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叢書名: 轉型社會研究文庫
平裝: 257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807452850, 7807452854
條形碼: 9787807452850
尺寸: 22 x 15.2 x 1.6 cm
重量: 381 g
內容簡介
《流浪兒:基於對上海火車站地區流浪兒童的民族志調查》第一章為導論。第二章對現存的世界範圍內關於流浪兒童的研究文獻進行了批判性述評。在討論現有的關於社會排斥過程的研究路徑的基礎上,第三章介紹了本研究將要使用的建立在結構化理論與兒童社會研究新範式基礎上的綜合性的分析框架。第四章交代了本研究使用的方法論,它具體展現了本研究進行的過程。從第五章到第八章,依次陳述了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在第五章中,作者分析了流浪兒童是如何被社會排斥到公共街頭去尋找替代性的生活機會。第六章描述了流浪兒童獲得必要生活資料的權利是如何被社會排斥,報告了他們在街頭是怎樣努力應對這種來自主流社會的排斥。第七章提供了一幅關於流浪兒童的受保護權利是如何被剝奪的昏暗圖景。在研究結果的最後一章,作者詳細報告了流浪兒童自己的聲音與選擇在關係其利益的決策過程中,是如何被社會漠視的。第九章討論了本研究發現的主題之間的理論聯繫,提出了一個理解流浪兒童被社會排斥的動力機制的理論模型,揭示了他們是如何被社會排斥、又如何應對這種排斥的。第十章,提出了關於中國流浪兒童救助工作的政策建議,指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與未來關於流浪兒童研究的合理方向。
目錄
總序(盧漢龍)
序(林愛冰)
第一章 導論:聚焦流浪兒童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的意義
三、本書架構
第二章 文獻綜述:流浪兒童現象掃描
一、中國流浪兒童現象
二、規範性童年
三、誰是流浪兒童
四、兒童為什麼流浪
(一)家庭功能失調
(二)城鄉人口流動
(三)學校教育失靈
(四)對自由生活的追求
五、流浪兒童的日常生活
(一)脆弱的生活
(二)能動的生活
(三)越軌的生活
六、流浪兒童與社會排斥
第三章 分析框架:社會排斥研究的路徑選擇
一、對社會排斥的理解
二、社會排斥過程研究路徑
(一)結構性路徑
(二)社會行動者路徑
三、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一)流浪兒童的社會排斥
(二)作為社會行動者的流浪兒童
(三)結構性背景
四、研究的主要問題
第四章 研究方法:走近流浪兒
一、方法論選擇
二、研究地點的選擇
三、數據收集過程
(一)研究田野的選擇
(二)走近流浪兒童
(三)數據收集的方法
四、數據分析
五、研究的可信度
(一)提高研究可信度的策略
(二)對研究過程的反思
六、研究倫理
第五章 迫上街頭:被排斥的起始
一、家庭問題
(一)脅迫性養育方式
(二)家庭養育的缺失
二、從農村到城市的人口流動
三、兒童對自主童年的追求
四、本章小結
第六章 生的努力:生存權的被排斥
一、流浪兒童的日常生活
(一)生活的邊緣性
(二)生活的不確定性
二、流浪兒童的生存策略
(一)積極謀生
(二)社會關係網路的經營
三、本章小結
第七章 歧視與虐待:受保護權的被排斥
一、歧視
(一)歧視性態度
(二)歧視性行為
二、身體虐待
(一)黑社會人員的侵害
(二)流浪兒童對流浪兒童的侵犯
(三)個別執法人員的不當行為
三、性侵犯
四、本章小結
第八章 誰的童年:參與權的被排斥
一、嚴禁童工的非預期後果
二、保護還是控制:流浪兒童救助政策的“保護性”
(一)“保護性”救助手段
(二)強制性的“家庭融合”目標
三、本章小結
第九章 流浪兒童社會排斥的動力機制
一、製造排斥:社會排斥是如何形成的
(一)社會轉型與流浪兒童社會排斥
(二)作為流浪兒童社會排斥強化器的規範性童年
(三)作為社會排斥調節器的社會制度
二、排斥與協商:流浪兒童對社會排斥的應對
(一)積極策略緩解社會排斥的效應
(二)消極策略加劇社會排斥的效應
三、惡性循環:社會排斥的自我強化
(一)生存權排斥與受保護權排斥的相互強化
(二)生存權排斥與參與權排斥的相互強化
(三)受保護權排斥與參與權排斥的相互強化
四、流浪兒童社會排斥動力機制的模型
(一)模型簡介
(二)模型的理論意義
第十章 政策建議與展望
一、政策建議
(一)預防性干預
(二)治療性干預
二、本研究的局限性
三、未來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附錄一:49名流浪兒童的基本情況
附錄二:國外流浪兒童救助模式的發展趨勢
附錄三:關於加強流浪未成年人工作的意見
附錄四:“十一五”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體系建設規劃
附錄五: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基本規範(節選)
後記