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導語】這是一套專門編給青少年看的散文叢書。把這套叢書叫做“金散文”,不是因為它們像金子一樣貴重,而是因為它們像金子一樣量小而質重,還有那份閃爍的光彩。這一套叢書一共十五本,每本一個相對獨立完整的主題,分為童話、音樂、美術、文學、歷史、人物、旅遊、鄉村、校園、親情幾卷,以及根據地域分為的邊疆、草原、西北、港澳和海峽各卷。所選擇的作家都是這些方面寫作突出而為讀者所認可的行家裡手,讓他們在自己熟悉的地盤上一展身手。讀者自會方便地各取所需,選取自己喜歡的來讀,相信你們一定會如走進繁茂芬芳的樹林之中。本書是叢書之一《流行音樂的花朵》。
【目錄】
自序
滿街都是寂寞的朋友嗎
音樂的誤讀
人聲革命及其他
老男人
觀察狼的二十種方式
從“野花”想到一種傳統
噪音
碟評一事
漂亮雅尼
失傳的大海
看透王菲
五月的鮮花
香港音樂,在中國和世界之間
蘇格蘭民謠的精靈
花叢里藏著帶槍的西蒙
一代人的肖像
卡夫卡、尹吾和“出門”
隱匿的修辭
【前言】
這是一套專門編給青少年看的散文叢書。
把這套叢書叫做“金散文”,不是因為它們像金子一樣貴重,而是因為它們像金子一樣量小而質重,還有那份閃爍的光彩。起碼,在我心裡的希望是讓每本書能夠努力做到這樣。
我堅持每本書只選八萬字,是針對那些磚頭一樣厚的書。不是說書厚了就一定不好,但畢竟買書不等於買肉,書重要的在於質量而不在於重量。篇幅的短小精悍,是我和出版社的首要要求。除此之外,我們還希望這套叢書能夠不僅在形式上做得精緻些、新穎些,而且希望能夠做得更加適合青少年閱讀特點,希望你們拿到手裡就會感到,喔,手感不一樣,便立刻能夠喜歡,像拿到你們喜愛的一件生日或聖誕節、情人節的禮物。如果真的能這樣,便是我們最大的欣慰,因為這確實就是一套送給你們的禮物,有我們的一份真誠的祝福。當然,我們更希望這一套叢書能夠為你們打開一扇扇新的窗,有雲飄有鳥鳴有樹搖有花香有八面來風拂面而過。探出視窗,有為你們展開的開闊平台,使你們的視野能更開闊,呼吸便容易更清新,心情便也容易更豐富而富有彈性。
這一套叢書一共十五本,每本一個相對獨立完整的主題,分為童話、音樂、美術、文學、歷史、人物、旅遊、鄉村、校園、親情幾卷,以及根據地域分為的邊疆、草原、西北、港澳和海峽各卷。所選擇的作家都是這些方面寫作突出而為讀者所認可的行家裡手,讓他們在自己熟悉的地盤上一展身手。應該說,這也是這套書的一個鮮明的特點,而儘量去避免了眼下一般散文書系剜到籃子裡就是菜的零亂和蕪雜。讀者自會方便地各取所需,選取自己喜歡的來讀,相信你們一定會如走進繁茂芬芳的樹林之中,不敢說一定能採擷得果實盈筐,鮮花滿懷,卻肯定不會空手而歸。
社會越來越浮躁,心地和精神也就越來越容易變得粗糙和枯燥。網路時代媒體的多樣化,使得農業時代傳統的紙質閱讀受到了強烈的衝擊,但傳統的紙質閱讀畢竟有著自己所不可取代的獨特魅力,它的古典式的寧靜和在白紙黑字之間充滿著的想像力和慰藉感,是任何其他閱讀方式不可比擬的。閱讀便成了現代生活選擇一種美好的方式,它起碼可以讓我們的心濕潤一些,不至於那么輕易衰老地龜裂開溝壑般的皺紋。它讓我們的情感和心緒以及心靈有了一個與之呼應而充滿著悠揚回聲的空間,呵護著並陪伴著我們從過去的歲月走到未來的日子裡。
青春時節的閱讀便更是一種美好的狀態,定格於青春的坐標繫上,成為一生影子般的習慣和夥伴。因此,我們希望這套叢書不那么功利,只是為了你們的寫作補充資料,或為你們的寫作提供藍本,雖然這些書中的文章都是那樣的制式短小、語言精緻,非常適合這樣的要求,但我們還是希望這套叢書所能夠起到的作用更是溝通我們和你們的心,在你們的閱讀中使得你們的青春儀態更加楚楚動人,使得你們的心境在這亂花迷眼的時代有一泓寧靜而清涼的深潭,並能為你們灑下一匝遮蔽炎熱的綠蔭。同時,當你們再觀察生活、認識生活、介入生活、拓展生活的時候,多了一種參照物,多了一種可能性。無論到任何時候,文學對於我們心靈的撫慰作用都是無法泯滅的,它給予我們的溫馨和美感,以及善感和敏感,將會讓我們一生受用。
應該感謝加盟這套“金散文”叢書的作家,他們中既有德高望重的老一輩作家艾蕪、郭風、余光中,李若冰;也有正活躍在當今文壇上的中年作家陶然、王充閭、梁衡、趙麗宏、許淇、周同賓;同時更有充滿活力的青年一代作家杜麗、鮑爾吉·原野、徐魯、李皖諸位。他們組成的老中青三代的方陣,展示著他們不同的綽約姿態和紛披心情,表達著他們對於你們共同的期待和祝福。
2001年6月12日於北京
作者介紹
李皖,祖籍安徽,1966年生於江蘇徐州,1985年考入復旦大學新聞系,現為《武漢晨報》副總編輯。業餘從事音樂評論寫作,著有《回到歌唱》、《聽者有心》、《民謠流域》、《搖滾1955―1999》等。
善於點評的李皖用如刀的利筆把保羅?西蒙、黃舒駿、齊秦、王菲、U2、雅尼等這一個個與音樂有關的名字解剖給你看,但思考並未僅止於此,這一次的李皖更加成熟,從音樂的表象背後透視了若干的相關文化現象與社會現象。
李皖:在音樂吹拂下
2005年10月26日
張立憲
從外省到巴黎。散落在中國大地上的文學青年、藝術青年、憤怒青年、有追求的青年,像大雁一樣,成群結隊地向文化之都北京飛來,一會兒排成S型,一會兒排成B型。
還有一些,駐守在原地,一會兒排成N型,一會兒排成B型。
李皖就是NB隊型中的一員。
十幾年前,他以自然作者的身份,被《讀書》
雜誌相中,開出“聽者有心”專欄,從此―――用顏峻的話來說―――屬於人民的音樂開始有了它的辯護者和闡說者。如今,他已經出了好幾本書,和其他幾個人一起,揭開了中國流行樂壇樂評人的歷史―――還是顏峻說的。
1990年,我以實習生的身份客居武漢半年之久,結識了李皖及《長江日報》社的其他精英。如今,那些人已經散落各地各媒體,做出許多不凡業績,而李皖,兀自留守武漢。
從名字可以看出來,李皖不是武漢人,他是復旦大學新聞系畢業後分到《長江日報》的。我到報社時,他已經工作了兩年。在那個沒有手機沒有網路的年代,他經常收到從上海寄來的包裹,先是一層牛皮信封,再裹一層泡沫塑膠,裡面是一盒或多盒磁帶,錄有同學從那個音樂資訊較發達的地方複製過來的流行歌曲。李皖少年老成,在旁邊幾個人賊亮目光和粗重喘息的催促下,故意用那種慢條斯理的節奏拆封,然後用那種體積很大的錄音機來放,《愛情宣言》、《雁渡寒潭》等都是這么聽過來的,一起咂嘴嘆息。他的宿舍里有一個香爐,容積很大,慢慢菸頭就堆滿了。他不抽菸,多是別人抽的。
若干年後,我讀到一篇隨筆,描述藝術青年的體貌特徵,其中兩句“貼著假胸毛,胳肢窩火臭”讓我馬上就想到了李皖。他戴副眼鏡,面目清秀,跟聊齋中被狐狸精看上的白面書生毫無二致,但只要在夏天少穿衣服,便會露出茁壯的體毛,看來人家早就有藝術青年的潛質啊。而在當時,這種潛質並沒有表露出多少,他只做了一件讓我嫉妒的事兒:找了個無比漂亮的女友,沒過多久就成了他的老婆。
李皖太太的父母在武漢大學,兩人婚後寄居武大,每天,李皖都要坐公共汽車穿越武昌、漢陽和漢口去報社上班,單程需要兩個小時。當我得知這一內情後,對他充滿同情,想一個有志青年就這樣淪為上班族,真是不幸啊,每天要有至少四分之一的時間消耗在路上,真是不值啊。所以後來讀到他寫的樂評時,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我實在是夠蠢,陷落在北京的紛繁紅塵中,漫漫長路,起伏不能由我。直到去年,都已經是個三十多歲的人了,我像遲暮的美人一樣洗盡鉛華,開始很踏實地坐公共汽車上班,在混亂擁擠中體會到一種突如其來的寧靜與澄明,也突然想到了李皖在一篇文章中寫聽一首歌時的情景:一家三口在公共汽車上,好像有一叢風在他的胳膊上來回走動,皮膚上一陣一陣鼓起了寒慄,消失一層,又鼓起一層。太太對女兒大叫:你看爸爸的手!他告訴她們,我在聽歌,是它把我吹動了。
這段話讓我茅塞頓開。是的,從上班族到藝術青年,只有在公共汽車上,只有在那種寂寞平靜的生活中,李皖才得以修煉成李皖。宣洩正如他所說,“寫這些東西,是為了挽救我日益貧乏的都市生活,就用這貧乏生活本身的材料”。
最近一次見李皖,是在2002年的北京。作為公派留學生,他即將赴英國某鄉村大學,於是來京辦一些手續。當時李皖已經是《武漢晨報》副總編輯,聽說很受器重,深造回來,也許就能升一個不小的官。聞聽此事,我很是高興,讓這樣的人當官領導人民,無論如何都是一件好事兒。
如今李皖回國都已經3年了,聽說並沒有被提拔。不過這幾年間我也算見過些世面,深知我們的幹部任命體系,總有本事選擇老百姓都覺得最不合適的人來重用,而對那些合適的人視而不見,於是替他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