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淅川縣位於河南省西南邊陲,豫、鄂、陝三省結合部,總面積2798平方公里(折420萬畝),其中荒山290萬畝,耕地70萬畝,水面60萬畝,國土分布基本為“七山一水二分田”。全縣轄16個鄉鎮,516個村,74萬人。我縣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主要水源地、淹沒區和渠首所在地,為全國移民安置大縣、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河南省35個擴權縣之一,屬於一個集山區、庫區、移民區、革命老區於一體的特殊縣份。
詳情
淅川歷史源遠。為楚始都“丹陽”所在地,曾經誕生了商聖范蠡、南北朝史學家范曄等大批歷史人物。淅川是全國文物出土大縣,已發現 春秋楚國古城址13處,古墓群50餘座。淅川風景名勝眾多,有中州“香嚴寺”、國保單位荊紫關清代五里長街等一批景點。淅川資源豐富。境內丹江、灌河、淇河、滔河、刁河等五大河流均屬長江流域漢江水系。亞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庫53%的水域面積在淅川,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線工程渠首位於我縣九重鎮陶岔;淅川同時還有礦產資源38種,目前具有較高開發價值的有石煤、釩土、大理石等。歷史上,淅川為服務南水北調工程做出了重大犧牲。上世紀50年代丹江口水庫修建時,淅川數萬名幹部和民工參加工程建設,有100多人為興建大壩獻出寶貴的生命。水庫建成蓄水後,淹沒淅川土地362平方公里(折54.3萬畝),其中淹沒耕地28.5萬畝,占當時全縣總耕地面積的55%,動遷人口20.2萬人,當時最為富饒的沿江三大川(丹陽川、順陽川、板橋川)基本淹完,各項損失時價達7.4億元。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實施後,淅川將再一次遭受巨大損失,將新增淹沒面積184平方公里,其中淹沒耕地13.1萬畝(占整個庫區新增淹沒面積的52%),動遷人口15.6萬人,直接經濟損失達40億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