新聞是廣泛傳播的反映新近事實變動的信(訊)息。黃旦則通過對中國新聞思想史上三個新聞定義的解讀和分析,認為徐寶璜的定義重點是“事實”,以建立客觀中立的報刊模式;陸定一定義的中心是“報導”,由此演變成“用事實說話”的基本理念和規範;范長江則是把“民眾”置於首位,力求以此來探索新形式下黨報工作的新路子。關於新聞真實性問題,董天策認為真實性只是新聞傳播或新聞工作的首要準則,而不是新聞的首要特徵,也不是新聞價值的首要因素或不變因素。在證明這一觀點的過程中同時表達了一個重要的理念:只有將有關的理論概念科學地納入理論體系之中,找準理論概念的範疇歸屬,新聞理論體系的建構才能走上真正科學的軌道。有關在新聞實踐中的新聞真實性問題,吳元棟結合媒體對伊拉克戰爭的報導談了戰爭中的新聞真實;也有學者從《足球》報因為一則被斥責為“假新聞”的報導而被中國足協剝奪報導權的事件強調了新聞真實性問題。關於新聞價值的問題,劉建明在一篇論文中討論了傳統新聞價值說的自我顛覆過程,並以作者自己的觀點探討了如何認識和創立現代新聞價值理論。
對此,葉育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劉建明教授在論述時犯了將“新聞價值”與“新聞的價值”這兩個不同的概念等同起來的錯誤。對他的質疑,劉建明回應說葉育登的文章並沒有對“新聞價值”和“新聞的價值”這兩個概念的區別進行嚴密的邏輯論證,而只是將傳統新聞價值說的一些陳舊的結論重複了一遍,並再次重申自己在前文中的觀點。對兩位學者的有關新聞價值與新聞的價值關係問題的爭論,桑木認為,學者們往往運用“概念的區別性思維”來對“新聞價值”來進行研究。作者進而對我國新聞傳播界在“新聞價值”上的“概念的區別性思維”錯綜複雜的情況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分析。所謂“真理越辯越明”,我們從這場有關“新聞價值”的討論中看到的這種學術探討與爭鳴的現象是可喜的。在這兩年的新聞理論研究中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特點是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致力於探索性地研究新聞理論的體系建構和理論創新。不少學者認識到,新聞學作為一門學科雖然已經建立起來,但它的理論體系缺乏系統性,還不夠成熟。而且我國目前的新聞理論研究大多仍然停留在經驗描述和歸納的階段,真正揭示規律性的內容相對較少。
我國當下新聞學研究創新難,特別是新聞學的一些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幾乎無法深入,是當前我國新聞學界共同面臨的問題。這種創新難的局面使許多學者不再傾心於新聞學的基本理論研究,轉而熱心於研究具體的實際問題、邊緣問題。因此,近年來一些交叉學科、邊緣學科層出不窮,給人一種新聞學研究空前繁榮的假象。但是,繁榮的背後卻是基礎研究的薄弱。這種基礎的薄弱並不能由其他實際問題、邊緣問題研究的繁榮來彌補,相反,新聞學基礎理論研究的薄弱很可能造成新聞學的畸形發展。
陳作平指出,從學科建設角度看,一門學科要想獲得較大發展,研究者就不僅要關注實踐和套用理論層面的變化,更要將精力投向基礎理論研究,基礎理論的研究水平常常對一門學科的發展起決定性作用。在充分肯定我國新聞理論研究取得重大成果的前提下,作者從學術水平和理論層次指出了它所面臨的理論內部缺乏邏輯關聯、觀點衝突、統攝面不足、價值判斷過多、研究水平低層次徘徊等深層次問題,並從研究方法和研究的價值取向上對出現這些問題的根源進行了深入探討。陳力丹指出,新聞傳播學研究的創新,主要應表現在總體觀念的更新和研究的深化上,我們現在是把新聞理論的地犁了多遍,但缺少的是在地里的一個點上挖下去,掘一口井,湧出水來,然後再向四面擴散。從新的角度看舊的問題,需要有創造性的思維,這是學科進步的一個標誌。郝雨認為,如果不能形成不同體系和理論框架的中國化新聞學流派,新聞學的真正成熟是值得懷疑的。因而,更加科學和理性地開拓思維,勇敢地變革觀念,積極地探索新的科學化的方法,顯然是使我們的新聞學在新的實際取得根本性突破的重要途徑。在新聞理論研究當中,更多學者關注到了西方新聞專業主義理念及其對我國當前新聞職業理念建構的參照意義,有關新聞教育、新聞工作者素質培養的論文也不在少數。侯迎忠等將新聞專業主義的涵義概括為新聞媒介和新聞從業者所追求的一種職業理想和操作理念,包括真實、客觀、公正地報導新聞,以服務公眾為中心目標,獨立於政府、公眾、財團之外,擔負獨特的社會責任等一系列行為規範和行業標準。作者還對新聞專業主義的特性及其起源和發展進行了描述,分析了西方新聞專業主義對中國新聞事業的影響和作用,並指出:面對國際國內競爭環境,國內新聞媒體應當在產業化、市場化、集團化加速發展的同時,高揚新聞專業主義的旗幟。有關新聞教育的探討更多地與傳媒實踐必須直面的媒介全球化、網路時代的到來、新聞職業道德建設、創新等話題聯繫在一起。張夢新、葉瓊豐撰文對網路時代中國新聞傳播的現狀進行觀察,並對其改革方向與實踐作多角度思考。
作者認為,網路時代新聞傳播教育必須拓展和改革其學科設定並更新學科內容;要改革新聞傳播教育的觀念;要更新新聞傳播教育的手段;要樹立“創新性、交叉性和國際性”的新理念,加大和深化新聞傳播教育改革的力度,努力建設學科隊伍,重視人才引進和培養,大膽嘗試和創新,以培養符合網路時代需要的新型新聞傳播人才。黃侃指出,加入WTO後,中國傳媒業面臨的競爭更加激烈,高新技術將廣泛套用於傳媒領域。信息傳播者面臨學科知識和技術更新的挑戰。沒有高素質、高水平的專業人才,勢必會制約高新技術的運用和開發,影響信息傳播質量和傳播功效的充分發揮。要與WTO框架下的傳媒競爭相適應,要在全球化傳媒業競爭中占據先機,要更好地發揮新聞傳播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中的作用,需要大量高素質具有創新精神的新聞傳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